文物捐献意在“洗白”赝品?“国宝”最终成“纪念品”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国宝还是赝品? 

    旨在为汶川大地震灾区重建筹款的“国宝献汶川”文物捐赠活动已处于始料未及的尴尬中。有评论指出,部分收藏者希望借此次活动将赝品“洗白”,从而让自己的其他藏品迅速升值—— 

    2009年4月,四川省收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伍义江最终决定,将一件清代乾隆年间珐琅彩“花薰冠架”捐给汶川灾区。经北京多名专家鉴定,这件文物的拍卖价值在1.6亿港元以上。这件赠品如能拍卖脱手,便会成为当时数额最高的个人捐赠。随后,汶川接到来自全国的电话,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捐出自己珍藏的国宝级藏品。” 

    这让正为重建所需巨大资金缺口焦虑的汶川县政府看到了某种希望,他们组织“国宝献汶川”活动,号召并发动全国文物收藏者、企业家捐献和购买文物。于是,包括“花薰冠架”在内,共有66件文物为领导小组所接受。报道称,这些文物同样经过了聘请专家的鉴定。7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汶川县政府组织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捐赠仪式,以回馈捐赠者的爱心。 

    又出了一个“周老虎”? 

    最早的质疑出现在“雅昌艺术论坛”。在贴出的赠品图片后面,跟帖者讥为“玩笑”,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元青花瓷器上,另有部分佛像和青铜器也被提及。 

    “看看这些元青花,地摊上到处都有,怎么到了人民大会堂?那个官窑大盘子,哪有这么大的啊,博物馆都没有,故宫都没有,是景德镇新品吧?”质疑者说。所谓“大盘子”,指的是赠品中几件“明宣德青花釉里红大盘”,其中一件直径为1米,另一件直径则达到1.8米。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业内专家。北京华夏物证陶瓷鉴定研究所所长毛晓沪在过目上述赠品图录后,对于这些“大盘子”,他直接给出否定意见,“它的晕散问题完全解决了,这个都超过康熙的水平,根本就不是宣德的东西”,对相关元青花他也频频摇头;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王春城则从生产工艺水平给出意见,认为直径60厘米的宣德瓷器“闻所未闻”。 

    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组织这次献爱心活动的许明说:“我接到汶川县政府的电话,有藏家在质疑电话里对他们说,又出了一个‘周老虎’事件。” 

    “国宝”最终成为“纪念品” 

    “国宝献汶川”原计划先于8月中旬在香港举办巡展慈善晚会,然后在深圳举行义拍义卖活动。但始料未及的文物真假问题,让这个计划延期。同时,活动改为拉爱心企业捐赠和赞助,文物则成为表达感谢的“纪念品”,这样,“真与假都没有关系”。 

    毛晓沪认为,“现在很多鉴定机构都是忽悠人。藏家去鉴定,不是要成分符合不符合,要的是真假。说成分符合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东西是假的,说成分符合也没关系,但钱已经收了;第二点,数据只能做否定回答,不能做肯定回答,你没有检测出毛病,并不一定是真的。”他认为“这既不讲方法也不讲科学,就像买了一个听诊器就敢当医生”。 

    这是一个空白的地带。工商部门说,目前法律上没有对鉴定中心的资质进行明确规定,也没有规定什么样的人能做鉴定以及专家的权威性;拍卖公司说,民间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证书只能起参考作用,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鉴定意见;文物局认为,专家在市场上出具鉴定意见是个人行为,如果出现问题,也由个人负责。 

    “现在弄得收藏家既不相信专家,因为里面胡说八道的人太多,也不相信科学仪器,无所适从,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毛晓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