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渴望阅读蒙文书 诚实守信热拥读书接力活动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编者按:500余种约20000册蒙汉文图书又要送往内蒙古境内的20个旗县,送到距离最北边境仅100里的新巴尔虎右旗。13日上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倡导的第二届内蒙古农牧民读书大接力活动又一次启动了。

    接力第一站——达茂旗图书阅览室外的空旷地上,牧民代表满心欢喜地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毕力夫,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红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东生以及副社长官布扎布等手中接过了一摞摞蒙文、汉文图书。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王东生社长 

    “那一刻,让我感受到牧民读书有多难” 

    为了提高农村牧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农村牧区群众的思想观念水准,改善农村牧区群众的生产经营能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在去年4月就启动了第一届内蒙古农牧民读书大接力活动,覆盖内蒙古境内约20个缺少蒙古文图书的旗县,尤其是边境旗县,如新巴尔虎左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拉特中旗、杭锦后旗等。 

    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办公室里,王东生社长向媒体记者讲到内蒙古草原人口分布的特殊性造成牧民读书、买书特别困难。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的群众均居住在离城镇较远的地区,文化生活相对落后和贫乏。另外,草原上的图书发行渠道不畅通、农牧民收入有限,农村牧区的群众基本处于买不上书、读不上书,与知识世界相对相隔而生的状态之中。 

    他说:“以前,在牧区会有212吉普车到一些牧民居住的蒙古包送图书,随着牧民的生活要求,顺带还卖一些日用品,有针线、胶鞋、布料、药品等一些用品,后来212由于费用等问题逐渐退出了牧区,牧民读书难日渐成了一个问题。212下乡是卖书,但是我们这次送书下乡,不用他们买,只要签个字,就可以领走去读,到时候你传下去就可以了。现在牧民都很有文化,喜欢读书,再加上现在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读书活动是十分欢迎的。” 

    不仅如此,十几年前的一次走访也成为促进王社长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面临不小的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坚持开展公益性的“农牧民图书大接力活动”的直接原因。那是在鄂托克旗额尔木图苏木小学发生的真实情景:一条污渍斑斑的鞋带通过两本蒙文少年儿童杂志——《花蕾》和《纳荷芽》书上角的小孔,挂在了小教室临近黑板的侧墙上。王社长回忆到,两本杂志翻得很旧,一看就知道孩子们读书、读蒙文书有多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孟和 

    “马、自行车、212下乡、草原110都不能解决牧民读书的问题” 

    孟和主任多年在草原上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图书发行工作,对于牧民读书难深有体会。他说,在以前,牧民需要的书是用马驮,后来用自行车,再后来就是“212下乡”顺便卖书。那时候,“212”从两辆吉普车增加到10辆,带着图书和小百货,在草原上穿梭。虽然效果不错,但是牧民彼此相隔遥远,对于图书销售来说,成本高,如此送书很难满足牧民的需要。 

    孟主任特别提到了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草原110”的送书活动。“草原110”是内蒙古的公安部门和旗县当地的宣传部门、民族事务委员会合作的“送书”形式。这种方式在东部开展良好,但是普及到内蒙古全境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决定开创一种充分考虑到内蒙古草原牧民特殊性的“全民阅读”方式——图书大接力活动。孟主任进一步指出,如此规模(量多、品种多)的送书活动在内蒙古出版史上还是第一次。

    牧民心声: 

    最需要蒙文生产实用书籍,还想看诗歌、历史、流行文化 

    据王东生社长介绍,在第一届内蒙古农牧民读书大接力活动开展以后,反响超乎预料。18000册各种蒙古文图书,在全区22个旗县进行流动阅读,截止今年3月底,共有22个旗县的44个苏木,300多个嘎查的11万余名农牧民参加了阅读活动。 

    王社长说,牧民也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提出了新要求。如,要求再多一些实用的生产生活用书,比如“奶酪的做法”、“如何养奶牛”;要求加进一些蒙古族历史图书、汉语图书。还有一位牧民问,下次能不能送些关于蒙古歌手腾格尔、斯琴格日乐的图书。《战争与和平》、《复活》、《静静的顿河》等世界文学名著也很受欢迎。 

    虽然第一届图书大接力活动对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选题策划是一种促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第二届图书接力活动中的蒙文图书还是不能满足牧民的实际需要。 

    48岁的布和朝鲁大叔在达茂旗的文化阅览室门口徘徊,好像不想离开,好像想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人员说点什么。在记者过去询问后才知,布和朝鲁大叔想找本养鸡的蒙文书,但没有找到。原来布和朝鲁大叔已经不放牧了,自己开了一个养鸡场。 

    布和朝鲁大叔的阅读爱好代表了现代牧民的一种阅读取向。大多数的牧民的居住形式已经从蒙古包过渡到砖房,散居已经转变为聚居,养牧也不是所有牧民仰赖的生存方式,像布和朝鲁大叔这样的养鸡牧民开始出现。不过,大多数的牧民,就像一个蒙古老奶奶说的那样,非常需要关于养牧和草场的书。也有期待从内蒙古大民出版社的图书大接力活动中看到蒙文诗歌、蒙古骑兵历史的达茂旗老年文体协会苏和巴特。 

    登记本: 

    “牧民是很讲信用的,只要他签了字,绝大部分牧民都会传下去” 

    百佳嘎查(村)的图书阅览室里,正对大门的一面墙前搁置着一长排的书架,书架上有蒙文书、汉文书,书架前有一排挨着的长桌,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坐在一个角落的凳子上,正有牧民在登记借书。 

    阅览室借书登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蒙文姓名。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阅览室是去年4月建立的,牧民们最喜欢技术、医学方面的书。冬天,牧民们手里的活儿少些,过来借阅图书的人比较多。不过,蒙文书的品种和册数还是比较少,不能满足牧民们的需求。 

    王东生社长介绍到,第一届图书赠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投入30多万元图书;第二届投入有所增加,投入50多万元图书。牧民是很讲信用的,只要他签了字,绝大部分牧民都会传下去,想要留下,也会提出申请。为什么叫做图书大接力?就是一个牧民读完,另一个牧民接着读。阅读中难免会有破损,出版社会定期派人下去检查,损坏的书籍会及时补上。 

    王社长说:“这些书都是免费提供的,我们单位虽然也有一些经济上的困难,但是我们觉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件事做好,因为我们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可能牧民拿到这些书,并不在意是哪个出版社出的书,但是他们拿到这写书,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了帮助,他们会感觉到这是自治区党和政府送去的温暖。” 

    对于内蒙古农牧民图书大接力活动的开展,王社长一再表示,不论是农牧民还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都是受益无穷。他认为,这个活动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是一个促动,拉近了出版社与读者的距离,结束了以往出版社与读者隔着一条河互不见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