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法兰克福书展13日开幕 世界出版人的奥运会

来源: 国际在线

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将于德国当地时间本月13号下午隆重开幕。法兰克福书展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书展,被誉为“世界出版人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将以第22任主宾国的身份参加本届书展,并举办一系列精彩活动。 

    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书展,在国际上具有极大影响力。60年前,为了满足战后人民对文化的渴求,德国图书协会于1949年创办了法兰克福书展,此后每年10月举行一届。自1976年开始,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始邀请不同国家作为每年的主宾国。主宾国的活动并不局限于10月份的书展本身,而是一项全年的活动,但会在10月书展期间迎来最高潮,包括举办主宾国开幕仪式、大型文艺演出、大型招待酒会、出版专业交流、作家交流和艺术展览等。 

    按惯例,历届主宾国都有重要领导人出席书展期间的重要活动。今年书展期间,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将作为中方重要领导人出席4场重要活动,包括书展开幕式、中国主宾国开幕式、中国主宾国开幕式音乐会等活动。 

    书展开幕式和中国主宾国开幕式将于当地时间13号下午分别举行,习近平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共同出席。在主宾国开幕式音乐会上,中国钢琴演奏家郎朗、著名华人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中国青年笛子演奏家唐俊乔以及德国多特蒙德音乐厅合唱学院童声合唱团将与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合作,共同为观众奉献一台既能展现中国音乐发展水平、又能体现中国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精神的精彩演出。10月18号,也就是书展的最后一天,将举行中国与下届主宾国阿根廷的交接仪式,由中阿两国政府代表、组委会负责人、两国作家代表共同出席。

    本届书展期间,中国主宾国将举办丰富多彩的出版专业活动,推出的活动既参考了历届主宾国的惯例、经验,又结合了中国出版的实际情况。活动由4部分组成,包括主宾国主题馆文化展示、中国展团展台展示、法兰克福书展期间的专业交流活动以及展馆文艺演出活动。

    中国主宾国主题馆的面积达2500平方米,主题馆的设计融合了纸张、活字、书本等图书基本元素,展示从甲骨文到数字时代的图书发展历史,重在以视觉空间表现中国意境。主宾国开幕式、交接仪式、中国作家参与的各种文学阅读活动、现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表演,以及出版文化交流活动都将在中国主宾国主题馆举行。 

    本届书展上,中国展台的面积将比往年增加一倍多,达1200多平方米,整体风格与主题馆相互呼应又有创新。展台设计融入了活字印刷的概念,展架样式采用中国文字形式,既凹凸有致,又完美体现了主宾国的标识。据介绍,中国展台划分为专题展区、重点单位展区、专业展区、数字出版展区、民族出版物展区、港澳台展区、汉办展区、综合参展单位展区以及活动区9大部分。其中,民族出版物、港澳台、数字出版3个展区均为首次设立。中国展台将举办包括新书发布会、推介会、版权签约仪式、诵读会在内的40多场活动,中华老字号“荣宝斋”还将到现场表演木板水印。 

    书展期间,中国各个参展的出版单位将组织百余场专业交流活动。此外,主宾国组织承办方还将主办35场重要的出版专业交流活动,包括4场高端论坛、28场主题馆出版专业活动和3场主题招待晚会。其中,主宾国高端论坛是法兰克福书展前所未有的。比如这次要举办的“国际出版高层论坛”将会集全球知名出版机构的老总,他们将围绕“出版业的挑战与机遇”主题找出全球出版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对世界出版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再比如“中外经济学家论坛”,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数位中外经济学家将围绕中国经济的成长及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 

    除了出版专业活动,本次书展期间还将有一大批中国作家在德国举办系列读者交流活动并介绍他们最新的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农村、都市、少数民族等多种题材,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文学的最新发展,以及当下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趋势。铁凝、莫言、余华、苏童等20多位当代著名作家将在书展现场举办近80场文化活动,此外还有140多位中国作家将在德国的其他城市举办文学交流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展上的“广场活动”。和室内活动相比,广场活动更能直观反映一国民族和文化特色、也最能拉近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本次书展期间,中国将每天在广场上举办两场文化表演,充分展示中国民族艺术元素。同时,中国主宾国广场帐篷区内将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多方位立体展现中国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独家寻访 

    1956年中国首次参展本报专访九旬见证人: 

    中国如何走入法兰克福书展 

    中国,究竟是如何第一次走进法兰克福书展的?记者特专访了我国首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的曹健飞。90岁的曹老,曾任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前中国国际书店)总经理,1956年以中国国际书店副经理的身份,和另两位同事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参展。 

    ■背景:“向科学进军”,新中国科技书刊需求增大 

    1955年,中央提出号召“向科学进军”,新中国进口科技书刊需求增大。1956年,经领导部门批准,中国国际书店派出曹健飞、郭毓基、马灿雄三人小组,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并采购新书。当年参展,他们“住最便宜的旅馆”,“约人谈事,从来不约在自己住处,就约在展馆谈。” 

    相较今年数千平方米的展馆,当年约50平方米的中国展台着实小,这个小展位,还是德国出版界的友人帮忙租下的。曹健飞告诉记者:“中国国际书店进口西方书刊逐年增加:1951年进口额为13万英镑、1954年37万英镑、1955年52万英镑。我们成了书刊批发商卡维公司和斯泼林格出版社的‘大客户’。卡维不仅推销中国书刊,供应西德书刊,还帮我们进口美国书刊——1950年‘抗美援朝’后,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科技书刊也在封锁禁运之列。斯泼林格是当时西德最大的科技出版社,也是当时中国购进德国科技书刊最多的出版社。书展开幕前,斯泼林格还派专人专车,到当年我国驻民主德国大使馆所在的东柏林,接送我们去法兰克福。” 

    ■意外:连夜赶制国旗去悬挂成最受欢迎展台 

在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前两天,前去布展的曹健飞和同事,发现展馆大门前飘扬的各国国旗中,少了新中国国旗,只悬挂了“中华民国”旗帜。当年的法兰克福书展组委会,给出了解释,他们“无意制造‘两个中国’,误挂国旗是因为不知道新中国国旗式样”。后来,展品中恰好有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附标准国旗图像。“他们拿去按《宪法》,按内附的中国国旗样子,赶制了一面。”在该书展1956年开幕的前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飘扬在法兰克福书展的现场。 

    曹健飞等人连夜布展。“他们不改换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我们是会拒绝参展的。”53年过去,展品的具体数量,90岁的他已经记不清了,“好几百种吧”。但他记得,中国展馆“非常简陋”,“就几个租来的书架子”,“上面插着中国国旗”。在曹健飞的记忆里,“对观众开放的那几天,我们的展台是最受欢迎的展台,每天开馆到闭馆,人没断过。” 

    ■遗憾:版权输出为“零” 

    当年的展品中,“多为中国出版的中文书,包括毛主席著作;此外,还有部分英文书以及中国特色艺术品;德文书很少很少”。图书“印刷质量也算不得好”,“我们带去了一些‘小册子’形式的出版物,那在西方人概念里是算不得图书的。”但是,中医药、针灸、武术、烹调等方面的图书以及一些中国画的画册,大有“读者缘”。 

    “一般来说,法兰克福书展现场的展品是不让现场出售的,但当年,德国百姓强烈要求购买,因此闭馆的当儿,我们开始出售展品,有中国特色的几乎全被买走了。荣宝斋的水印画册以及画册里徐悲鸿的《奔马》,就是从那时起在西方传播开的。”那是新中国出版业第一次在西方亮相。“那时对版权交易很不熟悉,也没有参加国际版权约定,因此没有进行版权贸易方面的工作,而主要是与各国出版商和书商商谈书刊进出口贸易。书展现场,我们发出大批订单。1956年我们进口额为180万英镑,比1955年进口额增加近三倍。这是中国出版物第一次大规模在法兰克福亮相,引起西方书商的兴趣,也接了不少订单。” 

    ■感受:西方对中国了解很不够 

    在1956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中国展台上,西方读者问了许多“新鲜”的问题。“许多人问我,你们女人还是‘三寸金莲’吗?男人还梳辫子吗?……当时的汉语书,多是繁体字,竖排。就有读者问我,第一行从下到上读,第二行是从上到下读吗?”这些无不让人深刻感受到,当年的西方对新中国及中国文化的陌生。曹健飞告诉记者:“那时候,中国的境外图书采购任务,都是以‘中国国际书店’的名义。首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展商名录上,我们用的是‘国际书店’四个字的汉语拼音。很长一段时间,都有国外的出版界同仁不清楚‘国际书店’是个公司。我们收到的境外来信中,收件人会写着‘书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