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五届大会,十五日审议并批准了由中国政府提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与自然遗产空间技术研究中心”。
会上,美、俄、日、德、法及多个发展中国家代表纷纷发言,盛赞中心的理念及跨学科、跨部门的特点,对中心的作用充满了期待,并希望与中心开展实质性合作。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用于世界遗产研究的空间技术机构,旨在利用空间技术开展自然和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自然灾害和全球变化等领域的工作,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该中心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据介绍,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是教科文组织重要工作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通过空间信息技术开展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监测,将对遗产的保护和宣传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二00一年与欧空局共同发起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监测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开放计划”。二00五年,中国科学院加入了上述开放计划。经过几年富有成效的合作,双方同意依托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中心,建立一个用于遗产监测与保护的空间技术中心,该方案于二00八年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百七十九届执行局会议审议并获通过,此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五届大会为最终审批。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是中国在该领域的核心科研机构之一,将利用其覆盖亚洲百分之七十疆土卫星数据接收能力、航空遥感数据获取能力及数字地球建设的优势,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运作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开展对遗产地的监测,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人员和技术培训,促进能力建设,为保护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