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唐德刚逝世 一生推动“口述历史”发展

来源: 新京报

历史学家唐德刚异乡逝世 

    因肾病不治在旧金山家中离世,享年89岁,一生推动“口述历史”发展 

    他一直在用笔记录许多历史人物的一生,但这一次却要由我们来回顾他的人生。昨日,记者从台湾媒体获悉,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唐德刚,于美国时间10月26日晚,因肾衰竭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89岁。

    据台湾媒体报道,唐德刚的夫人、中国国民党元老吴开先之女吴昭文表示,唐德刚生前一直饱受肾病折磨,近年来身体就一直不太好。在去世前,唐德刚决定不再洗肾,10月26日晚间终因肾病不治,在旧金山家中安详辞世。而2005年曾经采访过唐德刚的《中国周刊》记者陈远也表示,当时唐先生的身体就不大好。本报记者昨天多次拨打唐德刚家里的电话,希望了解具体情况,但一直未能联系到唐德刚的家人。 

    唐德刚是中国近代史大家,同时也是华人史学家中口述史的旗帜性人物。他与民国政要如顾维钧、李宗仁、张学良等人多有接触。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和人在美国的胡适成了忘年之交,他的《胡适口述自传》成为了日后研究胡适的重要资料之一。唐德刚不仅在口述史上做出了推动作用,他的散文可读性也颇高。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在《胡适杂忆》的序中曾说,唐德刚先生“应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倒没有走胡适的老路,写一清如水的纯白话。德刚古文根底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

    风趣、随和、可爱的唐德刚 

    -追忆回顾

    (李怀宇,《时代周报》文化主笔)

    2007年秋天我曾去新泽西州亲临唐德刚家里,拜访唐先生。唐家是一幢独立的房子,经楼梯上二楼,首先入眼的是胡适于1960年10月13日写的条幅:“热极了,又没有一点儿风,那又轻又细的马缨花须,动也不动一动。德刚兄嫂。”客厅的另一处则是于右任的书法和徐悲鸿的画作。

    我自己一直对唐德刚先生的口述历史非常敬重,他的文章妙趣横生,亦庄亦谐。唐先生是华人世界里口述历史第一人,开了华人历史学的新形式,他的《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等影响深远,而那次拜访也让我发现他很风趣、很随和、很可爱。

    我去拜访时,唐先生身体已经比较差了。他穿着睡袍,由于前两年的中风,需要靠助走器,步履艰难地从睡房出来,热情地向我打招呼,一开口,竟是乡音未改,我仔细聆听,只能听懂唐先生大半的安徽口音。

但那次,唐先生谈得非常高兴。在美国,华人学者会觉得寂寞,也难得有讲中文的人跟他聊天。由于纽约距离新泽西州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当时少有人去拜访唐先生。

    唐德刚是口述史的启蒙者 

    (丁东,学者、口述史家)

    唐德刚先生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他对大陆史学界的启示作用。他在国内出版的书,相当一部分是他在美国大学课堂上的讲稿。而他的史学观,与大陆史学界的史学观是不太一样的,因此,他的启发性和参照作用也就不言而喻。

    其次,口述史的实践之前就有,但是唐先生把口述史当作了一种自觉的史学活动,成为了华人口述史的启蒙者,其文本带有典范性。而且,他的口述史观念对于以后做口述史的人来说也极具意义。另外,他大大提高了口述史家的地位,使他们获得了尊严和自觉,使得采访者成为了主体。过去我们没有口述史这一概念,采访者的地位不受重视。比如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书,都不给采访者署名。这说明我们的观念里,只强调口述者,把采访者看得太轻。唐德刚出现后,建立了史学家的主体地位。

    为大人物撰写人生 

    - 人物小传

    唐德刚的89年人生中,和他密切不分的词肯定有以下三个:哥伦比亚大学、胡适以及口述历史。尽管它们并不代表唐德刚的全部,却足以书写他的一段历史。

    从中学教员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20年,唐德刚生于安徽省合肥县西乡山南馆的唐老圩(今属肥西县袁店乡)。因为家学渊源深厚,他从幼时开始便接受家塾教育,因其父亲开明,唐德刚在家中除了学习传统的四书五经外,还学习英文,这为他日后的留学、研究打下最初的根基。唐德刚自幼聪明,在家塾里学习后入当地小学,仅仅读了半年,就获取毕业证升入中学。  1939年,唐德刚考入中央大学历史系,在中央大学毕业后,他去大别山区当了两个学期的中学教员。1944年,24岁的唐德刚又应安徽学院(现安徽大学)史地系主任李则刚之聘转去安徽大学,教授学生外国历史。

    唐德刚曾经在回忆自己这段经历时还分享了这样一个趣闻:“说起教西洋史,中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当时在重庆出版了一本厚厚的洋文书,是关于西洋史的,我手里有一本,平时我把这本书看了好几遍,不认得的单词,都查字典写在边上,里面写得密密麻麻的。有人看到我有一本厚厚的洋文书,就向学校推荐了我,我这才去了安徽大学。”

    去安徽大学对于唐德刚来说可能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1948年,他参加托福考试,自费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主修欧洲史和美国史,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执教直到1972年。1972年后,唐德刚又被纽约市立大学聘为该校亚洲学系教授,后又出任该系系主任长达12年之久。

    与胡适的忘年交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东亚研究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口述历史协会”,动员美国的社会力量参与此事,他也成为华人历史学家中“口述历史”的积极推动者。

    几乎同时间,唐德刚与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里相会。当时胡适经常到哥伦比亚的图书馆借阅书刊,而唐德刚则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里勤工俭学,两人因此而相遇相识。由于是老乡的缘故,胡适和唐德刚走得很近。那时胡适在美国的境遇并不好,但还时常招待唐德刚去家里吃正宗的安徽菜。唐德刚也常常跑腿帮胡适夫妻买东西,陪胡太太打麻将。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由胡适口述个人史,唐德刚录音整理。唐德刚说,虽然他并没有上过胡适的课,胡适却称他为弟子。唐德刚比喻这种师生关系为“一个穷愁潦倒的乞丐老和尚和一个乞丐小和尚的师生关系。”

    立华人口述历史的标准

    1972年,哥伦比亚大学影印发行了他和胡适共同完成的英文版《胡适口述自传》。1979年,唐德刚又根据原录音和经胡适修订的底稿,将上述自传译成中文。《胡适口述自传》中文版出版之前,唐德刚写序文时,下笔后一发不可收拾,竟写了十多万字,于是干脆单出了一本《胡适杂忆》。时至今日,《胡适口述自传》和《胡适杂忆》已成为研究胡适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唐德刚还费时7年完成了60万字的口述史力作《李宗仁回忆录》。此后,张学良也主动找到唐德刚,要求他为自己写回忆录。他又多次拜访顾维钧,把这位著名外交家家藏资料和他40多年的英文日记全部接收,协助其撰写《顾维钧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