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企喊“渴”期盼资本“及时雨”——华谊上市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论坛焦点

来源: 北京日报

第三届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论坛上周六举行,前一天刚刚上市的华谊兄弟成为论坛焦点。面对众多业内专家、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参会的文化企业纷纷叫“渴”,希望金融、投资机构能够更加关注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更多“及时雨”。

    专家说,华谊上市融到了十几亿的资金,其实在国内像他们这样亟需资本投资来扩大发展的文化创意企业还有很多。旅游演艺剧目《功夫传奇》从2004年上演至今已演出3098场,从崇文区的红剧场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该剧出品方天创国际已经多次尝到资本的“甜头”,很明白要想在国际国内市场有更大作为,资本的力量不可或缺。天创国际总裁曹晓宁介绍,2007年天创得到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基金300万元的支持,使他们能够请来外援改造剧目,并制作推出了5种语言的《功夫传奇》,开始进军国际市场。今年7月天创又得到了北京银行700万元的贷款,使《功夫传奇》走进英国伦敦西区,实现了中国演艺品牌剧目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商演。此次尝试,也让曹晓宁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缺钱的苦恼。“剧目开始演出后还需要40万美元用于宣传,可是我们没有资金及时跟上,很多人都不知道《功夫传奇》在伦敦演出,平均上座率只有60%,否则市场利润会更高。”

    国内驻场演出已成为品牌的天创,下一个目标是在美国驻场演出。为了降低演出成本,他们将在美国购买一个能容纳1200多名观众的剧场作为海外演出基地。前期天创已支付200万美元,剩下的400多万美元,则希望能够通过多方融资来解决。对于市场盈利,曹晓宁非常自信:“《功夫传奇》初期投资只有800万元,现在总票房已达到8000万元,近几年每年票房都有2000万元。”

    北京演出公司在转企之后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资金问题。今年十一期间在鸟巢推出歌剧《图兰朵》,还是北京银行2000万元贷款解决了棘手的“旱情”。但北演总经理李勤想得更远:“《图兰朵》是凭借张艺谋这个品牌获得投资的,那么今后我们其他的原创产品,没有这样的名人,怎么去融资呢?”她希望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能够有一个调节的角色,使得文化企业融资能有更好的评估模式。

    华谊上市首日涨幅高达147.77%,市值超百亿,显示出文化创意企业高风险高回报的独特魅力。正在酝酿上市的江通动画董事长朱佑兰说,文化企业是非常典型的资本推动型企业,生产周期长,回报时间长,风险大,但利润也高,比如动画片就是一次投入,多次收入。江通制作的动画片《天上掉下个猪八戒》在中国成功树立起“猪八戒”动画形象,凭借这一主打产品及成功的市场运作,2008年该公司总资产已近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约1.3亿元。《武林外传》投资人郝亚宁也用自己的账本证明了朱佑兰所言非虚。《武林外传》投资2000万元,目前已经挣了至少3倍的钱,同名话剧投资仅69万元,盈利竟有700万元之多。

    此次论坛上还有不少未来的“千里马”在寻找伯乐的身影。推出“厅堂版”《牡丹亭》,用70个座位挣了数百万元的普罗之声,开创话剧贺岁市场的开心文化、兴建国内首个戏剧村的繁星文化等小型文化企业“掌门人”也都赶来参加论坛。普罗之声总经理邵东鸿说:“我们的企业虽然小,但是我们有热情,有创造力,如果能够有更多资金介入,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经营在更大范围展开。”据了解,“厅堂版”《牡丹亭》将移师正乙祠演出,普罗之声将在皇家粮仓推出其它类型的传统文化演出。

    面对文化企业热切的目光,金融机构的专家们却冷静地指出,目前文化企业融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教授齐勇锋说,当下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除了政策引导,还应该加大培训力度,增进双方的了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巴曙松则以电影为例说明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面临的难题,“电影行业增长空间的计算方法并无定式,票房业绩缺乏预测性,导演不同的风格套路又会带来诸多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