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国人对于孔子的认识并不深刻,但他们愿意敞开双臂接纳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361票赞成,47票反对,议案通过。”此时,美国联邦众议院阿尔 格林站起身,顺手抚了抚身上那条象征喜庆的中国红领带,嘴角露出微笑。对于这一结果,他似乎早有预知,“我对通过的结果并不吃惊,只是很高兴。”在电话那头,格林浑厚的嗓音中透着自豪。
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美国纪念孔子2560周年诞辰”的决议。此消息一出,便赚足中国和在美华人的注意力——美国人了解孔子吗?他们为什么要纪念中国的古代哲学家?
美国人为何纪念孔子诞辰
在决议中,美国人这样描述他们眼中的孔子——孔子倡导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孔子倡导政府应建立在忠诚、尊老和承认家庭重要性基础上,而政界人士必须成为诚实和道德的模范……
“孔子对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方面做出的无价贡献应该得到美国人的赞扬和纪念。”作为这项决议的主要推手,阿尔 格林的得克萨斯背景很显眼。作为一名非洲裔联邦众议员,格林本人与中国并无直接渊源,但他长期致力维护的,正是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多元文化,特别是少数族裔的文化。
事实上,休斯敦一直与中国关系友好,不仅有姚明在此效力NBA休斯敦火箭队,还有众多中国餐馆。现在,前总统老布什在这里担任“孔子青铜像捐赠委员会荣誉主席”,而休斯敦市长怀特则宣布2009年9月26日为“休斯敦孔子像之友日”。有了这些铺垫,格林提出关于纪念孔子诞辰的决议也就不奇怪了。
而孔子这位在公元前551年出生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今天何以于遥远的大洋彼岸被蓝眼睛白皮肤的美国人纪念和认可?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资深研究员李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长;美国总统奥巴马、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和国务卿希拉里等美国政要对中国发展成就和中国文化的日益尊重,是美国众议院通过这项决议的重要背景。另外,这和美国华裔地位上升、华人团体逐渐壮大也有很大关系。鉴于国会华裔议员不断增多,奥巴马内阁史无前例地有两名华裔部长,国会也日益认识到华人团体的力量。
世界的孔子
事实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孔子形象的传播却并非只囿于东方,儒家思想对全球许多国家的政治思想带来深远影响,甚至美国和西方世界对孔子学说也并不陌生。
美国首个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指出,早在十七八世纪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孔子思想就已经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受到思想界重视。1988年1月,全世界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的一次讨论中认为,汲取孔子智慧能够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儒家文化的包容性是化解当今世界争端的有力武器。‘君子和而不同’就是典型。”美国国务院访问学者王冲告诉本报记者。“孔子相信君子以文会友,他代表中国向世界传达中国崇尚和平的处世之道。”与国外众多高校合作设立孔子学院的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
同样,在刘全生看来,孔子及其学说已成为中美文化和外交沟通的桥梁。2002年10月,前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休斯敦乔治 布什图书馆时,讲到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2009年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会见总理温家宝时引用《孙子兵法》中“同舟共济”的成语来比喻中美关系——越来越多的美国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儒家思想对于全球化时代处理国家关系的指导意义,而倡导同舟共济、同心协力的孔子学说无疑是最好的指导。
孔子在美国将走更远
对于对外经贸大学的美国留学生弗罗贝卡 王来说,抱着对东方智慧的崇拜,远渡重洋来北京学习孔子哲学是值得的。但是在研究孔子学说的西方人眼中,孔子同样是阻止中国与西方同步迈向现代化的“宗师”,他强调社会等级和阶级差别,是中国不民主不平等的思想根源。
“实际上,在美国,普通人对孔子的认识很浅。”毕业于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世界哲学系的葛瑞 派瑞斯,5年前从中餐店小饼干中夹带的纸条上那句“之乎者也”第一次知道孔子,如今,孔子吸引他来到中国,但对于那句名言,他依然一知半解。
王冲对此深有感触:“我和美国人聊天时,经常说我来自孔子故乡——中国山东,一般人都知道。但是,提到孔子的具体思想,大多数美国人不知道。” 正如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中提到的,儒家思想在美国多数时候被当做宗教而非哲学思想,“这项决议的通过或许有利于普通美国人加深了解孔子思想和中国文化。”
同时,在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教授孙哲等学者看来,这项决议仅仅是民主党转移人民对奥巴马政府医疗改革失败注意力的一场政治作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看来,孔子在美国的传播道路任重道远。
美国纪念孔子:欣慰事,不必过分解读
10月2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一项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决议案。以往国际上这类与中国有关的消息往往不是误传,就是在传播中走样。因此在看到这条消息后,笔者特意在美国国会的网站上下载了这项编号为784的众议院决议的英语原文,全文研读了一番。这项决议案全文很短,只有7个自然段一共255个单词。前六段都是铺垫,最后一段才是决议本身:“众议院向诞生2560周年的孔夫子致敬并认可他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方面做出的无价贡献”。
这项决议案之所以能够以361票赞成、47票反对的压倒性多数通过,是因为许多议员认为纪念孔子诞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多元化。事实上,对这项议案投下反对票的议员也对孔夫子表示了尊重,他们并不是对议案内容本身有异议,而是认为美国面临振兴经济、医疗健保改革,以及对外政策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众议院花费时间讨论纪念孔子诞辰不是当务之急。
在笔者看来,美国社会之所以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出了偏差,而孔夫子的学说不失为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和经济困境的一个思路。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这些学说不应该仅仅被视为是“多元文化”的一元,而是完全有资格成为“普世价值”的一部分。
回顾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中美交往的历程,无论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竞争对手关系”“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到最近的“战略再保证”,不同的时期说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美国都是在价值观有根本区别的前提下,围绕着“战略”和“利益”打转转,似乎都只是权宜之计。因为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当涉及对方意识形态的话题时,中美两国至今还保持着高度敏感性。前不久白宫一位高官由于声称毛泽东是自己最喜欢的政治哲学家之一,马上就遭到了美国保守派的激烈攻击。在中国,打上了西方印记的“自由”“民主”“人权”同样也会受到质疑。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众议院通过纪念孔子的决议案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即便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也依然可以从文化上找到最基本的和共同的价值观。正如此次美国众议院决议中所指出的,“孔子倡导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道德品行的典范,也能促进人类和谐”。
对美国来说,“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正是医疗健保改革乃至应对金融危机应当遵循的准则。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价值观下构建的中美双边关系将具有较坚实的基础和互信,不受或者少受一时一地的利益关系变动所干扰,因而更具有可持续性。
对中国而言,美国众议院通过“尊孔”决议固然令人欣慰,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做过分解读,认为这是中国软实力的大幅度提升的标志或者中国崛起的一个里程碑。毕竟孔老夫子是2560年前诞生的历史人物,当代中国人应该在孔子所倡导的普世价值基础上为人类作出新的较大贡献,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