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内的秦汉长城再次遭到采矿者严重破坏。在长城上钻探金矿的企业视文保部门的禁令为一纸空文,5次被勒令停工后仍继续开采。几个10米深的矿坑,把沿山而上的秦汉长城拦腰截成两段,南北大约被挖断100米。(11月6日《人民日报》)
曾经是中华文明安全屏障的万里长城,如今却面临着自身安全被威胁和侵袭的困境。在利益追逐面前,古老沧桑的长城已是窘态频现,遭遇的恶性破坏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与风沙等自然因素相比,人为因素对长城的破坏和威胁要大得多。这一点,在对《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的执行与落实上体现得极为明显。比如,法规要求,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长城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但是到目前为止,长城沿线的大多数市县都未曾遵规执行。法规约束虚弱无力,主体资格若有若无,文保资金几近枯涸,商业利益的肆意妄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比如,《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均规定,对造成长城损毁,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在现实执行中,这一规定常常被扭曲为以罚代刑。而对于财大气粗的经济利益主体而言,罚款处理近乎于隔靴搔痒,它起到的作用只能是变相的姑息和纵容,而不是实质威慑力。如果刑事追责机制不能有效执行,零容忍、一票否决制等刚性监管措施同时缺位,则类似屡罚屡挖、罚了再挖的长城破坏乱象将很难绝迹。
与此同时,对于长城保护的舆论营造和大众化普及宣传,亦有必要重新定位并深入延展。
在很多人心中,说到长城,首先想到的常是八达岭、山海关等雄峻巍峨的经典长城影像,而忽略了长城是绵亘万里的文明遗迹。还原古老真实的长城全景影像,让多少有些不堪的“边缘”长城重回人们的视野,让它沧桑的历史背影和文化渊源深入人心,并最终鸣响文化意义上的长城保卫战号角。
作为中华文明经典形象的万里长城,不应沦为经济利益追逐下的文明弃子,即便它最嶙峋的偏僻段落,也应被悉心看守与呵护。因为它是我们历史记忆和文化风骨的一部分,是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和义务。当然,它同时也是一个文保工程、文化慈善工程和经济反哺工程。长城不应饮泣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