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牧:大孝子 孔子基金会

来源: 齐鲁晚报

堂弟刘家云流泪说谷牧:他是一个大孝子

    -他母亲生病住院的时候,他都亲自晚上陪床,他的妻子和孩子也都轮流照顾,是个大孝子。

    -他回乡之后,很多事情都从简,吃饭也是在家里吃的。 

    11月7日清晨,得知谷牧去世的消息后,谷牧79岁的堂弟、家住荣成市宁津镇东墩村的刘家云老先生悲痛地流下了眼泪。

    谷牧原名刘家语,1914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宁津镇东墩村。7日,记者来到了这个小村庄,听乡亲们讲述他们眼中的谷牧。

    他是一个大孝子

    “今天早上我听收音机的时候听到消息了,想不到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刘家云老人伤心地告诉记者,他是7日早上才知道谷牧去世的消息的,一家人都很难过。

    刘家云告诉记者,他爷爷和谷牧的爷爷是亲兄弟,两人的父亲又都是单传,到了他俩这辈上,虽然关系远些,却是村里血缘最近的人了。由于两人年龄相差较大,刘家云一生只和谷牧见了四面,最早的一次是1978年。

刘家云老人说,谷牧的母亲共生育了六个孩子,只有谷牧一个男孩,上面有四个姐姐,下边有个妹妹。从小,家里人就把他当成宝一样。可自从谷牧参加革命离开家乡后,为了不牵连家人,他有将近20年没有回过家,老母亲想儿子想得厉害常常夜里盼着儿子回来。

    新中国成立前夕,谷牧终于得以回到老家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住。听说了母亲的思念之情,谷牧心中很不是滋味,曾写下“寒风冷雨阻不住,夜夜街头唤儿归”的诗句,并在日常生活中好好伺候母亲。刘家云说:“他母亲生病住院的时候,他都亲自晚上陪床,他的妻子和孩子也都轮流照顾,是个大孝子。”

    他对家乡格外亲

    刘家云老人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谷牧共回过家乡四次,第一次是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和妻儿一起回到老家。

    “这里是他的家乡,他对家乡有着格外深的感情。”此后,谷牧又先后回到家乡荣成三次。刘家云老人告诉记者,很多人以为谷牧当了大官可能会有官架子,可实际上他没有。他回乡之后,很多事情都从简,吃饭也是在家里吃的,他回乡就是要看看家乡的变化,看看家乡那些熟悉的人,对人很友好。

“听说他去世了,村里人都很悲痛,他是从东墩村走出的大官,他是东墩村的骄傲。”刘家云老人激动地说。

    故居是座海草房

    刘家云居住的房子就是谷牧故居。刘家云老人告诉记者,谷牧的母亲搬走后,刘家云便搬到这里住,房子的布局基本没有动,古朴的海草房依稀显现出昔日的故居本色。

    刘家云老人说:“谷牧原名是刘家语,按照族谱他是‘家’字辈的,他当过秀才的外祖父准备给他起名‘家贫’,字‘扶之’,可他祖父听了不同意,说家本来就不富裕,还叫家贫,后来就援引《孔子家语》的书名取名叫‘家语’,再后来因为革命工作的需要才改用谷牧这个名字的。”

    刘家云告诉记者,谷牧的外祖父王东堂是个秀才,从7岁开始,谷牧就在外祖父家中接受私塾教育,后来,学习很好的他考上当时的山东省立第七(文登)乡村师范,后任文登乡师中共支部书记。其间,他带领学生宣传爱国主义,传播马列主义,办进步刊物,组建外围群众组织等,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谷牧一手创建孔子基金会

    谷牧在改革开放的岁月中,除了抓经济工作,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了文化建设上。

    作为山东人,他对儒学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1984年9月,由邓颖超同志提议,经中共中央批准,在谷牧同志指导下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山东曲阜成立。“可以说谷老是我们孔子基金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在得知谷牧同志逝世的消息后,满怀悲痛地告诉记者。

    王大千说:谷老一手创建了孔子基金会和国际儒学联合会,作为山东人,对于弘扬孔子思想和儒学精华他是不遗余力的。当年,邓颖超同志曾经说过,谷牧读过7年私塾,能很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让他把儒家文化的研究抓起来吧!

    事实上,谷老对孔子和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多次给我们说过,早年孔子和《论语》对他产生过极大的影响。1989年10月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上,谷老就曾指出:“众所周知,‘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思想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昌盛做出过积极的贡献,即使到今天,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王大千还介绍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研究,谷老对孔子的历史遗迹给家乡带来的巨大现实效益也有很多建设性的指导。谷牧曾指出,“孔子是中国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当年,孔子曾周游列国,现今山东、河南、湖北三省中可以借孔子作发展旅游文章的地方,除曲阜之外还有许多处,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搞起来。办孔子遗迹的旅游业,宜将经济与文化紧密结合,赋予增长知识、启迪思想的内容,注重高格调。”

    王大千最后告诉记者,谷老晚年对家乡的建设和孔子基金会的事业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王大千作为孔子基金会的具体工作人员,曾多次前往北京向谷老汇报工作,谷老对包括“三孔”的修复和维护、孔子标准像的推出、通过奥运会推广孔子思想等一些具体的问题都给予了指导,特别是1997年,正是谷老向中央提出建议,将孔子基金会总部由北京迁往山东,他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山东文化的标志,把孔子基金会这个研究儒学、弘扬孔子思想的国际性的文化学术基金组织放在山东,有利于将北京、曲阜有机地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在当代弘扬孔子和他的思想。可以说这是谷老对家乡做出的又一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