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纪录片是否可信?丢了人文纪录片内涵

来源: 北京晚报

用扮演的方式来拍摄的纪录片《大明宫》在大银幕上映时悄无声息,少有观众呼应。同样,在电视上播出的《1405 郑和下西洋》、《故宫》、《前清秘史》、《圆明园》、《新丝绸之路》、《唐山大地震》等一批以“情景再现”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纪录片也受到一些观众和专家的质疑——纪录片是“演”出来的吗? 

    金铁木导演一直热衷于用扮演的方式来拍摄纪录片,《大明宫》是他继《复活的军团》、《圆明园》之后的第三部历史题材电影纪录片。用扮演的方式来拍摄纪录片,虽然这种方法在国外屡见不鲜,但在中国电影还算首次。金铁木算是开了先河。再现160年来上海沧桑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外滩》,同样使用扮演的方式正在上海拍摄,比起金铁木导演的这几部,《外滩》的动静更大:“真人秀”京沪台三地演员同台飙戏,英法加三国同行友情加盟,大腕明星、国际阵容,怎么着都是拍摄商业大片的“范儿”。导演周兵说,电影将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形式,不仅将用情景再现模式讲述老上海的生活,还将首次在纪录片里起用明星阵容出演作家张爱玲、电影明星周璇、黑帮老大杜月笙等真实历史人物,“讲述”外滩沧桑变化,此举规模在国内纪录片拍摄中尚属第一次。

    演出来的纪录片令人生出无穷想象。扮演纪录片的“情景再现”,打破纪录片“原生态纪录”的常用手法,观众对其真实度这个纪录片不可逾越的底线也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同时,flash动画、数码特技、电影化的演员扮演、舞台演出、笑话、黑色幽默也都纷纷在纪录片中登场,在一些观众和专家眼里,不禁要问这样的纪录片还是纪录片吗。

    “为什么我们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和品质不能和大片一样呢?”对于“真实再现”引发的争议,周兵表示:“纪录片追求真实,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借用电影化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影像的品质。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但不会为了好看而伤害影片的真实性。”他说,用此手法拍摄的纪录片《故宫》就曾经获得了较高的关注。

    金铁木说,他制作了3年的第一部纪录片《复活的军团》,拍摄这部影片之前,我的历史知识非常有限,对历史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为了完成剧本,我不得不大量阅读历史书籍。半年后,我从一个历史盲变成了历史发烧友,并且狂热地喜欢上了中国历史。金铁木认为,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

    尤小刚的《前清秘史》有资料部分,大部分是真人版演绎。“情景再现”是否破坏纪录片真实性?看惯了一般纪录片的观众能接受真人版纪录片?对此,尤小刚的看法是,“情景再现”也就是真人版的形式在海外的运用已相当成熟,熟悉纪录片的观众并不会混淆“剧情”与史实之间的关系。更何况,“情景再现”并不是这部纪录片的全部。尤小刚说,我们专门做了三轮的观众看片,观众都觉得新鲜,接受没有问题。

    有专家和导演们持绝对相反观点。对纪录片颇有见地的袁继超先生认为,这一类型的所谓纪录片动摇了纪录片真实性的根基。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片的根本。真实的影像永远是纪录片创作的主源,它们是纪录片中最有含金量、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元素。而“情景再现”是影视艺术中的一种“扮演”手法,它不具有“纪录”的功能,而“再现”的也不是“真实”。在纪录片创作中,寄希望于“再现”的做法,是对纪录片真实性的挑战,久而久之纪录片将失信于民,生存之路将更为艰辛。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天中国纪录片普遍追求故事化的叙述模式,明显来自市场动力,这种手法是从国外“探索”、“国家地理”频道学来的,在极端商业化的市场环境下,纪录片求新求变,探索一条全新的生存和发展之路,以赢得更广泛的市场是当务之急。如果只是简单的“拿来”,把纪录片变得只有好看的外衣,而丢了丰富的人文纪录的内涵,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让纪录片难已行走的更加遥远。事实上,有几部这种类型的中国纪录片登上了大银幕,并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拥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