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易俗社 古调发新声——16日至23日,“陕西秦腔文化周”高亢、苍凉的秦腔回荡在京城的夜空

来源: 人民日报

阅读提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已成为很多地方文化建设的关键词。不过,对每一个身处改革前沿的个体来说,政策文件落到现实中,就是一点一滴的切身之变。今天,我们为您讲述一家百年剧社的“变身”过程,从中既能窥见文化体制改革的艰难和痛苦,也能体味改革的快乐和希望。

    11月16日,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陕西秦腔文化周”在北京拉开大幕,这是秦腔继1958年大规模进京后,再度以集体形象亮相京城。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排演的秦腔传统戏《三滴血》就是其中的剧目之一。

    对于易俗社的台柱子、在舞台上演了25年戏的惠敏莉来说, 2009年是一个收获的年份:她担纲主演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她自己也获得了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同时,工资由过去的每月1000多元猛增到年薪15万元。在记者面前,演惯了戏里人生的惠敏莉不断感叹:“像是做梦一样。”

感觉自己收获更大的是段先念,这位西安市副市长、西安市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近几年来致力于秦腔改革。随着《李白》、《梦回长安》、《柳河湾的新娘》等一曲曲大戏的上演,饱受非议的他终于赢来了大家的肯定。

    改革之初——

    “觉得被强行嫁了个新婆家,不知等待你的是什么”

    西安市西一路路口,一座小四合院,红漆窄门的门楣上写着“易俗社”三个大字。成立于1912年的易俗社是我国著名的秦腔科班,鲁迅先生曾为其题匾“古调独弹”。近百年来,易俗社长期活跃于西北戏曲舞台,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却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11月的一个上午,坐在宽敞明亮的排演大厅里,谈起过去,惠敏莉的脸色有点黯淡,“那时候人人吃‘大锅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一年到头没有几场演出,许多演员两三年都没练过功。”

    和惠敏莉几乎同时到易俗社的张武宏,是秦腔界小有名气的丑角演员,他当时是演出队队长。“实际就是‘维持会会长。’每天哄着大家排戏、演出”。他说,“一次演出,每个人就补助5到10元钱,谁有积极性呀?月工资就1000多,还只能领到一半。易俗社上百年了,死不了,活不旺。”哄完了别人,张武宏私下里“逮着机会就走穴”,“要不,养家糊口根本不行呀。” 

    2003年,作为国家9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西安市选择秦腔剧团为突破口。按照改革方案,易俗社等4个院团的人财物被优化整合,组建西安秦腔剧院,下设易俗社和三意社两个分支机构。秦腔剧院组建后,将原来4个团的财务、固定资产、债务等整体划归曲江新区管委会;市文化局只对剧院进行业务指导,在艺术品位上把关。

段先念说,曲江新区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新区管委会是西安市政府的派驻机构,与市文化局同级,但采用的是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除了管委会主任是公务员编制,其他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

    “当时把戏箱都封了,等待改革。人的心也一下空落落的,一片茫然。”惠敏莉说。  

    张武宏干脆下决心走人,“企业搞文化,那哪行呀?毕竟我们从事的还是高雅艺术,到了企业,那不就纯粹从商了吗?”实际上,当时持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许多人认为,秦腔是陕西的省粹,必须交由文化部门管理。还有人认为,曲江新区接管秦腔剧院,就是看中了4家下属剧院的地盘。4个剧院都处在西安市中心,尤其是位于西一路的易俗社和位于骡马市的三意社,就在钟楼脚下,可谓寸土寸金。

    2005年5月14日,西安秦腔剧院挂牌成立。“14号那天,我们聚了一顿餐,在门前照了张合影就草草散了。当时那个心情呀,没法说!觉得被强行嫁了个新婆家,不知等待你的是什么。”惠敏莉说,“最担心的是被接管后,会不会被分配在大唐芙蓉园打扫卫生。”

    初尝甜头——

    “要想赢得市场,首先要研究市场、尊重观众”

    段先念介绍,整建制接收秦腔剧院后,曲江新区开始着手改革,一方面推行以聘用制为主的干部竞争上岗制,一方面全面推行企业化改革。惠敏莉在300多人中脱颖而出,竞聘为易俗社副社长。“体制都是竞争性的,优胜劣汰,没有终身岗位。迟到早退的人一下没有了,大家都抢着要演戏,演好戏。”

    好戏马上出来了,而且好戏连台。当年7月26日,“秦腔之夏”晚会在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免费举行,一周里,近4万人次观看了演出;8月11日,“文化曲江万人同乐游”举行;2007年中秋前后,又举行了4场秦腔、戏曲晚会。曲江渐渐成为秦腔戏迷的“欢乐谷”。

    2008年大年初五,大型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首演。演出前半个月,段先念就跑来亲自售票,戏票几天就卖完了。立体舞台、电脑灯光、300名演员、90名乐手、20个秦腔经典唱段,为观众提供了一道视听盛宴。

    惠敏莉说,“当时心都提到嗓子上了,不知道秦腔能不能这么演。戏里使用交响乐团,完全改变了过去一把板胡、两三个演员的传统。”市场反应让她吃了一颗“定心丸”。《梦回长安》投资上千万,至今连续上演260多场,观众超过20万人次,年收入约2000万元。段先念很是感慨,同时也坚定了一个理念:要想赢得市场,首先要研究市场、尊重观众。

   路还很长——

    “一切以人为中心,改革就会大有前途”

   “我过去不爱看戏,也不懂戏。”段先念说,“但我父母都是铁杆秦腔戏迷。”听说儿子“管”上秦腔了,老两口专门找儿子谈了一次话,“那可都是名角呀,平常老百姓都崇拜得很,你可要尊重人家呀!秦腔可是咱陕西人的精气神呀,可不要在你手上给弄没了。”那次谈话让段先念终生难忘,用他自己的话说,“始终把演员们当宝贝,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一切以人为中心,改革就会大有前途”。

    典型的例子就是由惠敏莉担纲主演的《柳河湾的新娘》。2003年,惠敏莉和渭南市的谢迎春酝酿要排一部反映本土文化的主旋律作品,最终于2006年拿出了剧本,但却迟迟找不到投资。惠敏莉最后找到了段先念,段先念被惠敏莉“三年磨一剑”的精神打动,决定精心打造这一剧目。3个月的时间,《柳河湾的新娘》一炮而红,获得中国第四届秦腔艺术节六项大奖。

    这件事催生了秦腔改革中“明星制”的诞生:演员是戏曲的中心,名角是舞台的核心,谁是主角谁说了算,主角可以自己搭配演出班子、自行分配收入。目的只有一个:充分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出好戏!

    2009年3月,曲江新区管委会决定成立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段先念说:“剧组人员全部转为企业身份,其余人员仍然从事秦腔的研究、传承。”5月23日,段先念主持召开动员大会,现场解答了280多名职工的政策咨询。短短3天,291人全部填报了志愿。除年龄、身体等原因选择内部退养的101人和自愿解除劳动合同的4人外,其余186人自愿改变事业身份,进入新公司,竞聘上岗。

    在别的单位上班一年多的张武宏回来了,“竞争上岗和年薪制吸引了我。”由于多年“走穴”,熟悉演出市场的张武宏当上了投资部部长,既能带着大家伙开拓市场,自己的收入也大大提高了。按照年薪制规定,公司职工的年薪基数为10万元,梅花奖得主年薪15万元。

    6月10日,公司与170名竞聘上岗的员工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西安秦腔剧院的改制工作全面完成。别人都以为段先念可以松口气了,他却说,“前面的路其实还长,每一步仍要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