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入选《时代》人物 各方观点五味杂陈

来源: 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

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度人物榜出炉了。作为今年榜单上的唯一一个群体,“中国工人”坐上了第二把交椅。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则当选该杂志 2009年年度人物。《时代》称,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时代》的这一举动仿佛将聚光灯打在了“中国工人”的身上,让人们以各种角度去思考、去讨论。一时间,诸多媒体、评论家、广大网民的各路观点呈现眼前,可谓五味杂陈。

    观点一:

    中国工人有力量

    “当一个人举起他的手臂时,请不要忘记他的肱二头肌。”持本观点的人大多对《时代》力捧“中国工人”持肯定甚至感谢态度。“作为中国千万工人大军中的一员,在年终岁尾时得到外国人的肯定,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他们认为,人们现今评价经济水平,看的只是数据,似乎一切都是金钱在起作用,鲜有人把劳动者郑重其事地肯定一下。每到年末,各大媒体都要盘点一下这一年。可盘点来,盘点去,“中国工人”都很难出现在中国的各类排行榜上。也许制作榜单的人,压根就没有想到过“中国工人”。“中国工人”不应该被人们忘记,但他们的影像正在人们的头脑中变得模糊。因此,美国《时代》周刊此举实际上是一次价值观的回归,让人们再一次想起了“有力量”的中国工人。它提醒人们不应对“中国工人”采取单纯的历史视角,而应采取复杂的社会视角。“一如2006年度授予‘网民’为年度人物一样,《时代》在引导人们去关注那些重要但还未受到足够重视的群体对社会的影响。”

    观点二:

    自豪之外有心酸

    “当我们将目光集中到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微小的中国工人身上时,我们读出的往往是沉重,收获的经常是叹息。”一部分人认为,《时代》看到了中国工人群体缔造的非凡成绩,但并未体会到工人们为生存、为生活而经历的艰辛。因此,看到这种“嘉奖”,除了自豪,鼻头还有点酸意。“中国工人的勤劳为世界所共知,但他们的坚韧可能更让世界惊讶:他们比蚂蚁还勤劳,比工蜂所得还少。”

    当“中国工人”登上年度人物榜时,就他们个人而言,也许并不会有太大的感触,他们更关心的是工资能不能及时拿到、安全有没有保障、物价会不会上涨……对那些“血汗工厂”的工人,人们该做的不是一边享受他们生产的商品,一边心安理得地说着廉价的赞美,而更应破解这种不公。与其将年度人物榜解读为“嘉奖”,不如寄希望它是在提出问题。

    观点三:

    《时代》是否居心叵测

    “为什么当选年度人物的不是美国工人?”这一问题让许多专家语塞。或许他们是在暗示,中国仍旧是世界工厂,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是廉价劳动力的作用。这会不会是一种讽刺,还可能是对中国经济能力的质疑。

    一部分读者在仔细研究了这份榜单后认为,《时代》有点“居心叵测”,让“中国工人”与驻阿富汗美军总司令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奥运金牌获得者乌塞恩·博尔特和美国众议院发言人南希·佩洛西坐在一条板凳上,实在难受。为什么非要让普通工人当做绿叶,来簇拥这些鲜花?莫非是为了刺激它在中国的销量?

    观点四:

    不必过度诠释

    “这评选不过是美国式社会价值观的自然产物,不必过度诠释。”“与亿万中国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相比,这评价的分量几可无视。”持本观点的人们为数不多,但他们代表了另外一种态度。

    他们认为,美国处于这次经济风暴的中心,中国保持经济增长实际上也救了美国人一命。这点评价倘若说是感谢,也不为过。

    此外,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在国际社会崭露头角是必然趋势,没有必要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给朵小红花就乐翻了天。无论是褒扬,还是批评,中国人都要学会豁达看待。尤其是不要“一厢情愿地猜测人家对你的看法”,那只能是徒增烦恼,实质上也是一种误读。况且,中国工人权益的保护,说到底还是不能靠外国人的。

    外国人观点:

    “(《时代》周刊)每年都评。我不知道究竟是怎么评的。与结果相比,我对评选的过程和方式更感兴趣。”

    “我不了解‘中国工人’。我觉得中国人都很伟大。是的,都很伟大。”

    “《时代》不代表美国官方的意见,也不能完全代表美国公众的意见,但它能影响双方的意见。这对‘中国工人’是好的。”

    “很明显,渴望奇迹是这次评选的用意所在。伯南克和其他年度人物,像博尔特、麦克里斯特尔分别代表了经济、体育、军事领域的奇迹。按我的理解,‘中国工人’代表的其实应该是全体中国人,因为中国就是工人阶级的国家。这是一个独特的中国奇迹。”

    编后语

    她们登上了《时代》。紧接着,她们的姓名、工作单位就被国内媒体迅速曝光。

    “出名有点烦,电话被打爆,还影响工作。”“中国工人”代表之一说,“没想过因为这个涨工资。今年最大的愿望还是回家过年。”说起被《时代》周刊采访,这位在深圳打工的湖南姑娘说,那纯粹是一个意外。

    另一位登上《时代》的姑娘则表示,她并不知道《时代》杂志的影响力,也不太清楚《时代》“年度人物”有什么样的分量。

    一位工人的孩子说:“网上(《时代》周刊)的那些照片不好看,把妈妈拍得很难看(很严肃)。”

    出名来得很意外,但她们的心态似乎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对她们来说,把自己手中的事情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湖南日报:“中国工人”出名的冷思考

    2009年12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揭晓年度人物,“中国工人”登上亚军位置,成为榜单上唯一的一个群体。《时代》写道,他们曾经的奋斗、现在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看法,引领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之路。

    “中国工人”的入选,当然可喜,因为这是对他们兢兢业业、勤奋坚韧的劳动的铭记,也是对中国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贡献的认同,还是对中国在世界经济复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肯定。事实证明,农民工群体的崛起,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速社会转型的中坚力量,成为“保八”的重要动力。

    然而,我们也应有足够的清醒:《时代》上“中国工人”是指当代中国工人,与传统的产业工人相比,这中间相当部分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新加入的农民工。他们和传统的产业工人一起构成了“中国工人”这一群体。这一群体中特别是农民工的巨大作用早已被广泛认同,但仍有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仍有发生;劳动时间偏长,安全条件有待改善;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居高不下,社会保障的覆盖不全;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条件等仍期待更深切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时代》选择进行采访的7名“中国工人”代表中,大多来自我省。据了解,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劳务输出大省,从2004年到今年 10月底,全省外出务工农民工达到1209万人,其中跨省转移860万人。劳务经济已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和富民强省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农民工发展工作在我省备受瞩目也成效显著。目前,我省因金融危机返乡的285万农民工中,有230多万人已经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85%以上县市区建有人力资源市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首批保险金已经开始发放…… 

    即便如此,我们要做的还很多。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善待工人尤其是农民工,切实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笃定是我们一项不容松懈的长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