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553年葡萄牙人通过贿赂广东海防官员取得了澳门租住权以来的数百年间,珠海和澳门形成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独特的文化交流通道,即“珠澳中西文化走廊”。西方文化通过这一走廊源源不断地渗透和影响整个中国内陆,中国传统文化也经由这里辐射海外。这里不仅成为中西方两种文明开启对话与沟通的桥梁,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和社会革新的重要发源地,对推动中国近代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珠澳中西文化走廊”是珠海近年来在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出的新概念,是对珠海和澳门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所扮演的特殊角色的高度概括,是对早期东西方文明交往史的全新审视。“珠澳中西文化走廊”的一端是澳门连接的西方世界,另一端是珠海连接的传统中国。由于“走廊”的存在,明清时期的中国虽仍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之中,但却能够透过这一桥梁与西方文明悄然接驳,虽然与全球历史发展轨迹有所脱节,却不至脱轨。
一、诠释了和谐共荣的文化接触样式
行走于当今澳门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西建筑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妈祖阁、观音堂与大三巴、圣母院和谐共存。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完美地诠释了“珠澳中西文化走廊”和谐共荣的文化内涵。澳门由于地形狭小,物质上无法自给自足,西方人在澳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依靠与澳门一衣带水的珠海补给。翠微、南屏、前山、北岭、山场、唐家等村的大批珠海乡民在澳谋生,其中相当一部分在葡人家庭中从事教师、劳工、管家等行业,更有部分华人与葡人通婚,甚至入读西洋学堂,使珠海和澳门社会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血缘、亲缘和文化联系。在澳门谋生或者从事与澳门相关的职业,成为当时众多珠海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澳门开埠直至鸦片战争前的300多年间,珠澳两地之间虽也发生过一些刑事和民事案件的纠纷,但却从未因文化的缘故而爆发大规模的葡人排华或者华人排葡事件。即便是在鸦片战争爆发后,两地之间对峙的现象时有发生,但也多是由于政治的介入,而非源自于文化的冲突。中西方文明的直接对话却始终以平静、祥和的姿态进行,几百年来相安无事。两种截然不同且彼此陌生的文化在此碰面后,相互之间激发的是交流、学习、互补与融合,而非厌恶、排斥、冲突与厮杀。澳门和珠海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文化接触样式:不同民族、宗教、习俗和语言文化,可以共存,不仅相安,而且共荣。以交流代替冲突,以互利代替牺牲,这就是“珠澳中西文化走廊”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与众不同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二、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发源地
澳门开埠之后,“珠澳中西文化走廊”成为西方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中国的第一站,直接推动了16—18世纪中国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
西方以议会民主制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基督宗教为核心的宗教文化、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世俗文化等,都在澳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沙勿略、马礼逊等传教士也携带西方的医学、天文、历法、几何、绘画、军事、宗教等文化元素在澳门登陆,经珠海进入内地,为中国社会注入新的文化因子。
“走廊”同时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汤显祖、徐光启、李之藻、吴渔山、屈大均、魏源、林则徐、郑观应、容闳等一大批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和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游历或生活,孙中山先生也曾在澳门行医并从事革命活动。“走廊”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重新了解世界、接受异质文化滋养的通道,使他们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活跃了思路,从而重新审视中国社会自身的文化和历史。这种重新审视的直接结果,就是催生出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一批代表近代文化新取向的思想著作,孕育出教育救国、洋务救国、实业救国、变法救国、共和救国、革命救国等一批顺应时势的新思潮,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和文化觉醒。
三、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特殊贡献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局限,珠海的开发较之中原和江淮地区明显较晚,在明中期以前,珠海还是一片尚未完全连成陆地的岛屿群。但就是这样一个位处海角一隅的边陲小镇,却在近代如彗星般发出了照亮整个中国的光芒。奇迹的出现即缘自于文化的力量。
早在鸦片战争前300年,珠海人就已经透过澳门这个窗口,将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尽收眼底,从而观察、接触、认识和了解西方世界。鸦片战争爆发后,时势唤英雄,经过欧风美雨浸润了300年的珠海,其文化优势厚积薄发,井喷似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引领风骚的时代先驱:以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为代表的思想家、以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为代表的政治家、以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为代表的教育家、以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为代表的洋务要员、以文学彗星苏曼殊为代表的文化名人、以中国驻夏威夷第一任领事陈芳为代表的华侨领袖、以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苏兆征为代表的革命先贤等珠海名人数不胜数。珠海的文化自觉和思想启蒙超越物质基础而先行,从边陲小镇一跃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时代焦点,走出了一条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十分奇特的发展道路。
四、新时期推进珠澳携手合作
珠澳两地的第一次携手缘起于澳门开埠后“珠澳中西文化走廊”的形成;第二次携手缘起于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的成立,毗邻澳门的特殊地缘使珠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第三次携手缘起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横琴大开发序幕的开启,珠澳同城化步伐的加快将使两地共同成为引领珠江口西岸新一轮大发展的核心力量及粤港澳国际化大都市圈的重要一极。珠澳之间的每一次紧密携手与合作,都会为双方带来极大的发展和飞跃,这是珠澳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也是“珠澳中西文化走廊”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