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网上写字的网络文学写手,卖了100多万字,收了好多钱,其实真正抖抖,可能只有二三十万字的内容能看。同样价格和厚度的两本儿童读物,一本孩子很快就看完了,而另一本孩子看了几天还没看完。为什么?因为前一本书里边的插图实在太多了。眼下电视台购买电视剧是按集付酬,有的编剧、导演和制片目的一致,就是如何把电视剧拍得集数越长,如何扩充内容,挣钱就越多。还有,某些当红演员每年可在数十部影视作品中出镜,所饰角色均可透露出明星们跑场、串场的匆忙与倦怠。某些高产作家每年有数部长篇小说问世,本应呕心沥血的文学演变成口水大观……
这就是目前中国文化、艺术界正在泛滥的文化艺术作品中“注水”的严重现象。对这一日益严重的文化“注水”问题,一些作家、文化批评家高度关注,严肃地直陈这种文化“注水”的弊陋:靠注水堆起的文化泡沫只能是随风而逝的海市蜃楼,沉迷其中,只能留下历史的笑柄……
的确,文化界、艺术界一些文化产品这种“注水”的现象,已经到了不能不警觉的程度了。
打开起点中文、17K、红袖添香等文学网站,会发现不仅作品数量多,而且篇幅超长,像“晋江原创网”推荐的《穿越宫斗之狐狸后》、“起点中文网”推荐的《翻云覆雨1900》、17K网站推荐的《魔兽寄生者》等,每部数卷、每卷数十章甚至上百章、几百章的网络小说比比皆是,原本几十万字规模的网络小说现在几乎绝迹,而动辄上百万字内容越写越长的长篇大作,如今正在一些网络写手当中蔚然成风,这已俨然成了网络文学的“主旋律”……
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最近在博客中向少儿读物出版中的“注水”现象猛烈开炮。其实,如今,童话作品“注水”,一些书靠插图“增肥”,或找一些童话、译著进行第N次的改写拼凑,已是行内司空见惯的现象了。有的编者说自己通过这种方法,一个月能编十本童话书。有的出版社承认他们所出的童话书,依靠的就是“剪刀加糨糊”这种模式。
德国汉学家顾彬最近说:“中国作家背叛文学,不够资格归入世界文学”,中国当代的一些作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没有什么思想,语言水平也太低了。另外他们写作都是匆匆忙忙,莫言的《生死疲劳》是40多天之内写完的,另外一部作品是90天写完的,一个德国作家一年才能写出100页来,莫言能在两三个月之内写800页出来,从德国的角度看,他很有问题……”
在文化产品大量注水的背后,实际上是折射出了文化界存在的浮躁心态和文化理念的错位,折射出了一些文化人日益膨胀的名利追求,也折射出文化市场无限放大了的娱乐化需要,以及文化价值评价机制的失范,也更折射出了对文化的创造性本质的违背。也因此,文化的独立性、创造性、精神性——已成了我们的文化世界的道德和动人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