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电影观察:好莱坞卖中国元素 国产片卖低俗

来源: 南方日报

2007年的时候,中国电影票房创纪录地达到了30亿人民币。针对这一现象,中影负责人韩三平预测说,在未来三年之内,中国电影的票房数量将会翻上一番。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在2009年底,更多人惊喜地发现,中国电影的票房已经超过了60亿,比当年预测的时间,还提前了一年。 

    尽管在2009年曾经曝出有许多电影虚报票房的现象,但总体而言,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乎了太多人的想象。全年下来,有21部电影拥有了过亿的票房, 当年被称为神话般的“亿元导演俱乐部”现在看起来很轻松就可以进入。而像《2012》、《变形金刚2》、《建国大业》等影片,票房居然达到了惊人的4亿以上。不仅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个纪录,同时也使中国的票房市场在全球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致使诸如好莱坞的众多电影巨擘们,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在他们出产的大片之中添加诸多的中国元素,以便于讨好中国观众。

    ○国产片票房分析

    票房越来越高,追求越来越低

    《风声》、《十月围城》这两部好电影与张艺谋的烂片《三枪》票房同样过亿,这种对比证明了一个道理:进场看电影的中国观众,并不讲究影片真正的质量。换句话说,中国的票房多少,其实与电影本身的品质无关。

    大

    票房

    走出“不会编故事”怪圈

    2009年对于国产电影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在这一年里,国产电影终于有一部作品打破了1998年时詹姆斯·卡梅隆的《铁达尼号》所创下的票房纪录。

    虽然这部名为《建国大业》的电影取得4.2亿票房有着极大的特殊性,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的年轻观众们已经的确对电影这门艺术有了一定的兴趣,而随着娱乐产业的发展和电影院银幕的增加,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已经成为了当下最流行的消遣方式之一。

    《建国大业》的高票房,引出的是2009年最值得重视的一个国产电影现象,就是为数众多的关于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据悉,国内有超过1300万人观看了《建国大业》,《风声》、《铁人》、《秋喜》、《南京!南京!》等从传统上被认为是主旋律影片的电影,其票房成绩也都不错,而导演们对于这些电影的处理,也让很多观众看到了“主旋律”与众不同的一面。

    而与观众们的热情相对应,中国电影也逐渐走出了“不会编故事”的怪圈,像今年下半年上映的《风声》、《十月围城》,其故事结构的精巧性、悬念的设置和铺陈已经足以跟好莱坞媲美。不过,这两部电影与票房同样过亿的张艺谋烂片《三枪》倒是共同证明了另一个道理:进场看电影的中国观众,并不讲究影片真正的质量。换句话说,中国的票房多少,其实与电影本身的品质无关。

    小

    制作

    从艺术探索到闹剧

    当《疯狂的石头》、《十全九美》等创造了小制作高票房的神话后,以往带有艺术探索性质的“国产小制作电影”一夜之间成为闹剧的代名词,《追影》、《大内密探灵灵狗》、《欠我十万零五千》、《气喘吁吁》、《熊猫大侠》、《火星没事》、《隋朝来客》等竞相出笼,艺术电影绝了迹,低俗的笑料充斥银幕,粗制滥造的影片让观众倒了胃口。

    原本为数众多的第六代导演们,在能够弄到钱的情况下,也基本都开始了所谓的“转型”,比如庄宇新,在当年拍摄《爱情的牙齿》的时候显得无比文艺,但在2009年时,给大家带来的却是有若闹剧的《隋朝来客》,显然对于文艺电影已经没有了追求。

    可以说,2009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很高,但中国导演们的追求却越来越低。曾经四处出击国际电影节的中国导演们,在这一年里再次一无所获。柏林、戛纳、威尼斯,这三个象征着艺术电影丰碑的电影节,中国导演参与无数,但大多是去电影节卖片,至于获奖,已经成了奢望。

    名导演

    “张艺谋财,赵本山寨,孙红雷人……”

    这一年,中国几位代表性的导演依然在进行着自己的尝试:陈凯歌在2008年底通过《梅兰芳》挽回了大师声誉之后,整个2009年都在筹备他的新作《赵氏孤儿》,准备在古装片上继续回归自己的文艺腔。

    张艺谋则在两年未曾拍片之后,突然出手转型,将自己推进了庸俗的火坑,一部《三枪拍案惊奇》虽然捞得2亿人民币票房,但他“只要观众笑了就行”的要求, 实在与自己本身的“大师”位置太不相称。网友给了这部烂片写了这样一句惊世骇俗的评价:“张艺谋财,赵本山寨,孙红雷人……”被认为是对这部电影最到位、最精彩的评论。

    至于冯小刚,他的探索似乎有些永无止境。在一部保持水准的《非诚勿扰》之后,这一年他却潜心研究起了灾难片——《唐山大地震》的拍摄,对于中国灾难片的发展,无疑又会起到一个里程碑的作用。

    ○进口片票房分析

    西风压倒东风,技术战胜艺术

    从2009年全年的总票房来看,毫无疑问,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强势地位。在这一排行榜上,排名前三位里有2部是好莱坞大片,而《2012》更是在档期被国产片“排挤”的情况下,以4.5亿元一跃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而在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虽然只有4部是好莱坞大片,但四部电影加在一起的票房,也基本与入围的6部国产电影相当。而这,还不包括正在席卷票房的《阿凡达》。

    西风

    必然与“震撼”联系在一起

    综观2009年引进的好莱坞大片,其特色也更为明显:依靠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制造一些感官视听都足以堪称享受的电影。3D拍摄、真人扮演电脑CG特效……诸多新手段的运用,使得观看好莱坞大片不但与“震撼”等词汇联系到一起,更让人体会到了时尚与潮流。

    《2012》、《变形金刚2》、《冰河世纪3》、《哈利·波特6》,4部占据中国2009票房排行榜前十的美国电影,无一例外地在技术方面做出了令人称道的表现:《2012》中,我们可以看到排山倒海却又显得无比真实的灾难场景;《变形金刚2》里,电脑制作的机器人与真人相结合的表演已经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冰河世纪3》将一部动画片使用3D技术拍摄,对于喜好新鲜事物的青少年而言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哈利·波特6》虽然只是延续了以往的口碑, 但其各种魔法的制作,同样使人看到了好莱坞电影新技术的强大。

    而且,这些电影虽然在技术上做得无比华丽,但在故事内核方面同样比较完善,相比于一些只能玩弄概念和拍摄技巧的中国电影,这样的方式也更容易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

    东风

    每部大片都有中国元素

    而在充分地展现美国人的先进技术的同时,面对日益增强的中国市场,好莱坞也开始了自身的转变,几部大片都加入了中国元素,如《变形金刚2》开场的打斗就放在上海;而《2012》更是把拯救世界的任务交给了中国;《阿凡达》里头的潘多拉星球的高山的原型也是黄山。罗兰·艾默里奇、彼德·杰克逊、詹姆斯·卡梅隆等好莱坞知名导演也开始留心中国电影市场,在这些人的全球电影巡回宣传里,北京已经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名字。

    导演们,别再号召观众抵抗好莱坞

    陈可辛和陈德森,在接受采访时经常将抵抗好莱坞挂在嘴边。不得不承认,卡梅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捞钱,但这种捞钱却让所有人产生享受的感觉,并且心甘情愿地掏钱。所以,不应该是导演号召观众抵抗好莱坞,而应该是观众号召导演们去全世界挣钱。 

    《阿凡达》一出,全世界都要口禁声,中国大片集体让路。因为这部强悍无比的电影,的确让全世界的电影视听等级晋升了一个层次,从平面到3D立体,从普通银幕到IMAX巨幕,詹姆斯·卡梅隆成功地向全世界展示了电影与现代科技结合之后,究竟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与他那部史诗式的《阿凡达》相比,中国贺岁档的口水战可以休了。不论是王岳伦还是张伟平,不论是韩三平还是陈可辛,围绕着注意力经济而产生的一些争论, 跟《阿凡达》所能带给大家的震撼相比,实在太小儿科了。不得不承认,卡梅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捞钱,但这种捞钱却让所有人产生享受的感觉,并且心甘情愿地掏出那几十块钱的门票,而张伟平之流的开骂,所吸引的无非只是一时的关注,看完张艺谋的《三枪》,你绝对无法产生像《阿凡达》那样的幸福感。

    从近期的贺岁电影来看,《十月围城》毫无疑问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但这种诚意并不足以让它对全世界范围产生更大的影响。陈可辛和陈德森,之前在接受采访时经常将抵抗好莱坞挂在嘴边,我相信作为一个中国电影人,他们更希望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让大家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文化,但就凭这个理由,我们就应该在同一时段上映的情况下,选择他们,抛弃美国人么?

    应该不能。因为陈可辛们所说的,只是中国电影人所认识到的在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感。但这种责任感也只是背负在他们自己的身上,作为观众,这样的观念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已。电影技术目前在全世界是通用的,没有多少秘密可言,但具体到中国,我们却只能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去做这个行业的领先者。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观众这一群体,并没有放弃欣赏新技术成果的任何理由——虽然卡梅隆说,电影的核心依然是故事;不应该是导演号召观众抵抗好莱坞,而应该是观众号召导演们去全世界挣钱。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2012》、《阿凡达》在用技术吸引我们,让中国的观众欣赏着来自于异域的最新科技;而《十月围城》、《孔子》则在兜售着古老的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试图用天生的文化亲和力来影响观众。以古老文化对抗最新科技,在中国贺岁档成型的近十年里,这还是头一次。这样的争夺结果,现在并不是我们所能预见的,我们只知道,在中国电影市场逐渐成熟的日子里,观众的喜好,在全球范围内看起来也越来越重要。

    既然如此,是否要抵抗好莱坞,已经不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了。如果中国观众真的重要到连美国人都必须重视的地步,他们自然会根据中国人的喜好来拍一些东西。商业电影,毕竟商业二字在前,而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制作产品,一向是商业的本质属性之一。所以,作为观众,我们为什么要听从导演的呼吁来陪他们抵抗好莱坞?只要能拍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电影,这个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并不见得非得由中国人来主宰。也正因如此,中国的导演们,还得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