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年后,最吸引文化界眼球的,恐怕非曹操墓莫属了。有关曹操墓发掘、认证与质疑的新闻报道在各种媒体上连篇累牍,层出不穷。一时间,人们都把目光转向了河南安阳那个名叫西高穴村的小村庄。甚至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还看到有关方面召开考古发现说明会的新闻,这对于一向被人视为冷门的考古来说,怕也是意料之外的。
在中国,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至少从宋朝开始,娱乐界就已经发现了他的票房号召力,把他打造成一个超级娱乐明星。历史上,关于曹操的八卦传说特别多。所以,发现曹操墓的新闻一夜之间能传遍大江南北,甚至远播海外,引得韩国人也来争夺所有权,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大家看得很清楚,其锐利的目光穿透重重迷雾的曹操墓,看到的正是炫人眼目的真金白银。有人已经预测,这个墓每年给安阳带来的财政收入不会少于4个亿。无利不起早,明乎此,我们大约也就理解了地方政府的急切心情。
近年来,在我们这里悄悄地发生着一些变化,各地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前还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索性由文化做主角,直接登台唱戏了。原因很简单,无非是如今的文化也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能给当地制造高额的GDP。既然如此,地方政府又何乐而不为呢?前不久围绕“少林寺”是否将要上市的争吵,其大背景与此应该没有什么不同。就发展地方经济而言,这样做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也要看到,文化自有其严肃性。娱乐界可以把曹操打扮成八卦巨星,文化界却不能接受将疑似“曹操墓”匆忙地变成旅游景点。考古学是一门科学,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在尚存许多疑点,有许多质疑和争论的情况下,断言曹操墓的真伪,显得有些匆忙和沉不住气。墓已经在那里了,飞不了,也跑不了,总应该把真相搞清楚再开发吧?
我很赞成考古专家刘庆柱先生的意见,大家应该正确理解文化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关系,保护是主业,是前提,但保护不排斥开发利用,这是文物乃至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辩证法。现在,古墓的身份既然还有疑问,保护尚未提到议事日程,轻言开发就显得有些急不可待,急功近利。当今社会有所谓浮躁一说,坐惯了冷板凳的考古界应该不至于沾染此病。胡适过去说过一句名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我们的假设可以大胆再大胆,我们的求证却应该小心再小心。在这里,操之过急是不行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更不行。文化资源的开掘与发现总要有一点耐心,政府部门的开发、利用,也要容忍这种耐心,太着急,就怕被热粥烫了嘴。
陷入利益泥淖的曹操墓
岁末年初,围绕发现“曹操墓”的口水战一直没有平息。有些当事的专家学者颇不耐烦,要求外行公众不要说三道四。的确,对于考古的一些专业问题,公众确实缺乏足够的知识,然而大家心知肚明的一点是,这绝不是纯粹“象牙塔”里的学术之争,很多专家立足的脚下是一片利益的泥淖。所以,虽然很多人听不太懂专家们嘴里说的话,但是对他们脚下的处境却是看得真真切切,因此不免呼喊几声让他们多加小心,实在也是人之常情。
这个世界存在利益的谋求,原本是一件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文化早已成为一种产业,因此,“周老虎”的真假绝不仅事关野外华南虎的有无,更事关“镇坪腊肉”的销路,而“李白故里”的确认也绝不仅事关李白的档案,更与将要带来的旅游收入有关。因此,作为千古之谜为人津津乐道的“曹操墓”,今日浮现出来,必将成为一块利益的“馅饼”,也是无可回避。
谋求利益并不可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不失为求发展的一个好办法。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诚信”。在类似事件中,原本两袖清风“坐冷板凳”的专家学者纷纷被奉为“座上宾”,也不全是坏事儿,至少说明了文化本身的巨大价值。然而,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专家学者是否还能坚守学术的良心,是否还能坚持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对于此次公布的西高穴“曹操墓”,公众质疑之声不断,在很大程度上是近年来学术腐败泛起、专家公信力下降的结果。人们看惯了在各种利益的攻势面前,某些专家的学术操守丢盔卸甲,乃至斯文扫地的怪现状,对于背后蕴含巨大经济利益的“曹操墓”鉴定抱有高度警惕,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更应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一下子就把话说满说死,面对质疑天然抗拒甚至反唇相讥,首先就暴露了自己的心浮气躁,在态度上不够科学。
其实我们可以理解,在各种利益缠绕纠结的大泥淖里,专家学者们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世人皆浊,则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则哺其糠而啜其醨,有时也是借以自保的方法。然而我们的专家学者必须明白,坚持科学态度、保持学术良知,不但是为了维护公共的利益,更是为了维护自己存在的价值。一味随波逐流,甚至借机牟利,最先失去的必然是自己存在的理由。
在利益诱惑面前,强调专家的学术良知是必要的,然而还并不足够。严肃学术纪律、完善法治环境,更是不二的治本之道。当专家学者的意见影响到公共利益的时候,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起职业上、法律上的责任。这不但是创造清明学术环境的需要,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
我们这里所说的一切,针对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曹操墓”。现代知识社会里,学术与各种利益的纠结日渐复杂,“曹操墓”鉴定面临的处境不过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缩影。
中国新闻网:专家热议曹操墓折射中国学术公信力下降?
曹操高陵真伪之辩,没能让公众理清纷杂是非,却倒记住了一些“陌生”的专家、学者。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学术公信力下降迹象?
河南省安阳市文物局副局长李晓阳此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曹操墓争论和质疑是正常的,“但无休止的争论却会陷入虚无!”
一项考古成果在官方及考古部门宣布后引起一些讨论本属正常,但奇怪的是,公众、尤其在网络上,此事受到太多争论、甚至讽刺。
李晓阳说,争论和质疑者中间有出于地域考虑的,也有出于专业考虑的,但也不乏借机炒作自己的,“近年来,学术腐败导致学术公信力下降,加之周老虎等事件影响,所以质疑也就太正常不过了。”
的确,近年来,造假、剽窃、腐败等学术不端行为频频见诸报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术界的严谨性和公信力。而周老虎、躲猫猫、纸币开手铐等事件,亦让一些地方政府陷入信任危机。
在李晓阳看来,争论与质疑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帮助公众认清这个事,而不是出于私心、地域考虑。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去年十一月,广州市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葛洪义谈及LPG清洁能源时直言,“谁请专家,专家就替谁说话。”称专家论证的口碑现在是越来越不好了,政府在专家论证方面应该有约束性的文件。
葛洪义代表可谓一语中的。曹操高陵质疑是否如此?
作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本应保持中立立场,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参与论证,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依据,赢得社会的尊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一些专家口碑越来越差,甚至沦为“小集团”的代言人。
这是为何?有媒体评论说,从这个事件应该引起我们一些思考,这实际上说明我们的学术公信力出现了危机。一些学术机构受权利和资本的影响太大。
参与曹操墓挖掘工作的著名秦汉考古学家刘庆柱认为,从学科的角度看,曹操高陵的发掘和认定工作肯定有不足的地方,但这都是学术问题。
刘庆柱表示,当然,公布阶段性成果并不排除学术争鸣,相关学者都可以对阶段性成果发表不同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促进对方多思考。但是,把非社会的问题炒作成一个社会问题,这有点过了。
对此,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认同考古专家的结论的,至于一些学者的过分争论和质疑,不免有求全责备之嫌。
“争论也有造假后遗症的影响。”王立群表示,任何宣布对曹操墓的发现都会遭到巨大的质疑力量。前此陕西的周老虎事件让人记忆犹新。那场轰动全国的造假案让人们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打了折扣。依次类推,河南有关部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亦让质疑者认为这是又一个“周老虎”。
王立群说,有争议是件好事情,此墓墓主的真实身份会在争议中逐步得到澄清。它是学术研究的必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