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舒骏在他著名的《改变1995》里唱道:铁达尼(我们叫“泰坦尼克”)骗了全世界的眼泪。现在,《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卡梅隆又倒腾出一个可能会“骗”了全世界票房的电影——《阿凡达》。
说是“骗”,但其实哪怕是真正的骗术,在没有被揭穿之前,“受骗者”可都是心甘情愿的——可以媲美春运买票的购票人群告诉我们,哪怕是真是被这部大片骗去了钞票,大部分人也都是甘之若饴。更何况,据很多群众和网友们说,看了值,没有上当。
一个影片到了这样的地步,难免会引来思考者,正如杰出的文学作品后面总跟着一群想借此成名的批评家一样。其实一部大片,特别是这种开创真人3D电影时代的视觉大片,最重要的功能应该就是纯娱乐而不是教育,想想看,一个处处是“内涵”、“思想”、“教育意义”的世界,是多么的无趣。
好吧,有人说,文化产品当然要有教育意义。行,我也同意。那么这部《阿凡达》告诉我们的就应该是这样一个道理:在现代全球的竞争中,美国人的文化或者说是价值观,仍然是绝对的主导。
在去年最后一篇总结2009的时评文章《2009年度之问:你替谁说话》中提到,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而转向更为深刻的文化核心竞争,价值观输出的战争。这部电影其实就在告诉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人又领先了我们一步。
10年前的好莱坞大片《独立日》中老美领导地球人抵抗外星侵略,今天的《阿凡达》中我们去侵略了外星人,美国人玩了一个360度的逆转,而全世界都几乎不明所以地跟着去赞叹这种逆转:这,就是文化输出的惊人魔力。想想这几年屡屡被提及的“为什么圣诞节在中国这么火爆”的话题,答案很简单,在大部分普通人的心目中,西方文化是一个富裕文明的文化,这样的文化,谁都想去套近乎。所以要想“光大国学”,请几个爱好者穿几件汉服,让小学生摇头晃脑读几句论语,完全没有作用——请先让我们的民族富裕文明起来吧。实在要说《阿凡达》的“教育意义”,就在这里。
一部《阿凡达》,引起文化方面的批评是好事,但是请批评者务必保持谦虚。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作品去感染世界。再重温一下《南方人物周刊》的年末献词吧——我们向全世界输出了大量基于廉价劳动力的廉价产品……我们有没有输出鼓舞世人、激励人心的价值观?
面对《阿凡达》,少些酸葡萄心理
学者严峰称,好莱坞并不代表创新,《阿凡达》就是一种混合杂糅的技术,把人家的文化成果有机地整合,再用更高的价钱卖还给你,美国人的这种逻辑甚至不仅体现在电影上。所以,从全球文化的多元性来看,现在就是一个文化分工的时代。好莱坞分的工未必是很光彩的角色,我们未必要跟着它转,保守的欧洲、神秘的东方,都各有自己风格的文化产品。做好我们自己,足矣(1月9日《解放日报》)。
话很多很高端,其实说了那么多,严峰只不过想表达一种意思:那《阿凡达》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如此。按照严峰的理解,《阿凡达》就是一个“肉包子”,外边的“皮儿”是技术,里面的“馅儿”是故事情节和内涵,杂糅而已;这包子也就是那样儿,我们大可不必去理会他。这种有些自负的自信虽说比当年老Q的“儿子打老子”进步了许多,但仍然让人感觉不舒服。事实上,严峰对阿凡达的“不屑”代表了很多人(除了绝大部分观众)的“酸葡萄”心理。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是难以进步的,你怎么就不能谦虚地看待《阿凡达》呢?
从技术角度讲,难以否认,《阿凡达》是Imax时代来临的标志,但Imax时代远非严峰所说的那般轻松和不在乎。严峰认为第一次看Imax时,“人没法抵御这种视觉震撼。但是看多了,也就不稀奇了。”这话我不赞同,看《飞屋环游记》和《阿凡达》无论如何不是一种感觉的,不同题材的Imax电影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再者,按照中国目前的技术和财力,我们有可能让中国观众有“也就不稀奇”的感觉吗?严峰先生的话就好像是这个意思:肉羹嘛,第一次好吃,吃几次也就腻味了。呵呵,并不是每个人都吃得起肉羹的。迄今为止,我们似乎还没有出现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Imax电影,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还有些遥远。
在剧情方面,尽管严峰对《阿凡达》的评价不错:“如果《2012》这种情节支离破碎的大片,剧情给个20分的话,那《阿凡达》能打上70分。”但是他 “《阿凡达》的主题源自18世纪卢梭说的‘高贵的野蛮人’这一概念,属于浪漫主义的经典母题,可以永远让后人咀嚼下去,不必苛责”的说法还是有一种不以为然。我想严副教授说得太狭隘了,在我看来,《阿凡达》中的“阿凡达”实际上是《异次元骇客》和《未来战警》中“替身人”形象的进一步进化。这既是科学意义上的探索,也是人文意义上的探索。即便是略显“老套”的环保题材,我们又“老套”过几次呢?
不过,严峰有一句话说的没错:“现在就是一个文化分工的时代。”是的,好莱坞负责生产,我们负责消费。的确,“好莱坞分的工未必是很光彩的角色”,可我们却非围着人家转不可,这很悲哀!
严学者很不谦虚,把我们的电影“厨艺”想象得太高明了,我们既没有质地优良的“面皮儿”,又没有味道搭配完美的“肉馅儿”,更没有技术高超谦逊好学的“ 厨子”,你让我们怎么能做好自己的肉包子——文化产品呢?我们都知道东西方“各有自己风格的文化产品。做好我们自己,足矣”这个道理,可是,没有好“面皮儿”、好“肉馅儿”和好“厨子”,我们即便不做“肉包子”改包“饺子”,那“饺子”也好吃不到哪里去啊?我们还是谦虚地看待《阿凡达》这个香喷喷的大“肉包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