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者称涉嫌剽窃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奖项被撤销

来源: 京华时报

近日,已退休的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许林在博客中披露,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吉林省文联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桑玉柱的4幅照片,涉嫌冒用他人作品。中国摄影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摄协”)成立调查组,赴吉林省进行调查,并于前天结束调查返京(本报曾连续报道)。昨天,中国摄协就此事召开专家论证会。据知情者介绍,金像奖组委会、评委会已做出了撤销桑玉柱所获奖项的决定,但由于该结果需向中国文联报批,目前仍未正式对外公布。 

    会场禁止媒体进入 

    昨天下午4点半,在毕节商务酒店4层会议室,中国摄协组织了此次专家论证会。记者在一份“桑玉柱冒用他人作品参评金像奖专家论证会人员名单”上看到,受邀参加本次会议的共有金像奖组委会、评委会、版权法律专家等20多人。中国摄协派人守住会场大门,禁止媒体进入旁听。众多在门口守候的记者对此纷纷表示不满,并希望与组织方沟通采访事宜,但组织方一直无人出面接待。守门保安险些与门外记者发生肢体冲突。 

    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高琴闻讯后,赶到门外,向记者进行会议说明。高琴称,本次专家论证会的专家主要由金像奖组委会、评委会、法律专家和摄影家构成。会上,调查组将向专家出示收集到的证据,并请他们进行论证。同时,高琴表示,本次会议是中国摄协组织的内部会议,过程不对媒体公开,如果会议形成一定结论,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合作作品”说遭质疑 

    据了解,本次会议由中国文联一位负责人主持,调查组首先向与会专家展示了有桑玉柱、温波和孟铁等人签字的谈话材料。材料中,温波和孟铁均表示,一起与桑玉柱外出采风,获奖作品是他们和桑一起创作完成的合作作品,但未说明具体合作形式。随后,与会人员轮流发言,大家讨论激烈,但绝大多数发言者观点一致,均表示无法接受“合作作品”的说法,认为这有悖摄影常识,无法让人信服。 

    昨晚6点多,与会专家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讨论后,受邀的摄影家、法律人士离开会场。随后,金像奖组委会、评委会继续进行讨论,并决定最终的处理结果。 

    桑玉柱或被撤销奖项 

    昨晚,据知情人士透露,召开专家论证会后,金像奖组委会、评委会已决定撤销桑玉柱所获奖项。由于该结果需向中国摄协的上级主管部门中国文联报批,目前仍未正式对外公布。 

    著名摄影评论家鲍昆表示,桑玉柱被撤销奖项是业内意料之中的结果。撤奖理由极有可能是,调查组认定涉嫌被剽窃照片为桑玉柱与他人的合作作品,这违反了金像奖参赛作品只允许独立创作并署名的原则。鲍昆认为,桑玉柱事件是第二个“周老虎”,也是一个现代版的“指鹿为马”。事件能否得到公正、透明的处理,事关摄影界的健康发展。

    举报者望调查更透明

    昨晚,许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召开专家论证会是中国摄协重视此事的表现,他认为论证会应该更透明、更开放、更大度,让公众了解到论证调查的过程,远比单单拿出一个结论更让人信服。同时,许林表示,中国摄协在金像奖部分奖项被举报剽窃后,自己组织调查组调查,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因为最初的评选结果也是经过他们认可的。他希望能通过更为公正的调查,认定涉嫌被剽窃的作品为一个人所创,而非违背风光摄影常识的合作作品。

    中国青年报:摄影金像奖“造假”:折射摄影界生态恶化现状

    金像奖造假事件背后远不止“真与假”这样简单,它折射的是摄影界生态的基本现状:盘子大、门槛低,大量有钱人得以进入,他们把经商的规则很顺利地带进来,却对艺术标准问题不感兴趣,这造成摄影界生态的急剧恶化。 

    新年刚过,周正龙说他又看见老虎了,摄影圈“造假”事件也添新段子了。

    此次涉嫌造假的是4张全国性摄影艺术最高奖项摄影金像奖的获奖作品,这 4张长白山风光照在取景构图甚至云彩形状上都与他人已经发表的另外4张照片极为相似。6天来,一直没有露面的最初举报者、从“雷同”到“合作”说法的改变,金像奖造假事件“疑云重重”。记者发稿前获得消息,中国摄影家协会于1月11日下午4点召开论证会,召集贺延光、王文澜等人在内的摄影界名家、法律界人士及金像奖组委会和评委,但谢绝记者参加。不过,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本次事件调查组负责人高琴在电话里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离结果不会太久 ”。

    1月11日下午4时,记者赶到论证会举办地,但跟包括新华社电视台在内的媒体同行均被挡在会场外。4时45分,会场门口挂起布帘挡住媒体记者的视线。一名央视女记者最终得以进入会场。

    1月6日,已退休的《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许林在博客发布《金像奖也造假吗?》一文,称有举报人披露,2009年第八届金像奖获得者、吉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桑玉柱的10幅获奖作品中,有3幅作品与吉林省安图县长白山摄影家协会理事孟铁于2003年发表过的作品相同,另一幅则与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工作人员温波的作品相同。举报人认为,桑玉柱涉嫌拿别人的照片冒名顶替。

    同日,中国摄影家协会(以下简称中摄协)在其网站上发布声明,称“中国金像奖有假必查”。据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本次事件调查组负责人高琴介绍,许林博客发布当日,中摄协就成立了调查小组,于1月7日中午到达吉林省,与相关当事人面谈、取证。

    实际上,3位当事人的声音已通过《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在这天早上就提前到达了。面对质疑,桑玉柱认为“有人背后做文章 ”,“这件事是咋回事儿组织上能查清楚,我也能说清楚,但是我只能跟组织说,因为我是(吉林省摄影家协会)领导人,我不能随便说话。”“长白山不好上,我们都是带一套机器上山,然后大家换底片。”温波和孟铁则否认被剽窃。温波表示,桑玉柱的获奖作品是2003年12月初和他站在同一个瞭望台上同时拍的;孟铁说,桑玉柱在摄影技术方面上给过他很多指导,是“前辈”,他绝不相信桑玉柱会使用自己的片子。

    到底是两台机器同时拍,还是一台机器换底片?“造假”还是“剽窃”还没搞清楚的时候,又冒出了“合作”的说法。高琴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孟铁曾来函称,与桑玉柱高度相似的照片是“合作作品”。2009年11月,中摄协接到中国文联转来的一封金像奖“造假”的举报信,高琴联系当事人了解情况。“孟铁的信是由吉林省文联转来的,信中说他是和桑玉柱一起去拍的,是合作作品。这封信的落款日期是11月8日。”高琴说。

    “雷同”还是“合作”,桑玉柱和孟铁出现了两种说法。“如果是合作,为什么前几年就出画册,却没有桑玉柱的名字?既然是合作,金像奖为什么只有1个人的名字?”许林反问。此外,针对“带一台机器换底片”的说法,摄影论坛“色影无忌”一位用户说:“换个底片要时间吧,那云雾都静止着等他换好?!”根据许林在西藏拍摄云的经验,高山上云的形状瞬息万变,1秒钟拍四五张的速度,电脑放大后云的走向、形状全都变了,何况大机器换后盖,最熟练也要1.5~3秒钟,“云雾的变化都无比大了”。

    迷雾笼罩长白山,中国摄影家协会在网站上公布的第二条声明中也用了“迷雾重重”四个字。据高琴介绍,2009年11月,她曾给举报信中署名的老人打电话,但这位老人称没有举报。不久后,中摄协又接到了举报信,“举报人换了好几个,其中有两个说没举报,有的电话打过去没人接,这个事情就复杂了。”

    高琴所说的这位老人,是原吉林画报社高级记者、83岁的摄影家郎琦。“那封信确实不是我写的,但内容我完全同意。我不生气他冒我的名,我感谢他举报了这个问题。”郎琦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接到高琴电话前,他已经听到省里有人议论。据《新京报》报道,最初的举报人是在观看金像奖吉林巡展时发现的。郎琦说,当时这一展览的隔壁,就是他与另一位摄影家的风光摄影展。得知此事后,郎琦将照片对比后,发现确实有造假嫌疑。11月中旬,他把孟铁和温波画册中的相关照片复印,随说明信函特快专递给高琴。“我已经84岁了,无欲无求。但作为一个搞摄影61年的老同志,我看不下去。”郎琦说。

    但郎琦发现,他快递的这封信石沉大海。直到他将材料转给曾揭露华赛获奖作品造假的许林,并通过博客发布后,中摄协调查组的两位成员才到他家来了解情况。1月9日,他授权许林公布另外两份关键材料和一条2009年11月14日温波发来的短信:“郎老,收到短信,我知道您对我的关心,爱护,桑给我打电话没有其他交易,只是说哥们都要好的,我也下不了决心。”发送号码显示为130××××5555,属地吉林延边,但已停机。

    “这条短信说明桑玉柱找温波谈的时候,他还犹豫不定。”郎琦说,温波的照片是和吉林省长白山市宣传干部肖鸣一起拍的。据知情人士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肖鸣和温波当时在长白山下住了5天才等到下雪,温波曾对人称,该瞭望点就他和肖鸣拍过。肖鸣对此人表示,不想介入这件事,但会“ 坚持原则”。

    “现在我们维护的不是什么信仰,而是常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贺延光说,“这是事实很清楚的一个事,但希望能借此讨论摄影界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摄影界频繁曝出造假丑闻。2006年,第二届华赛奖获奖作品《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被网友发现,其中楼房同时倒塌的震撼瞬间是PS拼贴而成;2007年,参加第16届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活动的一位作者自曝作品《为什么不回家》中的云彩是合成的;2008年,获得中央电视台《影响2006》的新闻图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网友发现是PS合成图片;2008年,首届华赛获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被曝,图中鸽子是PS上去的。网友将“林一爆、王云彩、刘羚羊、张鸽子”的称号送给拍摄者,现在又诞生了一个新名字:“桑剽剽(或桑白山)”。

    调查组从北京飞到吉林又回了北京,可迷雾还未揭开。桑玉柱接电话就摁断、孟铁换了手机号码、温波停机。网友在许林博客回帖中津津乐道着人事关系、组织内幕等各种真假莫辨的信息。

    事件的每一方都在等“说法”。但一位网友在博客回帖中说:有些事情不需要“权威机构”来鉴定,简单的事情不必复杂化。而一些摄影界业内人士则认为,这件事在技术上已经没什么可探讨的,并建议不要再纠缠于照片的真假,“这不是实质”。

    充满猜想的故事永远具有吸引力。“为什么上网了才调查,这个时间就有问题。”郎琦这样说。一位不愿署名的内部人士说,这件事一两个月前还有扭转的希望,现在拖了这么久,积累了很多社会情绪,不好处理。一位业内人士则认为,金像奖造假事件背后远不止“真与假”这样简单,它折射的是摄影界生态的基本现状:盘子大、门槛低,大量有钱人得以进入,他们把经商的规则很顺利地带进来,却对艺术标准问题不感兴趣,这造成摄影界生态的急剧恶化。

    但任何问题的讨论都无法直接跨越真与假这个最初级别。也正是因为门槛低,谁都可以发言,“打假”才从圈内家务事逐渐变成了公共话题并引起波澜。“摄影奖项的评选要从暗房里走出来。”许林这样说。

    与之前打假事件就PS论PS不同,这次人们似乎更对“暗房”充满好奇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圈内资深人士甚至对这件事的结果都不太乐观,他认为最终很有可能只是因为“合作作品”不符合要求收回奖项,而不再去追究“造假”与否。但他同时认为,这才只是序幕而已。就像每一次的争论,总要从最简单的真与假这个常识开始。 

    新京报:摄影家炮轰金像奖:中国摄影界和中国足球一样 

    昨日,中国摄影家协会(中摄协)就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桑玉柱被疑造假风波召开专家论证会。不过,尽管此事已经成为公共事件,但中摄协将记者拦在会议室之外,拒绝让此次会议公共透明。而记者了解到,中青报图片总监贺延光在专家论证会上炮轰摄影界存在弊端,称摄影界已变成名利场。有专家指出,中摄协最后的处理结果很可能是宣布这是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由于不符合规定取消金像奖资格。 

    专家论证会暗室举行

    第八届金像奖获得者桑玉柱10幅获奖作品中,4幅涉嫌冒名顶替,尽管当事双方否认此事,但摄影家郎琦又公布了两条新证据,证明桑玉柱并没有与孟波去拍照。作为主办方的中国摄影家协会表示有假必查,也派工作人员去吉林调查举证。

    昨日,中国摄影家协会就金像奖造假一事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尽管此事已成为公共事件,但却拒绝任何媒体记者旁听。在记者争取了一个多小时后,中摄协成立的调查组组长高琴才出来解释。高琴表示,此次论证会是次内部会议,主要是论证技术性问题,不是媒体发布会,结果会在论证后公布。

    记者了解到,最初在博客上指认涉假的许林也没有被邀请。

    贺延光炮轰摄影界弊端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加此次专家论证会的有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中青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等。会后,记者了解到,在此次会上,不光是金像奖造假一事被谈及,中国摄影界存在的普遍问题也被提到。

    贺延光告诉记者,在前两天上海举行了一个活动,两百多名摄影家参加,金像奖造假成为最热的话题,“可见中国摄影界和中国足球一样”。

    贺延光更是痛指,摄影界已变成名利场,弄得真正搞摄影的人并不在这个圈子里混。这几年摄影家协会到处办摄影节,挂名搞各种活动,这样钱就进来了,弄得乌烟瘴气的,“类似有些省份,许多领导办摄影展,有些作品都是别人的。”

    贺延光还指出,摄影本来是很有意思的,但现在类似金像奖造假的事却越演越烈,中摄协应该负有很大责任。

    “我们不是所有人都邀请”

    - 对话调查组长

    “我们不是所有人都邀请”

    记者:参加此次论证会的成员都有哪些?

    高琴:都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律师,还有网络上的摄影家。

    记者:网络上的摄影家是指哪些人?

    高琴:网络上有很多关心此事的摄影家。

    记者:为何最早曝光此事的许林没有被邀请?

    高琴:我们也不是所有人都邀请。

    记者:那这次论证会是就你们取证调查的一些事进行论证吗?

    高琴:是。

    记者:那何时会公布此事的结果?

    高琴:过两天吧。

    记者:我看到中途你们领央视的记者进去了?

    高琴:他们没在里面。

    记者:我认识那记者就是央视的?

    高琴:他们不是就此事进行采访,而是帮我们拍一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