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禁报理由遭三大质疑 存在安全隐患?

来源: 新京报

地铁运营公司发言人针对“禁报令”表态,称客流高涨“未经批准的站台售报成隐患” 

    地铁禁报理由遭三大质疑 

    昨日,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表示,未经批准的地铁站台售报行为成为安全隐患,由于《北京娱乐信报》属赠送报刊且不上站台,因此不在被禁名单之列。针对此番表态,市民提出三点质疑。

    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相关人士称,冬运以来北京9条地铁线路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客流,平均日客流量均处于500万人次以上,高峰时段1、2号线客流压力尤为巨大。因此,为保证乘客安全,做到“先下后上、快下快上”,地铁方面依据相关法令,暂时停止在站台层销售全部60余种报刊。

    进入2010年以来,地铁全路网9条线路日客运量持续攀升。1月8日是新年的第一个周五,客运量更是达到创纪录的538.91万人次。据了解,北京地铁客流的大幅度增加,给高峰时段站台层带来考验,未经批准的地铁站台售报行为成为安全隐患,因此,相关部门决定在地铁站台内停止一切报刊销售,此决定适用于包括《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法制晚报》在内的所有报刊。

    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新闻发言人贾鹏表示,《北京娱乐信报》是采取定时定点的方式发送,发行站点是经过地铁、公安等部门严格审核批准的,全部发行站点均不在站台,而是选择在站厅和宽敞的通道派发,因此不在被禁之列。

    - 质疑

    站台售报存在安全隐患?

    地铁内部人士称售报从未引发安全问题

    “禁报令”背后,官方给出最醒目的理由是“造成安全隐患”。

    对此,与官方说法不同,相反的观点在地铁站务员中广泛存在。2号线宣武门站内巡视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数天前,按照公安部门的要求,所有售报摊点都取消了。“我们也没觉得之前影响安全了。”

    另一地铁公司内部人士证实,历史上,从没发生过因报刊销售导致的安全问题,“这些售报员身兼安全员,高峰期的时候还会帮助提醒乘客按线候车,也承担了不少义务指路的工作。”

    该人士表示,“也许有时候,3、5名乘客同时在买报,会有一点拥挤,但售报员们一般会引导顾客们避开上下车的人流,或提醒他们稍事等候,待上下车人群散去后再买。”

    与2号线宣武门站一墙之隔,京港地铁公司管理的4号线宣武门站内,站台东南角靠墙处,立着醒目的白色书架,上书“4号线报刊窗”。两个一人多高的书架上,排列着几十种报刊。

    一旁的一名女售报员表示,报刊窗去年11月进驻4号线,生意不错。“过去摆在站厅层电梯附近,怕影响通过,半个月前移到了站台层。”

    这位售报员对其他地铁线的“禁报令”也有所耳闻,“那些售报员没有固定摊位,都是一人拿一大堆报纸,可能不够正规吧。”

    除了宣武门站,4号线的西单等站内,都有类似的固定报刊窗。

    被禁售报点“未经批准”?

    地铁运营公司组建“金蚂蚁”售报队时,曾表示“便民而正规”

    按照官方说法,未经批准的地铁站台售报行为成为安全隐患,因此,相关部门决定在地铁站台内停止一切报刊销售。

    对此有市民提出,地铁里存在了6年的“黄马甲”们原来都未经批准?

    据媒体公开报道,2003年,北京地铁的上一轮禁报中,一些小商小贩钻了空子,他们以乘客的身份进入地铁车厢,向人们兜售过期杂志、缺页报纸甚至非法出版物,乘客对此怨声载道。随后的2004年,地铁运营公司组建了“金蚂蚁”流动售报队,为地铁乘客提供正规的售报服务。当年的媒体报道中写道,“地铁公司认为,此举便民而正规。”

    随后,各家报纸均通过“金蚂蚁”销售。

    据“金蚂蚁”的负责人称,这支售报队伍共有员工200多人,都是地铁公司招聘的临时工。

    某报发行负责人也证实,北京地铁所有售报点都是两人合作,其中一人是报社发行员,另一人就是“金蚂蚁”的员工,“都知道他们是地铁公司招聘的人,统一管理,身着统一制服,怎么会未经批准呢,还是需要经过其他人的批准?”

    外报能否与信报同进站厅?

    市民希望信报派发能与外报售卖同时进行,地铁方称无法答复

    按照官方说法,《北京娱乐信报》采取定时定点方式发送,发行站点是经过地铁、公安等部门严格审核批准的,全部发行站点均不在站台,而是选择在站厅和宽敞的通道派发,因此不在被禁之列。

    对此有市民提出,既然所禁的只是“站台卖报”,如果其他被禁报刊也改在站厅售卖,是否可以继续经营。对于这样的提问,地铁运营公司有关人士昨日回应,这要看未来实施的情况了,“就不是我能答复的了。”

    地铁内部人士处和报刊发行方证实,过去信报的免费发放点多在进站闸机附近,有时在付费区内,有时在付费区外,并非只在“宽敞的通道”内,而进站口历来是地铁人流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高峰时段经常排长队。

    - 他山之石

    上海地铁 售报与安全可兼顾

    在与北京地铁客流量势均力敌的上海,目前也有轨道交通10条,运营总里程330公里,车站221座,日均客流量400多万人次,最高客运量也超过500万人次。

    昨日,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心一负责人表示,在管理上,可以做到售报与安全兼顾。

    据他介绍,自10年前开始,上海地铁部分站点的站厅层里,就存在着固定商铺,除了报刊杂志,也出售食品饮料。在上海地铁站建设之初,这些便民的小商铺就被同时写入规划,在位置设计上,会避开人流聚集的疏散通道,“应该说没有妨碍过运营”。

    该负责人还表示,为了迎接世博会,上海地铁目前也在对既有商铺进行整改,不符合安全规范要求的一律拆除。

    京华时报:安全不应是地铁禁报借口

    影响地铁安全,是此次北京地铁禁报令一个放在台面上的理由。因为,据《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厅、站台、车厢、疏散通道内禁止堆放物品、卖艺、擅自摆摊设点等行为”。 

    一句“禁止擅自摆摊设点”,或许就成了某些部门执行的借口。这个“擅自”,可以理解为个人行为,这是要禁止的。但如果是地铁等方面的有组织行为,比如商定设立固定书报亭,大抵就不在“擅自”之列。再比如,独独允许《北京娱乐信报》在“地铁站指定位置”免费发放,也同样不在“擅自”之列。 

    显而易见,北京地铁禁报令中的“禁止擅自摆摊设点”,是可以随意拿捏的法条。禁报令的决策部门说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相反,它说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同时,这句条文成为有关部门为《北京娱乐信报》排斥异己、扫清一切其他竞争对手的有效武器。 

    不妨再看看,设报摊真的影响安全吗? 

    首先暂且假设一切摆摊设点都会影响地铁安全,那么也应是所有的摊点都须取消,所有报刊都应一视同仁,而不能有特权。因为按其逻辑,有一个摊点存在,就会有影响安全的因素存在。信报能够“选在空间大,便于客流疏散的地铁站指定位置”,其他报刊在这些位置也就应当有同样的权利。难道信报免费发放不影响安全,其他报刊销售就影响?这是谁家的道理?而且按一般常理来推断,既是免费,获取者必众,就更容易影响安全才对。有网友就表示,“乘客买报纸是买完就走,根本不会造成传说中的拥堵。” 

    从实践来看,设报摊并没有对安全造成影响。世界上那些和北京地铁站一样人流熙来攘往的国际大城市地铁站,都设有报亭,允许售报。或许有决策者说,咱国情不同,北京尤其特殊。那北京地铁此前销售报刊那么多年,也没见报摊对安全有过什么影响。而从目前地铁站内的实际情况看,报摊取消了,一些站采取流动销售点的方式,由专人在站内销售少量报刊,也没见对安全产生过什么影响。真不知影响安全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现实触动,还只是一种拍脑袋、想当然,并未做科学合理的评估。 

    安全,的确是地铁乘客的基本诉求之一,也的确是有关部门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但事实表明,一个小小的报摊,抑或一个小小的固定报刊亭,都难以承受起影响安全之重。决策者本应从大处着眼,就整个地铁安全作出战略布局,真正给乘客营造安全的出行环境。同时,尽可能地给乘客提供出行生活方便,根本没必要拿文化传播平台下手,却独对《北京娱乐信报》网开一面。其用心过于昭然若揭。 

    如此,北京地铁禁报令,就委实让公众搞不懂,有关决策者究竟是真的为了公众安全考虑,还是为了部门和小团体的私利?拿安全当幌子,来实现某些部门和小团体的私利,不仅有悖于“权为民所用”的理念,公众也不会因此而买账,只会感到一种被愚弄和被利用。 

    地铁站空间是典型的公共资源,不是某些决策部门可以随意处置的“自留地”。决策部门不可以僭越民意,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决策应当充分汲取民意。如果一意孤行,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自毁形象。望有关决策部门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