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桑玉柱被取消了金像奖获奖资格,因为他的作品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定性为“共同创作”。此后,桑玉柱本人在接受采访时称共同创作是吉林摄影界的潜规则。昨日,中摄协主动就此说法做出回应,称不认同“共同创作是潜规”的说法。对此,专家指出这次金像奖风波引发的“潜规则争议”还是因为调查不彻底,真相不能大白。
桑玉柱
共同创作是摄影潜规则
第八届金像奖获得者桑玉柱的10幅获奖作品中,被指有四幅涉嫌是拿别人的照片冒名顶替。在中摄协组织的调查后,桑玉柱的金像奖获奖资格被取消,理由便是其“共同创作的作品不符合申报规则”。
而对此事,桑玉柱在接受采访中却表示,吉林摄影圈有多年的“潜规则”。因为受拍摄条件所限,大家经常合用一台机器。拍摄后,大家随机“分片子”,这些片子可以当成共同创作的作品。在此过程中,他和基层摄影家约定,基层摄影家可以拿这些作品参评省内比赛,他可以拿这些片子参加全国评比,在评比过程中,都是单独署名的。
中摄协
坚决反对桑玉柱的说法
昨日,中国摄协相关负责人主动对桑的说法做出回应,称不能认同桑“共同创作是潜规则”的说法。“摄影是一项高度体现个人创作的艺术,虽然法律上规定了包括摄影作品在内的合作作品,但与桑所说的‘共同创作’截然不同。所谓合用一台机器拍摄、多人在一人的指导下拍摄,然后大家随机分片子,都不能认为是‘共同创作’。特别是他们约定拿这些‘共同创作’的作品单独署名分别在不同的范围发表或参加比赛,更是不适当的。”
该名负责人还指出,如果桑所宣称的现象已经成为吉林摄影圈多年的潜规则,中国摄协坚决反对这样的潜规则,“中国摄协对于今后组织的相关评奖活动也将制订明确的规则,杜绝任何形式的‘潜规则’支配下产生的作品参加评奖,中国摄协将尽一切努力维护摄影创作的严肃性和纯洁性。”
- 第三方说法
调查不彻底导致真相不白
事实上,桑玉柱造假一事的处理结果一出,便引来各方争议,部分人士认为中摄协“粉饰”事实真相。而目前,桑玉柱和中摄协又开始对“潜规则”展开交战。
对此,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从未听说一张风光摄影还要与人合作的。这次引发的潜规则争议还是因为调查不彻底,真相因而不能大白。而著名摄影家付欣则告诉记者,中摄协应该是打假、维权的先锋组织,但现在发生这种不快的事情,还是遮遮掩掩的,“是非界限不清是不可以的。”
新华网:对话“中国摄影金像奖事件”当事人:谁接近事实
谁更接近事实?——与“中国摄影金像奖事件”三方当事人对话
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个别作品存在违规参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桑玉柱四幅作品因“共同创作”不符合申报规定被取消获奖资格后,一些质疑并未平息。12日、13日、14日,记者连续采访了该事件涉及的三方当事人,他们分别是举报者郎琦(84岁,原吉林画报社高级记者、著名摄影家),被举报者桑玉柱(55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和“合作者”温波(长白山管委会职工、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记录了他们对一些焦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共同创作”——桑玉柱:我把成果分给他们
[背景]有关调查组公布的调查情况称,桑玉柱、温波、孟铁书面陈述此四幅作品系三人分别“共同创作”,否认桑玉柱使用上述作品为“盗用”或“剽窃”。
记者:“共同创作”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合作?
桑玉柱:去长白山创作,靠独立完成不可能,必须合作。因为大家都背摄影包上山,体力受不了,还危险。我们就拿一套相机,一个人拿三脚架,一个人拿相机,背吃喝,合作上去。拍完之后,底片共享。
记者: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共同创作”?
温波:这种合作一些业内人士也不太了解,他们不清楚下面基层摄影人有多难。基层摄影人的摄影设备、技术都很缺乏,就用外来影友的相机一起合作,两三个人用一台相机拍摄同一个点。
桑玉柱:我在摄影家协会工作多年,到哪儿去创作,影友一定会把他多年创作的最好角度告诉我。根据他们提供的角度,再指导他们按我构想的意境去拍,拍完后的画面肯定是比较美的。反过来,一些资源我个人都用了,影友跟我白跑一场,我于心不忍,必须对他们有所回报。我回报的方式,就是把创作成果分给他们,让他们享受快乐。
郎琦:我1953年就在吉林省从事摄影工作,没听说过摄影师不带相机去摄影。见到好的景色,摄影人唯恐自己抓拍不到,错过了最佳照片。抢都来不及呢,怎么会不带相机?如果说大家彼此帮助扛扛设备,选择拍摄角度等也能算共同创作的话,那么我都80多岁了,每次我摄影基本就都得是与人共同创作?!
记者:“共同创作”是否受到业内认可?国外有没有“合作”说?
桑玉柱:这种合作的方式近几年越来越普及了,大家认为这种快乐符合和谐社会的理念,都觉得好。
郎琦:我到吉林工作50多年了,从来没听到这些规则。
“谁的成果”——桑玉柱:我让温波赶快拍
记者:这次的作品究竟是如何“共同创作”的呢?照片是何时拍摄的?谁拍的?算谁的成果?
温波:我和桑玉柱于2003年12月初,在长白山北坡至西坡途中的07瞭望台上拍摄,由于当时桑玉柱带的相机出现故障,就用我的相机进行拍摄。
桑玉柱:是2003年,我和温波一起上的山,当时我的相机镜头不合适,有点问题,一看到那个角度,就那么几分钟时间,我对温波大喊:赶快拍,赶快拍。
郎琦:摄影师在拍照过程中互相帮助很正常,比如雨雪天气帮助撑雨伞,光线不好时帮助打闪光灯,有的还会借用他人相机和镜头进行创作,但有一点很明确,谁按动快门,照片就是谁的。
作品署名——桑玉柱:没规定要写合作者
记者:既然是“共同创作”,那这次您以个人名义参赛是出于何种考虑?参赛的这四幅作品此前发表过吗?
桑玉柱:我跟合作者早有口头协定,在省里参赛、参展,用他们的名字,在国内参赛参展和个人出书,用我个人的名字。此前,这些作品在省里参赛、参展过,用的是他们的名字。这次参赛,我送交了20幅作品,其中有4幅是合作拍摄的。过去影展影赛都有明确说明,对于合作创作的作品,要把合作者写上,这次评奖之前却没有提到这些,既然没规定要写,那我也没有必要去说。
记者:评奖的作品是否都公示过?
郎琦:评选工作完成后,主办部门在网上进行了5天公示,但只是公布了获奖者名字而不是作品。这些获奖作品后来在全国巡回展出,一些在山西和广东的吉林籍摄影爱好者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记者:对于本次调查如何评价?
郎琦:桑玉柱出问题的作品是温波、孟铁2003年以来发表过多次的,并且都获得了吉林省大奖,几年过去了,谁也没说是“共同创作”作品,“金像奖”的问题曝光后,忽然变成了是“共同创作”作品,这让摄影人都迷糊了。
业界怪象——郎琦:作品的真实性更重要
记者:近年来,摄影界一些有影响的奖项频繁爆“冷”,问题的根源在哪?谁又是类似事件的受害者?
郎琦:目前,中国摄影界整体风气是好的,但现在摄影圈也有一些怪现象值得深思,从表面看,反映出有些人为追求名利,不择手段。从更深层次看,学术浮躁是根本原因。在摄影爱好者越来越多的今天,摄影作品的真实性显得更为重要,否则奖项的含金量就会打折扣,这对公众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