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国内最大的民营书店——第三极,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宣告停业。
3年前,红极一时,立志要做“全球最大的品种书店”;3年后,门可罗雀,有的是若干供应商连夜堵门,索要书款。第三极的惨淡收场,为原本就不景气的民营书店市场,增添许多悲壮的色彩。
第三极的倒下,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它是图书市场竞争与重新洗牌的结果。
第三极,寓意能与南北极媲美的喜马拉雅。一家民营书店有如此雄心与理想,令人感佩。可惜它就倒在“三极”上:规模极大,注定成本极高——2万平方米,看似威风八面,但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没有雄厚的后续资金链,注定无以为继;品种极多,但是分类杂乱——30万种图书,5万种音像制品,但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与展示方式,让消费者容易疲惫而难有所获;设想极好,但吸引力有限——虽然它试图打造一个文化主题商场,但是,它既未有效地云集文化精英,也未能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购买体验。
有人把第三极的倒下,归咎于中关村地区残酷的图书价格战,我并不认同。我更感叹,在网上售书蓬勃兴起后,实体图书大卖场遭遇瓶颈。时间是宝贵的。网上购书,为人们节省了时间。愿意花时间去书店感受文化氛围的人,毕竟是少数。租金不断攀升,印刷价格上涨,物流成本增加,让实体书店特别是图书大卖场利润空间日益狭小。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人宁可花几百块钱吃饭喝酒,看电影看演出,却不愿意花几十块钱买一本书。这一消费习惯,短期之内很难改变,也将制约图书零售商的生存。
在我看来,书店要生存,必须要学会做小,把体验做足。贪大求全,吃遍天下,国营书店尚且做不到,何况势单力薄的民营书店?
在一个城市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聚集区,都应有不同的书店生存空间。与其乞求能享受与国营书店的同等待遇,倒不如反求诸己,朝专业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就在第三极旁边,有万圣书园等小型民营书店,它就专注于学术著作,并引进沙龙、讲演等活动。虽然不知道盈利几何,但至少还活着,不会大起大落,而且还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做文化,必须有理想。但光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第三极的倒下,是经营不善的大卖场模式的倒塌,但不是文化理想的倒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倒下,比它当初的崛起,意义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