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会做的是,我要假装自己是聋哑人。这样的话我就不用跟任何人进行他妈的愚蠢没用的对话了。……我会用我赚来的钱给我自己建一个小木屋。我会把它建在树林旁边,不是在树林里面,因为我他妈的也想阳光灿烂。
——《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曾经说自己活到140岁没有问题。1月27日,他在新罕布什尔州小镇科尼什的家中辞世,享年91岁。
以《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名后,塞林格曾被视为“二战后涌现的美国最重要作家”。发布讣告的塞林格文学经纪哈罗德·欧博公司称作家是“自然死亡”:“虽然他在去年5月摔伤过臀部,但之后健康恢复得很好,直到今年元旦以后,他的身体忽然垮了下来。”哈罗德·欧博公司还称,作家去世前并没遭受疼痛的折磨。此外,声明中还提到,遵照塞林格生前对隐私的重视,将不会举行葬礼。
“文坛隐士”塞林格的去世,触动了全球媒体与书迷。其中,从1941年就开始刊载塞林格短篇小说的《纽约客》,1月28日在其官网上开辟了“回忆塞林格”的专题,两天时间里不断更新《纽约客》编辑们对塞林格的评论与怀念的文字。在国内,“豆瓣”网等也已有网友开始“悼念塞林格”的活动。
■ 塞林格生平
1919年,塞林格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当过兵,从事过间谍工作。1951年发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轰动美国,此后近六十年只发表过三本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虽然不断有关于作家在隐居岁月中依然坚持写作、并会继续出书的传言,但半个世纪以来,媒体几乎没有任何新发现。
■ 关键词
1 一代偶像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1951年,几乎一出来就风靡美国,当中叛逆的少年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成了美国受众最广的文学角色。霍尔顿愤世嫉俗、俚语满篇,这位主人公对成人世界的不信任,给当时正处于冷战时代的美国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纽约时报》的书评人查尔斯·麦克格雷夫写道,在美国,曾几何时,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
直至今天,《麦田里的守望者》继续保持着每年25万册的销量。1974年,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这样写道:“大学生们对于J.D.塞林格作品的反响,正说明了他从来没有向时代背转身去。”相比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流行,文坛业界则更青睐在1953年出版的《九故事》。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等后辈作家们都曾表示,自己的写作风格受到过该书的影响。
2隐居生活
塞林格以“文坛隐士”著称。一次他看到自己的照片被印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封面上,马上让编辑撤了下来,称“觉得作呕”;他还让助手把粉丝们的来信都烧掉。最后,塞林格从曼哈顿繁华大街上的公寓搬到了小镇科尼什一座小山丘的农场上,彻底把文坛丢到了身后。1965年6月见于《纽约客》的《哈普沃兹16,1924》,就是作家最后一次发表的作品。
过去的50多年里,塞林格就一直住在这个农场上的木屋子里,直到去世。半个世纪以来,派记者到科尼什小镇去打探、碰运气,一直是英美各大媒体经常重复的“运动”。1953年,塞林格曾接受过科尼什一所高中校报的学生记者做访谈,但当他发现后来访谈被刊登在正式的刊物上时很生气,当即在院子四周围上了一米六高的栅栏。
3抗拒名气
除了1974年塞林格接受了英国《泰晤士报》的独家访问之外,塞林格再也没有与媒体打过交道。在那次唯一的访谈中,塞林格这么说过:“在不存在出版的世界里,有着极大的平和……出版是对我私生活极大的侵犯。我喜欢写作,我热爱写作。可我只为自己写,写来自己高兴。”
只是他越是躲开名气,名气却总是自己找来。1961年,塞林格甚至上了《时代》的封面。为抗击名气,塞林格与外界还有过几次激烈的较劲。1984年,英国的文学评论家伊安·汉密尔顿找上门来,称要为塞林格写传记,遭受拒绝后,汉密尔顿还是自己把传记出了。塞林格便把传记作家告上了法庭,以阻止汉密尔顿引用自己未公开的文字和信件。官司一直打到了最高法院,塞林格胜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