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文化走亲”创新村落文化建设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月4日下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钱家斗村虽然下起了雨,但村中心广场依旧被四处赶来的村民团团围住,长兴县文化部门正在这里举行幸福乡村大舞台启动暨音响配送发放仪式。随着文艺表演的进行,掌声、歌声、雨声汇成了一曲曲幸福乡村的优美旋律。这是湖州市近年来开展村落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为了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湖州市逐步建立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连续4年组织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年”活动,实施农村文化“八有”保障工程,即有演出看、有电影看、有广播听、有电视看、有书读、有报读、有文体活动室、有室外文体活动场所。目前,全市60个乡镇中已有56个乡镇建成综合文化站(中心),占总数的93%;1002个行政村中已有562个村建起文化活动室,占总数的56%;建成省级文化示范村24个,市级文化示范村195个,农村文化示范户1090户,初步形成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村级文体活动室为依托、农村文化示范户为基础的农村文化阵地网络。

    除了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湖州市还注重村落文化的内容建设。如南浔区充分挖掘当地水文化资源,在各村中培育出菱桶舞队、鱼灯舞队、蚌壳舞队等13支颇具水乡风情的文艺团队;安吉县良朋镇迂超村成立了湖州市首家农民书画协会。

    要使村落文化长盛不衰,需要在工作机制、体制上不断创新。2009年,湖州推出了“文化走亲”,即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和基层特色文化团队的主体作用,通过“选亲、招亲、结亲、留亲”等环节,为基层搭建展示平台,推动城乡区域间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了民间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文化人才队伍素质。这种“文化走亲”发展基层文化的模式,获得了首届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一等奖。此外,湖州市还建立了“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的联动机制,近年组织各类基层文化活动6052场,送电影下乡39316场,为基层送书12.5万册。同时提升农民自办文化能力,建立长效“种文化”机制。目前,全市组建农村特色文化团队800余支,涌现出一批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村落和特色文化家庭。湖州还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加强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和打造“一村一艺”为抓手,建立长效“育文化”机制,逐渐形成“长兴百叶龙”“安吉威风锣鼓”等一批文化品牌,产生了幸福长兴大舞台、善琏湖笔之乡、浙北乾龙灯会、新市蚕花庙会等一批展示村落文化成果、提升村民文化建设积极性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