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聊虎:虎虎有生气 多出“喜兴”虎

来源: 中国艺术报

虎年聊虎:虎虎有生气  多出“喜兴”虎 

    庚寅“虎年”即至,“虎”自然成了大家的话题。我认为,对“虎”理应多面观,正如古人看山,“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于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因观察角度不同而产生了种种的变异。 

    虎在人们心目中,除了想到“动物资源保护”的时候它还算是虎以外,大部分的“虎”却早已变成了蓄满人类灵魂的虎皮了。人的种种情感以至道德观念纷纷在“虎皮”之下蠕动着……于是“人造虎”充满了天地之间。譬如,今年按干支纪年应是庚寅年,虎值寅位,就算“虎年”了。你再看那些泥虎、布虎、塑料虎、画虎、卡通虎……应运而生。 

    “人造虎”实在多,略一搜寻即足以盈篇。我最喜欢“无字文化”山东快书里的意象老虎:“武松躺下才歇息,只觉得,风吹草动头发凉,哞的一声山背后,窜出了猛虎兽中王!这哞的一声不要紧,震得山林直晃荡!武松定睛往后看,通身的冷汗湿脊梁,嘿!这大虫,身高足有三尺六,身长八尺也不攘!窜出一丈吓破胆,蹦高六尺吓得慌,血盆大口塞簸箕,俩眼一瞪塞铃铛,身上一道儿挨一道儿,一道儿黑来一道黄!脑门儿上头写个字,三横一竖就念‘王’啊!” 

    《易经》上“虎视眈眈,其欲逐逐”,以人欲度虎欲,是虎的“人格化”吧!却有诗人文人反之给人以“虎格化”了。《诗经》云“矫矫虎臣”,或称“虎士秉金钺”(太白句),“力如虎而痴,号曰虎痴”(《魏志·许褚传》),足以“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三国志·夏侯渊传》),“虎视河外”(《汉书》),“纵观虎将万旗红”(陈造诗句)云云。 

    为喜其皮毛之美,爱“其文炳也”(《易经》),衍其义,古来形容为国家建功立业或文艺作品有传世之誉者,常用“彪炳千秋”四字,盖因“彪”系虎皮光泽之美也;祖先造字大凡与光有关者多在右侧加“彡”,如“形”、“影”、“彤”、“彩”、“彰”,“彪”亦如是。 

    “人造虎”中最凶者乃是“苛政”,古人云:“苛政猛于虎。”对古代封建帝君,京戏里有云“伴君如伴虎”。因为对皇上没有独立的法制去有效管教他,所以往往喜怒无常,谁又有虎胆子去讲理呢!其实那“虎皇上”之下还有不少“小虎皇上”——“虎官”,“食百姓膏脂如馁虎之难饱,诚败国之虫也!”昔《盐铁论》上就有大声疾呼:“当世嚣嚣……患在位者之虎饱!”当然,这都是有皇上那时候的历史故事了。 

    然而也有仁义之虎,不然岂不失却了“道德生态平衡”?老北京有个美妙的传说:一只吃人虎正追一个人,此人跑进庙里躲避,虎也追将进去,正逢老僧给众人讲经。老虎听了几句有道理,就卧下来专心听经,越听越难过,觉得自己已罪孽深重。等众人散后它找到老僧,要求出家。老僧说:“你五时辰后再来。”老虎怏怏走后再也没来。五日后人们发现它已死在寺门外了。原来它错听为“五日后再来”,于是天天不忍杀生,以致饿死了。真是一位舍己为人的仁义之虎,阿弥陀佛! 

    还有“恻隐之虎”。《宋史》上记载着一位名叫朱秦的穷苦人,靠砍柴卖钱养活老母。路上被虎“负之去”,朱秦喊道:“食我不足惜,但母无托身!”“虎遂弃秦于地。”你看这老虎还通孝道哩!它比之冷待老父母的人真要高尚得多多了! 

    不过,中国老百姓还是喜欢图个吉利,在虎年来临之际,盼望国家“虎虎有生气”,再多出点“喜兴”的“虎”为好。因为时代变了——“虎踞龙盘今胜昔”了嘛! 

    我身为画者,自无“屠龙之术”,却有“画虎”之技,理当应时助兴也!画两只小虎,题上“虎虎生机”。画一只小虎,题上“今日似小咪,来日傲山林”。画一幅漫画:小虎喂兔子月饼,题为《卯食寅粮图》,借成语“寅食卯粮”反其意而用之,以祝今年农业大丰收,岁岁有余粮!也曾作一大虎,题拙诗一首:“梦生斗胆挥椽笔,忽而化做伏虎尊。文炳玄黄昭河岳,虎步乾坤泣鬼神。跨下雄风飞日月,眸前冷辉射星辰。命尔今夕栖吾画,明岁伴我跃千寻!” 

    放笔止此,恭祝“虎年”国运昌隆,世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