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旧址”捞外快,文物杀伤力来自哪?

来源: 羊城晚报

看新闻说,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被改造成酒吧,的确有些吃惊。

    吃惊有两个原因。一是这次糟蹋文物事件发生在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身上;二是这个事情发生在广州。

    黄埔军校的地位,可用得上家喻户晓四个字。对它的影响可以有不同看法,但它的身份和重要性,思维正常稍具常识的人都不会怀疑。居然把它弄成酒吧,不可思议。

    虽然中国人因为历史久远文物丰富,而漠视很多文物的历史价值,但却深知文物可作“生财之道”,因此猴急着开发、争夺“××故里”“××旧址”之类的丑剧不断上演。但广州这个地方,文物却不算多,看看旅游景点就知道了。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年数不长,也可算个很有历史的地方。所以对富裕的广州政府来说,应该比其他地方更重视历史文物才对。虽然可以用“旧址”来捞点外快,发点小财。但最起码的,是先要把历史文物保护好。 

    然而,从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上闪耀着“喜喜”之类的酒吧霓虹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杳无踪迹等现象来看,有关部门连这点守土之责也没有完成。

    弄到这个地步,无非是一个“钱”字。在钱的背后,要么是工程承包人眼里没有文化只有钱,违背承包合同,把当年报建的“咖啡厅”私自扩建改建成破坏文物的酒吧;要么是有关部门甚至某些责任人明知此地价值,但利欲熏心,容许或默许人家进行破坏性建设。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事情还算简单,派出一些强悍人员,发挥拆迁的精神,前往纠正恢复、依法进行惩治即可。可怕的是第二种情况。因为一旦出现有些部门或部门领导明知文物价值所在,但为了一己私利或短期利益,以“经济效益”公开辩解,私下甚至摆出“只要有钱,有何不可”的架势,那普通民众就只能为文化旧址自认倒霉。即便是有报纸和网络曝光,把事情闹大,这些部门也能找出“事件责任人”,自己则安全隐身,以后有了机会还旧病复发。

    因此,要是真的要查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为什么会变成酒吧,在尽快纠正破坏行为之外,重点要查是否有第二种情况。因为第二种情况才真正可怕,也是对文物最具杀伤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