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就提交提案,力促《富春山居图》团圆。政协委员建议成立相关机构,向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商借《富春山居图》真迹,于2010年在作品诞生地富阳进行合璧展出。
“最近两年,我们也一直在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方面进行洽谈。毕竟,能让《富春山居图》两段合璧展出是海峡两岸的共同愿望。”浙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浙博从没放弃过努力,目前双方还在磨合中。
陈浩说,在洽谈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方面希望《剩山图》能去台湾展出;浙博期待真迹能来大陆,无论是放在杭州还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当然,只要各方面条件具备和成熟,我们可以过去,同样,作为文化交流,也希望对方也能把另一段(《富春山居图》)带来。”
浙江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浙博武林馆区建成之前,《剩山图》只露过两次面:一次是2004年,还有一次就是去年本报和浙博携手推出的“镇馆之宝”的评选活动。目前,《剩山图》陈列于浙博武林馆区三楼《山水之间》展厅的24小时恒温恒湿展柜里。出于保护的目的,过段时间博物馆会把《剩山图》收起来库存,“展出和保护相结合,这也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件宝贝。”
【背景资料】
《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坛宗师黄公望晚年所作。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堪称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
这卷名画历尽沧桑,后转手至清代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因酷爱此画,临终之际,焚画以为殉。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但画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一段重新装裱定名《剩山图》,现为浙江省博物馆所收藏。后半段则一直深藏于清宫中,后被运往台湾。
扬子晚报:总理心系《富春山居图》 为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总理提到的《富春山居图》,是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在他8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作为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此画后来几经辗转,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极为喜爱,临死前竟然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后被他的侄子从火中救出,但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随着时代变迁,两幅画身首异处,“无用师卷”被清廷收藏,而“剩山图”流落民间。
20世纪30年代,战争在即,故宫重要文物被迫南迁,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再运往台北,“无用师卷”最终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当时在浙江博物馆供职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得此消息,数次与吴湖帆商洽,吴湖帆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而今年正好是《富春山居图》问世6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