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一号明代古沉船于月底开始打捞 央视将直播

来源: 广州日报

昨日,记者自汕头市文广新局了解到,在汕头南澳海域的“南澳I号”明代古沉船将于月底开始打捞,打捞期间逢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届时央视将直播这艘沉船的打捞情况。

    “南澳I号”被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入今年“一号工程”,沉船所有船载文物的发掘工作力争在今年上半年完成。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按照计划这也是“南澳I号”船载文物的打捞关键时期,央视《中国记忆》栏目将通过3个小时的直播,从打捞现场、专家访谈等多角度介绍这艘沉船和文物揭示的历史。

    而位于阳江的“南海I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也将成为这次直播的另外一个直播点。

    中国新闻网:“南海1号”引学界热议 官方称将寻求永久保护办法

    安置着南宋商船“南海1号”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于去年底正式对外开放后,有关“南海1号”的考古发掘,以及对古船自身文化品牌价值的研究和推广等,受到了学术界的热切关注。

    最近,一个围绕“海上敦煌在阳江”主题的研讨会在此间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就“南海1号”的保护和发掘、文化品牌价值的推广,以及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提升等话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广东省政府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认为,阳江应以“南海1号”为“领头羊”,打造富有特色的阳江海岛文化。目前,广东正全力建设文化强省,其重要标志是强强合作,打造出色的文化板块。黄伟宗建议阳江给海陵岛(海上丝路博物馆所在地)一个世界级的定位,充分发挥“南海1号”的带头作用,把高凉文化、风筝文化、刀剪文化等捆绑一起,形成强势的海岛文化板块。

    黄伟宗建议,可围绕“南海1号”将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素材进行归纳、总结、陈列,使得国内外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必到阳江,让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博览园。

    中山大学博导司徒尚纪教授认为,阳江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而“南海1号”对于弘扬当地的海洋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和契机。

    有出席研讨会的媒体人士认为,阳江人要有气魄经营好海陵岛,做大文化产业。不要把“南海1号”仅仅看成是一条船,而要借助“南海1号”这张世界级名片把它经营好,让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及相关的文化产业群落在海陵岛,让游客感受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魅力,并向全世界传播。

    就“南海1号”的保护和发掘,阳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马洪藻表示,由于水晶宫目前的循环系统并不完善,浸泡着‘南海1号’的海水不到3天就会变得浑浊。而考古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严肃课题,如果没有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常态性地演示水下考古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些难题目前都困扰着博物馆的发展。

    阳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桂雄表示:在目前的状态下,水晶宫内的海水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南海I号”在海底时,水温几乎是恒温的20摄氏度,而目前水晶宫内的海水温度则为24摄氏度。而且,由于水晶宫的拱顶是透明玻璃,在太阳光的直射下,海水出现藻类大量繁殖,使水质变得浑浊不清。目前,有关方面已经委托科研部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争取寻找到一种永久性保护的科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