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儿歌并不单纯:“灰色儿歌”不该大行其道

来源: 人民日报

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可许多新儿歌并不单纯

    “灰色儿歌”不该大行其道

    “保证书、保证书,保证以后不读书”、“手心手背,狼心狗肺”……

    3月21日,世界儿歌日。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孩子们的口中,少了阳光、单纯的美丽童谣,却不时蹦出这样一些带有恶搞、暴力色彩的“灰色儿歌”,令不少家长十分担忧。 

    “灰色儿歌”恶搞成风

    日前记者在山东济南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发现他们对各种各样的“灰色儿歌”并不陌生,许多孩子都能随口哼几段。

    记者发现,“灰色儿歌”大都改编自经典儿歌、古诗词或流行歌曲,充满恶搞成分。比如励志歌曲《真心英雄》被恶搞成:“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补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流行歌曲《牵挂你的人是我》被改编成:“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

    “灰色儿歌”有的轻松诙谐,比如“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但也有一些充满了厌世、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比如“祝你一路顺风,半路掉坑,两腿一蹬,壮烈牺牲。”

    “灰色儿歌”泛滥折射教育困境

    “灰色儿歌”流行让不少家长感到担忧。山东菏泽的学生家长朱长文说:“小孩子唱儿歌的越来越少,唱流行歌曲和改编后的‘灰色儿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歌曲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灰色儿歌’流行,反映出‘绿色儿歌’缺乏。”长期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利芳说:“我的孩子快3岁了,我也感觉现在选到满意的儿歌很难。一些新儿歌总觉得口感不是很好,说教味、知识性太强,缺少天真烂漫的感觉。”

    山东省某民办幼儿园负责人马凤兰告诉记者,现在新创作的儿歌孩子不喜欢,学校只能自己创作一些幼儿歌曲,但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创作数量、质量都不行。

    对于“灰色儿歌”的大量出现,李利芳认为,不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灰色儿歌”是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孩子身上的投射,值得成人反思。孩子用“灰色儿歌”的形式发泄一种不满情绪,这不完全是坏事。“不过,对于那些确实不健康的‘灰色儿歌’,要加以正确引导。”李利芳说。

    呼唤童真味足的“绿色儿歌”

    “净化社会风气、改善教育环境是抵御‘灰色儿歌’的根本之策。”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权朝鲁曾对“灰色儿歌”现象进行过专门调查。他认为,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音乐人、新闻媒体,都应该有意识地行动起来,创造、传播更多健康的“绿色儿歌”。

    山东省曹县磐石办事处沙果园小学幼儿园园长王曼建议,应该加大对儿歌创作和儿歌教育的支持与投入,多创作一些高质量的新儿歌。

    李利芳认为,创作“绿色儿歌”,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从他们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去创作儿歌,这样才能让他们逐渐远离不健康的“灰色儿歌”。 

    京华时报:灰色儿歌映照尴尬现实:“三年级的小妞没人陪”

    曾经,朗朗上口的儿歌,不仅给儿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和笑语,而且还给他们以真善美的启迪和向上的力量。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但在许多孩子们的口中,却不时蹦出一些带有恶搞、暴力色彩的“灰色儿歌”,令人担忧。 

    这些改写流行歌曲、古诗词、老童谣的儿歌,被儿童用来表达压抑的情绪、对学习的不满,如“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更有甚者如“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等。不少“灰色儿歌”被孩子奉为“经典”。 

    这些“儿歌桥段”的出现并非偶然,不管愿不愿承认,它已成为当下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现实世界的投影。“灰色儿歌”为何能大行其道? 

    叛逆性、流行性、娱乐性和庸俗性等特征,让“灰色儿歌”刻有大众文化的深深烙印,它的出现有社会发展、教育滞后、儿童社会化步伐加快等诸多因素,但大众文化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大众文化被人形容为“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孩子们正处于求学阶段,一不小心,大众文化成为他们文化精神的销蚀剂,无聊与庸俗,替代了文化品位,自然易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一年级的强盗;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小妞没人陪;四年级的帅哥一群群;五年级的情书漫天飞;六年级的鸳鸯成双对。”如此庸俗的儿歌从儿童口中吐出实在让人尴尬,不过谁能否认成人文化和低俗文化对孩子的冲击? 

    灰色儿歌同时折射出教育力量的式微。灰色儿歌之所以能够迅速流传,一方面迎合了小学生好奇、爱模仿、喜欢从众的心理;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家庭、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反映了一些学校缺乏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缺乏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无可否认,当下的基础教育陷入到了功利主义的泥淖中,学生为应试教育所苦,良善品德、高尚情操、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则成了可以放弃的内容。从学校到家庭,都围绕成绩给学生施压,造成一些孩子自暴自弃,产生逆反心理,更容易通过编写一些灰色儿歌来表达不满。 

    儿歌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应该能丰盈心灵,让儿童“解渴”、家长放心,而不是让整个社会都为之忧心忡忡的“灰色儿歌”。如何给学生减负,给他们创造一个文明、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并为儿童所喜爱传唱的儿歌,已经成为一道现实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