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有奖猜谜:叫停就够了吗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近日,在多家电视台播出的有奖猜谜节目被紧急叫停,人们发现,以假乱真的“直播”不过是忽悠人的“录播”,所谓的“有奖猜谜”其实是“无奖骗钱”。在拍手称快之余,值得深层追问的是,叫停一个欺骗性节目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叫停是最好的结局吗?此类节目会否换个“马甲”死灰复燃?

    有奖猜谜: 欺诈背后的利益链条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类似这样简单的谜语在电视有奖猜谜节目中一出现,聪明的观众马上就能猜出谜底。然而,不时打进“直播间”的热线电话却无一能说出正确答案,奖金随着答错次数的增多而不断累加。正当观众拿起电话打算将答案一吐为快抱得大奖归时,却发现不是占线就是被预先设置好的接待录音绕来绕去“玩太极”。

    据工商部门调查,这种节目并非现场直播,而是提前录制好后再播放。为了不让观众看出破绽,这类节目通常频繁更换内容和竞猜方式,其最终目的无非是想方设法套取观众话费。

    济南市长清区工商局公平交易局副局长邹鹏说,电视有奖猜谜电话只要一拨通就开始计费。观众支付的基本通讯费和信息费最终由节目制作公司、SP企业(增值电信运营商)、基础电信运营商和电视台根据协议分成。此类节目的播出时间大多在深夜、凌晨等节目收视率不高、广告收益不佳的时段。

    记者调查获悉,电视有奖猜谜节目操作流程一般分四步:首先,节目制作公司录制电视猜谜节目并向SP企业推销,双方商议后签订合作协议;然后,SP企业通过与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关系建立起收费平台,由基础电信运营商将节目热线电话信息费支付给SP企业;同时,节目制作公司积极联系电视台播出电视猜谜节目;最后,这类节目在电视台堂而皇之地播出。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邱宝昌告诉记者,电视台打着直播旗号播放录播或重播节目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整个利益链条以欺骗方式骗取钱财是对消费者财产权的侵害。情节轻微的属于民事欺诈,严重的可能构成诈骗。

    5年禁而未止, 为何屡禁不绝

    据了解,对于虚假电视有奖猜谜节目,国家广电总局早在2005年就曾下发通知明令禁止。通知指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设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节目,不得以高额奖品和奖金迎合或诱发听众、观众的投机、博彩心理。近年来,各地消费者协会也一再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谨慎对待这类节目,切莫轻易上当受骗。

    然而,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始终不在少数。这种明目张胆的骗人节目不断引发网民热议。广州市网友“老萝卜头”说,这种节目太坑人,跟抢钱差不多,早就该取消了。腾讯网友“冰山雪”说:“我就曾因此上过当,本以为打个电话花不了多少钱,但一查话费却发现电话虽然没有接进去,话费已被扣了100多元,很窝火。”

    多年来此类案件屡禁不绝,邱宝昌认为主要原因是行政执行力不强,法律制度不完善。邱宝昌说:“政府多个监测机构都可查到相关录像和播出时间,进行调查取证是比较容易的,却一再‘手软’。同时,从法律层面看,之所以5年来禁而未止,是因为发布的通知只具有号召性,缺乏硬性的惩罚规定。”

    据工商部门解释,此类案件查处率不高,与SP企业通常采取快速赔付方式息事宁人有关。邹鹏介绍说,查处电视有奖猜谜案件,工商部门需要消费者密切配合。而现实中,一旦遇有投诉,SP企业往往以几倍话费的标准快速赔付消费者。相比之下,消费者如果通过工商部门维权,则必须经过调查、取证、公证等一系列严谨的程序,最终得到的赔偿金可能还不及“私了”多。

    此外,根据工商部门掌握的情况,电视有奖猜谜节目很可能出现新“变种”迷惑消费者。比如改“电话答题”为“短信答题”,或声称在答对题目的观众中抽取“幸运观众”进行奖励。记者还发现,不少打着直播旗号的电视购物节目仍不少见。据邹鹏介绍,这类节目大多也是录播,其欺骗方式和电视有奖猜谜节目基本类似。

    叫停就够了吗

    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在发布“电视有奖猜谜藏玄机”消费警示时指出,此类节目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协组织曾多次呼吁执法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依法查处骗取消费者话费的违法行为;呼吁广电媒体严审节目内容,不为违法者提供便利;呼吁电信运营商加强自律、诚信经营。

    可喜的是,自今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以来,不少广电媒体已纷纷将这类节目撤下。然而,多年“顽疾”是否可能反复“发作”?如何增大这类节目的违法成本,斩断违法收益?消费者和专家提出,仅靠政府叫停和消协呼吁远远不够,要根治电视有奖猜谜及其新“变种”,亟须多方协作追究相关各方责任。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忠武认为,广电媒体对节目真伪心中最有数,应当承担直接责任。如果此类节目不在电视台、电台播出,消费者怎会上当受骗?媒体应珍惜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职权,对于令观众不满、投诉较高的节目应坚决叫停,任何时候都不能和骗子联手坑害观众。

    打击电视有奖猜谜,消费者的力量必不可少。济南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冯京凯说,这类骗局其实并不高明,消费者不难识破。很多谜语在网上一搜就能找到答案,怎会有那么多热线电话答不对?冯京凯提醒,一旦遭遇这种骗局,消费者应及时向工商部门和消协组织举报投诉,使违法者承担相应的违法成本。

    根本而言,要将这类节目彻底清除,执法部门应在利益集团面前及时“亮剑”。邱宝昌说,必须对相关责任方严肃查处,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责令其向受侵害的观众退还话费,并进行双倍赔偿。由于此类案件涉及范围广,单个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邱宝昌还建议消费者保护组织站出来代表消费者集体维权,不让违法经营者再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