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敦煌》热播 学者称关注人群大众化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敦煌学研究学者刘再聪说,近10年来,随着敦煌文化的普及,“敦煌”的关注阶层已由知识分子、学者开始向普通人群发展,纪录片《敦煌》的播放再次掀起了“敦煌热”。

    《敦煌》经过6年制作,于虎年春节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播,创下收视高峰。据了解,该片将于今年4月登陆台湾地区,日本、泰国的电视台也购买了此片。

    连日来,这部广受好评的力作以每晚两集的播放速度再次与观众见面。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副教授刘再聪表示,以纪录片这种通俗的影像方式普及敦煌的历史文化,让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敦煌文明,意义非凡。

    10集450分钟,镜头除对准莫高窟内精致的塑像与壁画外,敦煌的千年营造、藏经洞之谜、绘制千手观音的无名大师等敦煌文明重现在了观众视野中。 

    以往从未对外开放过的24座珍贵洞窟也首次出现在影像里,镜头还摇向了与敦煌有关的人居生活,“家住敦煌”一集再现了一千多年前敦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因战争而妻离子散的感人故事。

    刘再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敦煌》与以往的“敦煌影视”不同,它更多地关注到了曾经的“人”,从再现“人”的角度反映敦煌的文化价值。

    刘再聪表示,敦煌的历史是一层层累积而成的,多少的商贾、使者、百姓、宗教人士、中外民族曾在这里汇聚,它是丝绸之路、石窟雕塑、宗教文化、波斯文化、中国历史、东方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敦煌,最让人敬仰的无疑是有着“沙漠美术馆”之称的莫高窟,绵延近两公里的砾岩峭壁上,有着持续开凿一千多年的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415尊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国世界。

    “100年后,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而100年前,这是一个被世界忘却的地方。”纪录片说,对于一般人畏惧的沙漠,曾带走大量敦煌文物的英国人斯坦因却说,“我时常希望再次回到自由、宁静、神秘的沙漠中去”,也许这就是敦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