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清明,细雨沾巾。踏青扫墓,凭吊故人。过去的一年中,又有不少“文化名人”离我们远去,留下一个个厚重的背影,不禁让全世界的华人为之嗟叹。
没有不灭的肉体,却有不朽的灵魂。文化前辈魂归道山,时光却沉淀了他们的思想,释放着他们的光芒。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在清明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特意选出8位有代表性的逝者,追思、纪念。
季羡林
【定格】2009年7月11日北京98岁
【追忆】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纪念】
这里,我不想谈论别人给季先生戴那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国宝”、“学界泰斗”)是否合适,那里有学术的评价原则在。我只想说他拒绝世俗、排斥名利的高尚境界,扎实做事、不求虚名的谦逊之风。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倡导的风尚,也是季先生坚守的人生信条。先生虚怀若谷,他自辞桂冠的真诚表示,表明了他为人的谦和与清醒,与世俗划清了界限。
——摘自郑荣来《季羡林先生留给我们的》
季先生的散文,一如他的为人他的讲课,朴实无华,隽永平易。如略加分别,早期的风格显得低郁惆怅,更接近于诗,50年代之后,调子渐趋明朗。总的看,他写的是复调的散文,有时甚至有繁丽的特点,只有诗情浓郁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作品。尤令我诧异的是,他的体物之细和对生活的特殊敏感。往昔的回忆、异域的风景、人情的翻覆、节候的变换,都可以漫不经意地在笔下化做优美的文学意象。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因梦集》,写在印度见闻的《天竺心影》,作者的角色不期而然地发生了转换,已由超离的学者一变而成为极富人生关切的抒情诗人。
——摘自刘梦溪《季羡林先生教我感受学问》
任继愈
【定格】2009年7月11日北京93岁
【追忆】任继愈,1916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至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学术成就卓越,影响深远。
【纪念】
我想,特立独行才是任继愈先生追求的学术精神。我们常以为“特立独行”的观念来自西方,其实源于唐代大儒韩愈。从这点上,任先生是真正做到了他名字中“继承韩愈”的这层意思。韩愈认为,一般学者有一家反对,能力行不惑的人已很少了;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都反对他,能力行不惑的,天下恐怕已没有这种人了,所以韩愈期望学者能拥有这种品格:“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任先生无论是早年提出用唯物史观研究佛教,还是后来的“儒家宗教说”,都显露出了一些“亘万世,而不顾”的意味。既然特立独行,就必然会冒一定的学术风险,想来任继愈先生也是有心理准备的。
——摘自叶匡政《哀悼任继愈先生》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是德高望重的大师、著作等身的学者;他在耄耋之年出山担任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公益广告代言人,为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奔走呼告;他在右眼完全失明,左眼视力仅为0.1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主持编写工程浩大的典籍《中华大典》与《中华大藏经》。他常说,学者要做一流的学者;无论是作为一名学者,还是普通公民,第一位的是要爱国。如同一部厚重的书,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他就是任继愈先生。
——摘自余玮《任继愈:一部大书与一座图书馆》
唐德刚
【定格】2009年10月26日旧金山89岁
【追忆】唐德刚,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1948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他是华人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著有《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等。
【纪念】
在一些历史学家看来,唐德刚也许是位“入世”太深的人物,在每一篇作品里都掺杂了他浓重的主观色彩,对现实层面又介入过多,不过也因为如此,才成就历史作品鲜明的“唐氏”风格,他活在别人历史里,而他自己,又渐渐成为一个传说。
——摘自李菁《为了告别的聚会》
司马迁解决不了历史情境的还原再现,不得已搞得文史不分,中国传统史学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主要是故事型研究,而缺乏对历史对象的科学确定以及对历史发展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关注。
而“口述史”历史则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就是唐德刚先生对历史学研究的独特的贡献……唐德刚先生的口述史,开一代史学之风,关注个人的历史经历,探究历史人物的善恶,通常选择历史上的“关键角色”,如外交之顾维钧,政界之李宗仁,军界之张学良,学界之胡适,选择这些关键人物进行历史分析。我们看到了李宗仁、顾维钧、张学良这些历史人物用非常个性化的语言,充满魅力的个人思想,来揭开历史真相,破解历史谜团。尽管很多情节富含戏剧性,但是,唐德刚的口述史则确保了这些精彩情节的科学性和实在性。
——摘自裴钰《唐德刚医好了司马迁的“心病”》
李琦
【定格】2009年8月26日北京81岁
【追忆】李琦,原籍山西平遥,1928年出生于北京。创作以国画、年画、连环画为主,尤擅肖像画。李琦对革命领袖充满崇敬和感情,先后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创作肖像画,被誉为“革命领袖画像第一人”。
【纪念】
他甘愿清贫。他作画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艺术、为了描绘时代,为了中华崛起扬正气,甘愿清贫。他并不清贫。因为他用笔墨描绘了新中国60年的风云往事,他用艺术再现了新中国60年民族的精神和坚强的脊梁。从此意义上讲,他是新中国的富有的画家。他的精神富有,他的艺术富有,他的观念富有,他的人格和生命富有。他的艺术已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新中国,属于一个崛起的民族……
——摘自艾君《他是新中国最清贫又最富有的名画家》
李琦在探索革命领袖和先进人物画像上用功最大,用力最多,周总理、朱德、彭德怀、李大钊、白求恩、鲁迅、时传祥……他塑造了数百位时代英雄。他曾说:“我要用画笔为人民功臣树碑立传。”在中国人物画中,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笔法,即在素描的基础上勾线,然后用少量的颜色点染,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大篇幅留白,把人物立体凸显出来,使之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神采奕奕,栩栩如生。
——摘自张寄寒《怀念画家李琦》
李琦先生走了!他的作品《主席走遍全国》、《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周恩来》、《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与他那心系家国、艺术的灵魂已恒存。、
——摘自刘晓林《追忆李琦先生》
丁聪
【定格】2009年5月26日北京93岁
【追忆】丁聪,1916年出生于上海市。著名漫画家,曾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全国青联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美协第一、三届理事和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是第二、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在《读书》上的漫画专栏,自创刊起一直是杂志的王牌栏目。生平代表作有《鲁迅小说插图》、老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众多作品的插图。
【纪念】
丁聪的性情决定他不会去走靠幽默取胜的路子。我的印象中,在与朋友的聚会中,老年丁聪并不擅长讲笑话,也很少看到他开怀大笑过。一般他总是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别人海阔天空神采飞扬地说古论今。偶尔他也开讲,大多是让人心酸的、苦涩的个人经历。讲这些事情时,他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但正是他这样的人,对社会现实观察细致入微,对身边每日发生的种种现象极为敏感。他保持着一个艺术家的灵敏的嗅觉,他愿意自己讽刺和批判的目光,不会因种种原因而变得模糊和呆滞……身处光怪陆离的上海滩,丁聪与他的前辈和同辈漫画家一样,专注于描绘贫富之间的强烈对比,勾画那些社会暗角的丑陋。
——摘自李辉《丁聪远行》
望着丁老,我觉得,如今那些自称“大师”、“大家”和什么“王”的人,根本无法与丁老相比。丁老15岁就有漫画发表在《新闻报》上,一生屡历坎坷,对艺术却始终真诚。他大智若愚,作品充满童真、童趣和活力。正如郁风先生曾这般评述:他总是“画他喜欢的画,吃他喜欢的肉,有他喜欢的朋友,津津乐道地受他喜欢的妻子管制”。
——摘自李延声《怀念丁聪老》
欧阳山尊
【定格】2009年7月2日北京95岁
【追忆】欧阳山尊,1914年出生于湖南浏阳。著名导演艺术家、中国话剧界辈分最高资历最老的话剧艺术家、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49年之前开始从事演艺事业,1949年之后参加组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并担任副院长、副总导演。代表作有《白毛女》、《春华秋实》、《日出》、《带枪的人》等,被称为中国话剧界的“活化石”。
【纪念】
这天,一推开人艺排演厅那厚重的木门,便望见欧阳山尊合抱双臂,开怀畅笑的巨照。就在这座大厅里,欧阳山尊导演了《春华秋实》、《日出》、《带枪的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关汉卿》、《李国瑞》等十余部戏。离休后,又担任了《巴黎人》和《末班车上的黄昏恋》的总导演。在这里,欧阳山尊为大到中国话剧小到北京人艺的兴衰发展忧虑过、欢喜过。此刻,人艺人看到山尊同志这幅巨照,或许会多少感到心清气定,会觉得他们的老院长、老同事依然在和他们一起为话剧、为人艺一同悲喜。
在追思会上,朱琳拉着长长的北京音儿告诉人们,她已经八十有七,但她说她很幸福,她拍的第一个电影就是山尊父亲(欧阳予倩)写的剧本;后来演的《三姐妹》又是山尊同志导(演)的。3年前,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她和山尊同志同台演出。“那天,山尊同志是坐了轮椅上台的,在朗诵鲁迅的《过客》时,他一激动,腾地一下子就站了起来,吓了我一大跳。他就是这样一个一生坦荡,为艺术而献身的人!”
——摘自罗雪村《欧阳山尊同志追思会》
杨宪益
【定格】2009年11月23日北京95岁
【追忆】杨宪益,1915年出生于天津市。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红楼梦》英译本作者。杨宪益与英国夫人戴乃迭一起致力于中国翻译事业,翻译作品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各个门类,共计近千万字,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纪念】
今天,杨宪益先生病逝,三位红楼梦英文翻译家俱驾鹤西行,在今年7月,获悉霍克斯先生病逝之后,我撰文纪念他,如今,杨先生也走了,今年真是红楼梦英文翻译的大悲之年。《红楼梦》家喻户晓,而《红楼梦》的海外传播则是鲜为人知,我们过多地关注关起门来的“大观园”,而很少顾及全球化视野中的“宝黛爱情”,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全球化时代,需要对《红楼梦》进行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所以,霍克斯、杨宪益、戴乃迭这样的翻译大家则是人类的瑰宝,他们的卓越奉献,让我们能够对东西方文明的传播做一个学术比较,这就是他们最卓越的贡献,他们对《红楼梦》英文翻译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
——摘自裴钰《纪念杨宪益——娶了林黛玉为妻的翻译家》
虽不认识杨先生,但是在上中学时就读过他的作品,可以说是“神交已久”。今已作古,驾鹤西去,歌以念之。漂洋学得真功归,结发伉俪始相随。漏船载酒泛中流,红袖添香比翼飞。百年烟云终飘散,一部红楼青史垂。译海遨游多硕果,文化使者一丰碑。
——摘自光潜《悼翻译大师杨宪益先生》
李文华
【定格】2009年5月9日北京82岁
【追忆】李文华,1927年出生于北京,相声名家。在和侯宝林、马季、郝爱民等合作演出的实践中,形成了以蔫哏冷面见长的艺术风格。从1978年开始,李文华与姜昆搭档,更进一步推出了把个性与人物融为一体的特长,使捧逗珠联璧合,自然默契,相继推出了《如此照相》、《打针》、《看球赛》、《想入非非》、《男女有别》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名段。
【纪念】
离开心爱的相声24年,这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却依然让无数人惦念着,对于喧闹不休、争论不断的相声圈可以说是个奇迹,也带给人们很多启示。首先,把相声当艺术,也就是爱相声。去年81岁高龄的李文华坐着轮椅带着氧气瓶还要拜马三立为师,以了夙愿,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这是对相声何等的热爱。如今相声不景气很大程度上是缺少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说得好的都不务正业,更别提那些说得不好的了。
其次,有特点。李文华老先生在从艺过程中形成了以蔫哏冷面见长的艺术风格,从1978年开始,李文华与姜昆搭档,更进一步推出了把个性与人物融为一体的特长,使捧逗珠联璧合,自然默契。而反观我们现在很多说相声的,热闹是挺热闹但千人一面毫无特点。
最后,高产低调。李文华一辈子说了很多段子,仅与姜昆配合就不下三四十个,其中不乏《如此照相》、《祖爷爷的烦恼》、《诗歌与爱情》等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名段,若不是当年患病,不知李老能带给我们多少经典快乐,而李文华老人又是非常谦和低调,平易近人,人缘非常好。
——摘自白波《李文华留给相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