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回归”会议首日:中方代表强调文物主权意识

来源: 青年时报

7日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回归国际会议”的首日,埃及方面将会场安排在一处政府机构内。会场面积并不大,可能连300平方米都不到。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指定席位,席位前,都有国家名称的标牌。

    由于埃及方面安排的是闭门会议,所有记者在大会开始之后,均不能入场,因此,来自各个国家的数十名记者,早早就在场内“蹲点”守候各国与会代表。据埃及官方提供的数据,此次会议,共有22个国家、55名成员参加。外加现场的工作人员,这个原本就不大的会场,一下子被上百人挤得满满当当,现场更是一片嘈杂。

    记者们的关注点还是比较集中的。作为唯一于会的文物掠夺国——美国,他们的代表刚走进会场,就被记者们堵在了过道中。诸如我这样的小个子,根本挤不到他们面前。

    期间,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虽然记者们和受访者打得火热,双方问答不停,可是几乎每个人都有些心不在焉,眼睛的余光,总会时不时地瞟向会场入口。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因为我也一样……

    离大会开幕式还有不到5分钟了,一个身高175左右、满头银发、面显沧桑的白人男子,走进了会场。不知是谁喊了起来,“哈瓦斯博士!是哈瓦斯博士!”紧接着,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事,全场的人都将目光的焦点投向了他。

    与平时工作时的装扮——户外衬衫、牛仔裤、登山鞋——不同,今天,这个埃及文物学的标志性人物,身着一套深色西装,尽显学者风范。几乎同一时间,现场亮起了一片闪光灯,煞是刺眼。很快,哈瓦斯就被递上前的录音笔、对准他的镜头给围了起来。作为一个众文物流失国等待了30多年会议的发起者,他理应受到这样的待遇。

    由于之前与哈瓦斯有专访的约定,因此哈瓦斯的助手阿嫚达趁着这个机会,帮助我介绍认识了美国代表团的托妮娅。福克斯女士。她是美国海关的工作人员,托妮娅说:“因为许多文物的运输,都需要经过海关检查,所以海关作为美国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由于会议时间安排的关系,我们的交谈时间很短。但我从托妮娅的口中得到了一个听起来不错的消息:“我们很赞成将这些(被掠夺的)文物归还给他们(文物流失国)。”

    上午9点,大会正式开始。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扎希·哈瓦斯博士首先致开幕词,他表示,很多国家都面临同样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很多文物流失在海外,还有猖獗的文物走私。之所以召开这次会议,是希望各国将提出一份流失文物名单,并针对如何追索这些文物形成具体建议,与会代表将共同讨论追索流失文物的集体行动方案,以争取国际支持。

    在之后的发言中,几乎每个国家都超过了原定的10分钟时间。作为“共铸国宝回归路”活动的志愿者、中国受邀代表,牛宪锋表示,这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回归国际合作会议将是文物流失国联合起来实现文物回归的第一步,共同谋求和谐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对现有国际公约提出建议使之更进一步,成为实现流失文物回归的有约束力的、执行力的法律工具和政治途径。

    牛宪锋也对文物流失国提出一些的建议:

    开展流失文物的调查,掌握流失文物的数量、类别、流失途径、现在的收藏者等信息;

    根据国际公约的原则和精神来认识流失文物的性质,提出合情、合理、合法的要求,即强调对流失文物的主权意识;

    文物流失国应该联合起来,形成国际影响力,并付诸行动。必须强调流失文物是文化主权的、即所有权的问题。流失文物的所有权永远是原属国的。还要讲文化遗产保护权,流失文物有世界遗产的价值,但保护应该在原址原地。

    张居中的诗

    游览完亚历山大城之后,我们此行的志愿者之一,张居中博导感慨万千。回到开罗后,他写下了两首诗句。算是作为此次埃及之行的最后热身吧!

    开罗纪行 之一

    丛林法则越千年,兴衰轮回又一番。巧取豪夺今应休,劝君仗义更直言。

    开罗纪行 之二

    国宝惨遭霸王劫,至今先祖仍泣血。与会诸君齐协力,祈盼国耻同昭雪。

    煮酒论英雄

    时报特派记者 陈颉 

    4月7日下午 开罗 晴 

    青梅煮酒,天外龙挂。曹操与刘备凭栏论尽天下英雄。

    如果将天幕换成漫眼黄沙,将青梅醇酒换作浓郁咖啡,那么首届世界流失文物追讨大会也正上演着一出煮酒论英雄的剧目。

    来埃及之前,对哈瓦斯博士的大名并不陌生。几十年来,但凡埃及有重大的考古发现或探谜行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见其本人,虽满脸写满沧桑,却仍觉得他汹涌的气场溢满了整个会议中心。他声音醇厚,却极具威严。或许正是这样的气场才最终令英国归还了2.5万件古埃及文物。

    近3个小时的会议让我愈发觉得追讨海外流失文物的艰难。然而,若把所有希望寄于一次国际会议,这显然太过单纯。此次会议更多的是一个契机。它提供所有与会文物流失国一个反思、反省的平台。面对究竟该如何追索流失文物,我依然感到困惑。但不论是通过官方,抑或是民间力量挑起这一重任,在追讨流失文物的漫漫荆棘路上,真正需要的是像哈瓦斯博士那样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执着,一路在前方披荆斩棘。

    走出会议中心,登上穿梭于酒店与会场的巴士,沿途的沙漠充斥着单调的沙砾黄色。在埃及,沙漠是富人的天下,一路而来,总能看见沙漠中正在兴建的宫殿别墅。沙漠里建别墅,也带动了附近地价的上涨。15年前,尼罗河东部流域每平米仅售0.5埃镑,而现在却需要4500埃镑,涨了9000倍。这样的涨幅不禁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