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是世博园区运行的第三天,整个园区依然保持了平稳有序。到下午4时左右,实际进园人数在13万左右,在园人数最高峰的时候达到11.3万。可能由于气温较高的原因,客流比2日有比较明显的下降,热门场馆的排队情况有所缓解,参观者等候时间也相应缩短。
据悉,3日的入园高峰依然在上午9时到10时,10时以前入园人数达到8.29万人,占当日入园总人数的95.6%。从各出入口来说,浦东园区5个出入口承担了大的客流,占到总入园人数的73.5%。当日园区内交通组织有序,到下午4时总共运客11.8万人次。
3日园区共有168个场馆开馆。A、B片区的沙特、日本等馆平均排队人数超过2000人,韩国馆排队人数已降到1000人以下,而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美国馆等排队人数都在千人左右,企业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则不需要排队。与此同时,中国馆接待了4.5万人次,成为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3日虽然是指定日,但中国馆的VIP游客较少,普通参观者相当多。截至3日下午5时,园区内一共举行了各类文化活动45场,有6.2万人参加了各种文艺活动。
3日园区最高气温接近30摄氏度。为了给参观者创造舒适的参观环境,园区采取了各种防暑降温措施,打开遮阳伞、开启喷雾设施以及场馆空调,各个参观点设了防暑点,在一些咨询点配备了防暑药品,同时通过广播提醒游客注意防暑降温。3日,主办方还在德国馆前加装了遮阳凉棚,今后,他们将根据情况,逐步在园内加装更多的遮阳凉棚。
为了加强世博园区的卫生保障工作,3日园区内又增加了两辆救护车,使救护车数量达到了12辆,确保了高温天气下的病人转送工作。
4日将是第一个非指定日,世博局表示将严密关注客流变化,及时应对。
人民日报海外版:展示城市发展的“中国式”智慧——直击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大红外表,斗拱巍峨的“东方之冠”——中国国家馆究竟蕴藏着什么?是价值连城的古代瑰宝?还是面向未来的前沿科技?
上海世博会开园3天,每天大约能接待5万人参观的中国国家馆,不仅是中国各地游客的心之所向,也是吸引外国媒体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城市足印浓缩成唯美画卷
上千个“古人”在一幅巨型《清明上河图》中悠闲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凡到过中国馆的观众,大多会被这幅放大了数百倍、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激活”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深深震撼。
排队进入“斗拱”造型的中国馆,在9米平台搭乘指定的电梯抵达标高49米的第一展区“东方足迹”。乘电梯如同乘“动车组”列车,“车门”打开,一场中国特色的“城市之旅”就此展开。步出电梯,走过由全国各地城市名称组成的“斑马线”,进入一个可以容纳700人的多银幕影院,中国馆主题电影短片《和谐中国》和《历程》在此交替播放。
离开影院,观众脚下踩着中国“最早的城市”——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复原场景,两侧是代表两个中国古代城市繁荣景象的未央宫和大明宫浮雕。展现在前方的便是长128米、高6.5米的多媒体《清明上河图》。细数《清明上河图》中活动的人物,日景中多达691人,夜景为337人,他们举止各异,栩栩如生。投影和三维动画技术让这幅描绘繁华市井生活的传世名作中的人物“活”了起来,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北宋汴京城。
与这座“复活”的北宋城市遥遥相对的是一块装饰有同样反映北宋汴京生活的《东京梦华录》文字影壁。目前,在这块影壁背后展示的,就是中国馆镇馆之宝——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真迹。
在真迹两侧区域,中国夏代以降的城市生活演进史,留下了一串清晰的足印:最古老的青铜礼器、酒器、书画、丝织品、彩陶俑以及中医学传承中的针灸铜人和《本草纲目》等,共30余件国家级文物与《清明上河图》相映衬,让人一览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生活的品质。
上海世博局中国馆部副部长毛竹晨说,之所以选用《清明上河图》表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核心智慧,原因在于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时已经有了发达的城市经济、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中国早在12世纪就凭借自己的智慧营造了一座繁荣和谐的城市,现在正依靠自身力量迎来另一个高峰。可以预见的是,现代的中国人一定能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造就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城市秉持和谐价值观
告别《清明上河图》,观众将来到名为《同一屋檐下》的多媒体表演区域。这里上演的是一场长约两分钟、充满奇幻色彩的综合展演,通过一座公寓楼里的9个家庭和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表现未来城市中充满温馨的邻里关系。
曾参与中国馆主题讨论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安忆撰文回忆:“有一个有趣而令人感动的事实,那就是各种方案和建议,无论出发和角度,形式和手段有怎样的不同,可是,就好像千条江河归大海,当描述城市理想的时候,不约而同,都刻画着民生安乐、民计兴隆的景象,一个小康社会的具体生动的景象。”
上海电影集团主创的中国馆主题短片《和谐中国》,以《论语》中的3句警句概括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述中国人用30年时间加速发展,迈进“城市化时代”;“君子和而不同”,展现一天之内的每时每刻,中国现代城市都是如此丰富与多元;“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揭示了中国社会在崇尚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尊崇社会伦理。
上海世博局中国馆部部长钱之广说,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人士所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中国式”智慧开启未来之路
“上善若水”,中国馆设计团队用水来比喻绵延不绝的中华智慧。从第一展区“东方足迹”中《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到第二展区“寻觅之旅”中的亭台水景,再到第三展区“低碳行动”中的“感悟之泉”,一路激荡人们的思绪,启迪人们探寻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低碳行动”展区共分5部分,其中蕴含哲理的古语“取之有道”、“用之有节”、“返璞归真”等与当代中国的“低碳”行动相结合,呈现一系列展品。中国馆导览员说,这将带领参观者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
在“自然警示”区域,参观者仰头可见众多的二氧化碳化学符号“CO2”的透明小球,簇拥着悬挂在半空,警示人们时刻注意“碳排放”不断增加的问题。
在“用之有节”区域,中国近年来正在采取的节能减排行动,如颁布“限塑令”、研发清洁能源汽车、推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等一一展示在观者面前。导览员说,这个区域寓意“勿以善小而不为”,启迪人们,个体的“低碳”善举乘以巨大的基数,将会产生更大的节能减排效应。
中国古语“取之有道”,也在低碳展区得到了特别演绎。毛竹晨说,“正确、高效、可持续”的获取能源,蕴含了中国古人的“道”。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可追踪光照射方向的向日葵形太阳能板,还有一套颇具规模的“微藻制油”设备。只见浅绿色液体在透明管道中经过层层处理,最终转化为一种清洁能源——生物柴油。据了解,微藻具有含油量高、生长繁殖速度快的优点,用其制油已进入规模化生产。
在中国馆“低碳”展区的结尾部分,荷花与水帘组成动人的“感悟之泉”景观,占地达250平方米。水帘上还能显示出“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成语。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莲叶何田田”的意境,也可在此进一步感悟中国城市和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