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娃相拥海宝北京祝福上海:魅力北京本周炫彩世博

来源: 人民日报

一幅画满水立方、大剧院、世博轴、中国冠的长卷,像一张展开的“飞毯”,载着2010名北京小朋友的祝福,从长城脚下飞至黄浦江边。当“福娃”与“海宝”热烈相拥,一个精彩的“北京活动周”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全国第一个举办活动周的城市,北京将集中展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丰富内涵。此后,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元素”随即启动。全国各地的传统技艺、民间绝活将在这里集中上演,让世界各国观众领略中国的风情……

    载歌载舞,表达北京的祝福

    “中国之冠”西侧广场上,一群斜披“北京活动周”绶带的少女,在欢快的乐曲中起舞;十几名活泼可爱的“福娃”,欢呼着、奔跑着,为“海宝”送上亲手制作的礼物。

    这是2010名北京小朋友用2个月时间精心准备的礼品:北海幼儿园580名小朋友绘制的6米长轴,人大附小860名小朋友绘制的8米长卷,表现了“福娃”、“海宝”牵手上海、走向未来的心愿;蓝天幼儿园小朋友巧妙地剪出的天坛、中国馆造型,芳草地幼儿园来自50多个国家的孩子写下的寄语,180名农民工子弟一针一线绣出的希望,共同表达孩子们对世博会最纯真的祝愿。

    扮演福娃“晶晶”的小朋友是北京人大附小的冯一驰。他说:“能代表北京的小学生参与上海世博,为世博祝福,非常幸福。”

    对世博的美好祝愿不仅来自孩子,也来自首都各界人士。上午11时30分,北京花车巡游正式开始。这支由207人组成、长达200米的队伍,立刻成为世博园流动的风景。造型巧妙的“鸟巢”、“水立方”灵动精致,红花织锦的“王府井”、“大剧院”一派现代气息——“新北京十六景”被做成富有新意的服装,由演员穿在身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以‘魅力首都、相约北京’为主题的花车巡游,突出表现北京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城市魅力,表达首都人民对上海世博会的祝福。”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顾晓园说。 

    亦古亦今,展现首都新形象

    沿世博轴向北至黄浦江边,一个大型室外舞台——庆典广场展现在眼前。5月4日至8日,这里每天都有两场节目上演……

    一位身穿蟒袍、手持马鞭的京剧花脸,悠扬地念过一段戏词;旁边,法国歌手姜汉歌唱起现代摇滚,同台竞技。地道的京剧唱腔,劲爆的现代舞蹈,一中一西、一古一今、一正一喜,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演出中,我们强调传统与现代结合,既大气又活泼,既熟悉又新鲜。”总导演张元春说,比如拉洋车的“铜塑”突然变活,回看车上拉小提琴的红衣少女;低沉的太平鼓声配上欢快的吉他乐曲,一同为弹跃龙和轮滑伴奏。“这种反差不仅通过节目内容表现,也表现在服装、音乐等方面。如凤冠与现代女士帽配合,白色、蓝色、红色等服装一起出现,描绘五彩斑斓的艺术场景。”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老师杨敏说。

    “庆典广场文艺演出由‘乐在北京’、‘缘在北京’、‘爱在北京’三个篇章构成,和宝钢大舞台的演出一起,表现人文、科技、绿色北京的理念。”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王文光说,在《绿色风情》、《京华春色》节目中,身着绿色服装的小伙子展现北国春天的风采,表达绿色北京的概念;《激情中国红》、《我和你》中,新鲜的灯笼服、可爱的福娃,则延续奥运的风采。

    86岁的瑞士籍观众瑞哈·派朗达坐着轮椅观看了整场演出。他说:“我的妻子是北京人,我们特意从瑞士赶来参加北京活动周。这些节目既体现了北京的传统风味,又有国际化、现代化的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才艺绝活,演示京味市井文化

    在宝钢小舞台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一位观众好奇地凑到“葡萄常”的展位前,弯腰欣赏一大串葡萄。这些葡萄水灵灵地挂在藤上,或紫或青,娇艳欲滴,最绝的是,一个个还挂着霜! 

    “‘葡萄’都是玻璃做的。”“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常弘说,她的先辈韩其哈日布发明用料器(即玻璃)做葡萄的独门绝技后,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奖,由此扬名世界。

    在老北京风情画展示现场,表演者杨信讲起老北京的掌故头头是道。杨信说:“我在北京的胡同长大,老北京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已深深印在脑子里。拿这些画来世博会,是想让更多的人感受北京的市井文化。”

    现场,14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还表演了泥塑、面塑、鬃人、裕氏草编、京派剪纸等。“面人廊”传人张宝琳特意为世博雕刻出“盛世中华世博龙”:蓝色祥龙飘在上方,三个孩子骑在白虎上,白虎身刻牡丹,嘴含铜钱,脚踏金色地球,寓意希望和吉祥。

    7名来自北京的残疾人也展示了布贴画、宫灯制作、蛋壳雕塑、非视觉摄影等才艺,表达乐观向上、生生不息的精神。

    在“生命阳光馆”内,盲人李宁展示的是非视觉摄影艺术。“这是我与大家分享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如果我想告诉你,我特别喜欢水浇树的感觉,特别清凉,可能要说很多话,但如果有一张照片,你很快就懂了。”李宁说,她希望大家去体验闭上眼睛拍照的感觉:通过耳朵、鼻子,发现另外一个世界。

    上海世博会北京活动周开幕:刘淇宣布开幕 俞正声出席

    上海世博会北京活动周开幕式4日在中国馆西北侧小广场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宣布北京活动周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主任俞正声出席开幕式。

    作为世博会东道国的首都和全国第一个举办活动周的城市,北京将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为中外参观者奉献精彩的文艺演出,集中展示首都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的精彩瞬间;集中展示近年来首都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展现“魅力首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新形象,为上海世博会增光添彩。  

    开幕式上的短片《来自北京的祝福》,送上了对上海世博会的美好祝福。5名身穿福娃装的北京小朋友,将精美的礼物赠送给上海小朋友,传达了“福娃海宝手拉手,北京上海心连心”的寓意,表达了北京市民对上海世博会的美好祝愿。

    设有80台LED大屏幕的北京馆,是上海世博会唯一具备“变形”功能的展馆。开幕式后,刘淇、俞正声等领导兴致勃勃地来到这里,体验了北京馆的神奇。随着LED大屏幕不断翻转变化,北京馆在机械手与光影变幻中“变形”成天坛、“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北京几大地标性建筑。

    上午11时30分许,刘淇宣布“魅力首都·相约北京”花车巡游表演开始。京韵浓厚的京剧表演、动感十足的街舞和花式篮球表演,在现场掀起一阵阵高潮。

    青年志愿者:践行“海宝一代”精神

    5月4日上午9时,象征着青春、友谊、奉献的“世博青年林”在世博园区落成,见证着这个属于广大青年的节日。服务上海世博会的“海宝一代”在参与世博、奉献世博、共享世博中感受激励、体验成长、收获着属于他们的快乐与感动。

    “五四”青年节,也是盲人志愿者任铮浩正式上岗第一天。他负责在生命阳光馆的“天视奇观”体验区担任义务引导与讲解工作。

    2002年,从盲校毕业的任铮浩考入了上海师范大学英语系,成为我国首批考入普通高校的盲人大学生。报名参加世博会志愿者,是因为在任铮浩的心中早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竭尽全力向海内外来宾介绍上海,展示上海残障人士的风采。“5月4日是世博园区首次向普通票观众开放日,而且还是青年的节日,我第一次上岗,很有纪念意义的。”任铮浩说,“前几天我已经去熟悉过场地了,这两天我还在准备着讲解词,并在心里反复记忆着参观线路。我在生命阳光馆当志愿者的最大优势就是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能把盲人与健全人的心拉得更近些。”

    在园区世博轴点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张冠从试运营期间就加入到为世博奉献、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中来。张冠告诉记者,试运营期间经世博轴进入园区的人流量占总数的23%,仅30万人场就有近7万人通过世博轴进入园区其他位置。对于在这片区域服务的所有志愿者来说,基本上每10秒就要回答一个询问,对参观者进行导览和疏导的压力很大。

    “我的许多同学嗓子发炎了还坚守岗位,只要回答对参观者有帮助,有时候听到一声谢谢或是辛苦了,我们的心里就特别满足和感动。”说到这里张冠的情绪略有些激动。

    还有一些优秀青年,工作在幕后,默默付出,努力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海宝一代”精神。

    4天前,曹培峰在电视机前观看了世博盛会的开幕式,看到屏幕上出现“斗冠”造型,那个对他来讲无比熟悉的红色建筑——中国馆,幸福感和自豪之情涌上心头。作为上海建工集团世博中国馆工程青年突击队队长,在中国馆结构施工的关键期,曹培峰带领着他的团队,全天24小时扑在工地上。孩子出生没几个小时,他就出现在钢结构招标现场。2008年6—8月,正值高温酷暑,面对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情况,所有青年突击队员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这支由青年人组成的“钢铁队伍”,在安全的前提下,用平均4天一层的速度推进,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上海速度”。

    热评:发现世博之美

    世博会开幕4天,园区展馆一直存在冷热不均现象。造型奇特、馆内互动项目多的展馆门前参观者比较多,对静态展示内容为主的展馆,参观者热情不高。

    问题出在哪儿?一是人们总是容易被表面的热闹所吸引,而忽视热闹背后的精华;二是一天的参观时间,参观者并不能够从容游历。

    看世博会,不只是看个热闹,世博之美,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

    宛如白色帐篷的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馆,就是一个外表很不起眼的迷你展馆。展馆内容也很简单,分成黑、白两个部分——名为“黑色记忆”的狭长“时空长廊”,滚动显示人类战争与灾难场面照片;廊道尽头的气雾幕墙上投射的是一个黑人男孩忧郁的面庞;白色环幕剧场滚动播放一段5分多钟影片,表现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为人类美好生存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成就。

    参观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展馆,全程不过七八分钟,可是,那短短的“时空长廊”,以及小男孩满含期待的、忧郁的眼神,却飘扬了你的思绪,激荡你的心灵,你穿越了人类黑色的历史,感受到人道主义的光辉。

    第一次接触世博会的参观者也许不习惯这样思考。有参观者就抱怨排很长时间队,看几分钟展览,“看不懂,不值”。如果单纯看热闹,的确不值。但是,世博园不是游乐园,也不是车展、房展,它多是通过创意影像或是建筑设计,来传递某一理念,表达某种思想。世博会的快乐不仅有高科技带来的惊喜,还有观念碰撞、心灵互动所带来的精神满足。

    当然,我们也希望,上海世博会能尽可能地给参观者提供思想碰撞的机会,在观展过程中,能给予一定的启发性的讲解,或者通过文字说明,引导人们去发现、去寻找表象之下的丰富含义。希望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少一些喧哗,多一分安静,给他人、也给自己留下片刻宁静,留下思索的空间。

    很多时候,越是看似简单的东西,越值得长久回味。英国馆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这样解析他的设计,英国馆是“种子圣殿”,“我们喜欢花草的美艳,却往往忽视小小的种子。看上去虽不起眼,却蕴藏着无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