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国保”受损 国家文物局修缮队整装待发

来源: 广州日报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的强烈地震,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破坏了珍贵文化遗产。据国家文物局最新统计:地处地震重灾区的玉树县共有文物点87处,均难逃劫难,其中就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分别是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新寨嘉那嘛呢、藏娘佛塔和桑周寺。由于它们距离震中不远,因此三处“国保”在这次地震中均遭受创伤。

    同时,新的更大的破坏正威胁着这几处珍贵而孱弱的文化遗产,如玉树地区即将进入雷雨季节,雨水渗漏将对壁画、雕塑、残损的墙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坏;一些被紧急搬出室外的文物也面临着安全问题;余震随时还可能发生等,——这些都让所有关心玉树地震、关心受灾文物的人忧心忡忡。不过,笔者近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目前必要的临时加固措施已经完成;国家文物局已经紧急成立了抗震救灾工作组,并下拨78万元用于文物抗震救灾前期工作经费;文物修缮队伍也正整装待发。

    文成公主庙

    地基产生位移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石刻并不大,但它们却是藏、汉两个民族友谊的象征,是汉、藏两族信众心中共同的圣地。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与勒巴沟摩崖石刻的诞生和唐代的两位公主有关。不用笔者介绍,大家也知道这两位大唐公主是谁。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送亲队伍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来到玉树地区。贝囊沟是文成公主当时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当地藏族头领和群众为文成公主举行了进入吐蕃地界以来首次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让她深受感动。为了答谢当地藏族人民,文成公主亲自选址,在大译师伊西央的支持下,唐蕃工匠共同在贝囊沟内的悬崖峭壁上浮雕凿刻了各种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经文等数十处,又依峭壁修建了庙宇,并亲切地称呼为“文成公主庙”。几十年后,另一位步她后尘的大唐公主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成婚,她就是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又在附近的勒巴沟岩石上凿刻了各种摩崖造像,后代历经修缮、增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文成公主庙融合了汉藏建筑风格,院落60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大经堂,依山而建,最具价值的是经堂中央端坐在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的大日如来佛坐像,两旁分立8尊石刻佛立像,每尊佛像高3米,精雕细刻,形象生动。经堂左右有藏文及汉文刻经,寺院四周还分布许多摩崖石刻。勒巴沟摩崖石刻由古秀泽玛、吾娜桑嘎、恰冈和泽琼沟四处石刻文物组成,大部分为线刻,总面积约330平方米。其中有著名的《公主礼佛图》、有为纪念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喜得王子特地刻凿的勒巴沟恰冈大日如来佛浮雕、《三转法经图》、《佛诞生图》以及大量的明、清时期的石刻文物。

    由于距离震中结古镇仅20公里,文成公主庙难逃劫难。据现场评估,寺庙外围墙墙体开裂,基础有细小裂缝,供养殿墙体有裂缝,地基产生位移,地面隆起上翘,殿堂顶部金顶经幢倾斜跌落;勒巴沟沟口佛塔塔身开裂,公主礼佛图岩石局部崩塌脱落,子琼沟佛塔塔身开裂,顶部已坍塌。

    新寨嘉那嘛呢八塔倒塌三座

    新寨嘉那嘛呢位于玉树州玉树县新寨村的扎曲河畔,距离结古镇五公里。据史料记载,它始建于十八世纪,当年第一世嘉那活佛来到新寨村时,发现了一块带有天然“六字真经”的嘛呢石,遂以此为缘住了下来,同僧俗群众一起凿刻嘛呢石。经过数代信众的不断凿刻垒堆,目前已形成一个东西长275米,南北宽74~82米,高4米,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体积达近9万立方米,嘛呢石单体数量达数十亿块之多。后来又修建了附属的大法场、大转经堂、佛堂、大小转经筒、十几座佛塔等建筑,形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嘛呢石经城”。

    众所周知,“嘛呢”一词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嘛呢”而称为“嘛呢石”或“嘛呢堆”。在藏传佛教流传的地区,各种各样的嘛呢石和大小不一的嘛呢堆随处可见。然而像新寨嘛呢石城这样规模宏大,且有着悠久历史的却极为稀少,尤为珍贵的是几万块刻有律法、历算、艺术等论述和各种佛像的嘛呢石精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因此在国内外的藏传佛教信众心目中颇负盛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树地震给新寨嘉那嘛呢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新寨嘉那嘛呢八塔中有三座塔全部倒塌,其余塔身开裂,濒临倒塌;如意塔塔身开裂,局部坍塌;经轮房墙体开裂,梁架倾斜;转经墙全部倾斜开裂,濒临倒塌;嘛呢石全部滑落,部分石刻文物破损。

    藏娘佛塔回廊壁画数处脱落

    藏娘佛塔及桑周寺位于玉树州玉树县仲达乡的通天河南岸,距离结古镇80公里。藏娘佛塔(又名“佐娘佛塔”)藏语全称为“藏娘切旦巴吉伦波”,史载由印度著名学者弥底于公元1030年创建。佛塔坐西朝东,高40余米,周长200米,塔形集印度古塔的特点和藏族古建筑特色为一体,设计精巧,结构独特,气势恢弘。塔内保存有精美的壁画、雕塑和一批非常珍贵的宗教、历史文物。

    藏娘佛塔与尼泊尔的巴耶塔、西藏的白居塔并称三大藏传佛教佛塔,它的修建标志着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了保护和管理藏娘佛塔,公元1260年元朝国师八思巴指派萨迦派著名高僧嘎啊尼当巴将佛塔附近的苯教仁真敖赛寺、巴钦班觉寺、巴格达宗寺合三为一,在藏娘佛塔脚下创建了桑周寺,有殿堂、佛堂、佛塔、僧舍等建筑物数十座。现存有大、小经堂及护法殿、僧舍等建筑,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2001年,藏娘佛塔及桑周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娘佛塔历史上就曾遭遇过地震的破坏,当时塔基沉入地下,大约在公元1757年,西藏鄂日寺大堪布巴登求君对佛塔进行了修缮。这次塔刹(十三天)第十层断裂;腹体(宝瓶)与塔刹(十三天)之间开裂;腹体(宝瓶)内回廊壁画损毁严重,造成数处脱落和开裂,以前加固的木柱已倒塌。桑周寺大经堂、护法殿、曲登拉宫、僧舍多处出现墙体裂缝,木构走闪,地基沉降。

    修缮受灾文物

    需分“三步走”

    说一千道一万,奈何不了天!既然天灾已经降临,“国保”已经遭受劫难,那么一切的叹惋、伤感都是无济于事的,关键是如何修缮受损文物,把地震对文化历史的撞伤降至最小。对于地震、洪水等灾害性的文物保护工程而言,通常有别于常规的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可以分作抢险阶段、维修阶段和综合治理阶段。

    抢险阶段的工程性质为抢救性的,工程目标以修复损毁严重的文物建筑、避免新的、更大的破坏为主,具体措施包括临时支护、防雨避护、紧急加固、重点修复等。由于工程紧急,往往不需要详细准确的测图,深入细致的论证,达到挽救本体安危的目的即可。

    维修阶段的工程随后展开,工程目标以全面修复地震破坏的文物建筑,达到保护和延年益寿的目的为主,具体措施包括整体加固、修缮、保养等。此时的维修工程需要对文物建筑本体进行深入的分析评估,全面地掌握文物建筑的病害,详细准确的测绘,按照相应的古建筑维修准则和技术规范,遵照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考虑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提出合理的修缮方案并由专家进行论证后方可实施。

    综合治理阶段则包括对文物环境的整治来恢复其原有风貌,对文物建筑的监测来有效管理,提高文物建筑的延续性。

    三个阶段工作的轻重缓急可以由总体的抢险修缮规划来协调。文物保护工程队伍可以充分调动当地的施工人员,一方面他们对当地情况熟悉,适应这里的生活工作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抢险工程,培养一批掌握传统工艺的工匠。

    地处地震重灾区的玉树县共有文物点87处,除了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新寨嘉那嘛呢、藏娘佛塔和桑周寺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结古寺、当头寺、龙喜寺、然吾沟石窟及经堂、当旦石经墙及佛塔、唐龙寺、嘎然寺、当卡寺、禅古寺、原江南县政府旧址等10处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及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切定郎巴沟遗址也遭受破坏。不过,随着文物保护应急预案的紧急启动,国家文物局日前已经成立了抗震救灾工作组,并下拨78万元用于文物抗震救灾前期工作经费,目前必要的临时加固措施已经完成,文物修缮队伍也整装待命,大家可以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