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两周年前夕,由18个对口援建省市选派的多位作家参加了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作协主办的“名家看四川·书写新家园”作家采访活动。作家们深入各自省市所对口援建的灾区县市实地采访,亲眼见证了灾区在兄弟省份帮助和支援下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所取得的成就和变化,亲身感受到灾区同胞逐渐走出悲伤阴霾,对未来生活所充满乐观和自信。参加活动的部分作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用手中的笔将此行的亲历见闻和所思所感展现出来,用援建的精神书写援建,以文学的形式为灾后重建作出贡献。
安徽作家许辉谈到,两年前自己在地震后不久曾奔赴灾区,当时看到山河破碎、城镇湮灭、人民悲怆,自己心情十分沉重。时隔两年后再赴灾区,感受已大不相同。安徽对口援建的是松潘县,那里的人民在曾是伤痕累累的大地上再绘蓝图,使满目疮痍的家园焕发了新貌,这些所见所闻给自己留下了富有强烈冲击力的印象。此次地震的灾后重建和共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精神,创造了新的人间奇迹。安徽的援建人员与松潘当地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涌现出不少感人的事迹。许辉表示,自己正在以此次采访的收获为主要内容创作一部报告文学作品《皖松一家亲共建新家园》,以全面反映安徽和松潘人民共同进行灾后重建的壮举。
尽管已结束采访离开灾区一段时间了,但当谈到此次北川之行的感受时,山东的军旅作家朱建信还是难以抑制自己的感动之情,接受采访时几度哽咽。他说,现在的灾区人民可以用“潇洒”来形容。虽然不能说已经从亲人遇难、家园被毁的悲痛中完全走出来,但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都非常积极乐观。来自山东的援建队伍正加班加点地抓紧施工,很多人从2008年到现在都一直无法抽出时间回家看看,以按期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朱建信表示,作为一名作家深入灾后重建的现场实地采访,切身感受到中央此次对口支援灾后重建的战略是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的。由较有实力的省区定向帮助灾区的一个县市,建设的要求和标准都很高,这使得灾区的现代化水平向前推进了数十年。
河北作家王立新是唐山人,曾经历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在参加此次采访活动的作家中,他的感受无疑是最为特殊的,因为他是以唐山大地震的视角来关注汶川大地震的,这是一种独特的情感。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王立新就曾赴灾区的许多地方进行过采访,并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唐山人在汶川》。此次再赴四川,关注的侧重点转为灾后恢复重建,这使他感慨万千。唐山震后的恢复重建用了整整三十年——十年恢复、十年振兴和十年的快速发展。而汶川地震仅仅过去两年时间,灾区已难觅灾难的模样:一座座现代化的小楼取代了倒塌的民房,废墟遗迹也十分鲜见了。这种速度是令人惊叹的,得益于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目前,王立新已经创作完成了报告文学作品《汶川重建速度远远超过唐山》。他表示相信,有国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此次对口援建积累的宝贵经验,不久前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的灾后重建速度会比汶川更快。
来自辽宁的蒙古族作家萨仁图娅在本省对口援建的安县进行了半个多月的采访。她说,此次灾区之行不仅使自己感受到灾后重建的新风貌和当地干部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更感受到国家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势。深入灾区,看到基础设施重建成果喜人,本省实施的“交钥匙工程”和“交支票工程”同步推进,灾区百姓用唱山歌等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作为一名作家,这一切也是对自己的巨大激励、振奋和鼓舞。萨仁图娅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将这种感受传递给广大读者,不仅会完成纪实文学《安得广厦千万间》,还会创作系列诗歌《震后蜀地行》等作品,以随笔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见闻,展现灾区人民的真挚情感。
从理县采访归来的湖南作家阮梅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手记》和《驻理笔记》两部报告文学作品,以自己的行走路线和见闻感受为线索,真实细腻地反映了当地百姓的灾后生活。谈及此行最深的感触,阮梅表示,汶川地震的灾后对口援建行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使湖南认识了理县,使置身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的我们有机会停下来了解别人、关心别人。这就如同两个人躯体中的血液实现了对接,一个需要“输血”,另一个可以“造血”。他们彼此关怀,互相帮助,就能实现平衡与和谐发展。这对灾区而言也是最急需、最难能可贵的。
浙江作家朱岳峦在汶川大地震后受灾最严重、基础最薄弱的县市之一青川县深入采访了30多天,也跑遍了青川的30多个乡镇。此行使他深深感受到,春天正在废墟上生长,百姓们灿烂的笑脸令人欣慰。浙江的援建精神深受当地民众的称赞,而灾区群众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样令人惊叹。赴都江堰采访的上海作家薛舒也十分关注灾区人民的精神面貌和观念上的变化。她认为通过对口援建,发达省市将各自城市规划建设的好的理念和思路带到了灾区,并帮助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是很令人欣喜的。她介绍说,自己的作品一方面将以最普通的百姓生活视角反映相关主题,另一方面也会表现援建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工作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