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讲堂,东方讲坛,文津讲坛,金沙讲坛……方兴未艾的各类讲坛,成为各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城市教室”,市民的“精神大粮仓”
今天,我们一起听讲座
开坛布道,传播新知,众多讲坛正成为市民“精神大粮仓”
讲坛现象,要放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背景下观察
应把“讲坛”当成事业来做,由专业团队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王府井。首都科学讲堂。中国工程院沈国舫院士正在为听众讲述“三峡水库蓄水不可能‘触发’汶川地震”;
上海,赤峰路。东方讲坛。同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裴钢以“21世纪生命科学:无尽的前沿”,给市民讲普及课。
深圳,深圳图书馆。市民文化大讲堂。希望工程创始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为市民带来“玉树地震与慈善行动”的专门讲座。
……
这只是上个周末各地众多讲坛开讲的一个缩影。
目前,很多省区市均有重点品牌讲坛;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常设的讲坛、讲座活动;有的县城、社区,甚至农村,也设了形式多样的讲坛。这还不包括大学里的讲座活动。
开坛布道,传播新知,蔚然大观,被许多听众亲切地称为“精神的大粮仓”。
开门办讲座,名家学者听众云集
11日,首都科学讲堂运营负责人曹晨辉,正忙着筹备下周的活动。这个周末,第十届全国科技周就要开幕了,他们考虑组织一些关于低碳生活的讲座。
“从2007年起,科学讲堂已经不间断地举办了147期,都是公益性,开门办讲座是我们的宗旨。”他说。
记者调查发现,像这样长期举办的免费公益讲座,根据组织者的不同,大体可分三类:
一类,是各级宣传部直接指导、参与的讲坛,比如,上海的东方讲坛、广东的岭南大讲坛、河北的燕赵讲坛、广西的八桂讲坛;
一类,由各级协会、行业部门组织的,这之中,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比较多,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上海图书馆的图书馆讲座,陕西图书馆的陕西讲坛等。
一类,是媒体等开设的讲坛。央视的百家讲坛,人民日报的文化讲坛,北京电视台的中华文明大讲堂、山东电视台的新杏坛等。
从听众对象来看,大部分是面对最普通老百姓的,但也有一些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如北京大学的孑民(蔡元培)学术讲坛,武汉大学的珞珈讲坛,属侧重师生的大型学术讲堂;重庆的“三峡大讲坛”,以宣讲党的最新思想、理论为主,侧重党政干部,也兼顾市民。
众多讲坛,几乎云集了中国当代最顶尖的科学家、学者、教授,也吸引了数百万的听众。
“全国两院院士,我们已经请来了140多位,与普通市民面对面。”首都科学讲坛负责人、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对记者说,“听众热情非常高,几乎场场爆满,有老人,有小孩,有官员,有企业家。特别是看到很多人从郊区赶过来,我非常感动。”
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在很多地方。比如,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几年来,现场听众达20万人次,媒体受众达数亿人次。
学者出围墙,市民收获精神食粮
“课程表贴在书房,好奇心回到胸膛,又是一个学生时代,喜气洋洋走进大讲堂……”深圳市民蒋开儒是市民文化大讲堂的铁杆粉丝,专门创作了一首歌——《走进大讲堂》,“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形式,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求,真正为市民造福了。”他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表示,“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办讲坛,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传经布道,总体上说,是整个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通过讲坛,总能部分达到传播高端文化、提升市民和干部素质的作用。”
“看待讲坛现象,应该放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背景下来观察。”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刘明华教授对记者说,从中央的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各级党委的学习中心组,再到各地文化、科技、社会讲坛,形成了一个通过讲坛、讲座学习的立体系统,让干部群众接受到最新研究成果,效果良好,值得肯定。
专家们认为,讲坛的嘉宾大都长期呆在大学、科研院所,是丰富的智力资源。学者走上讲坛,也是学者走出校园围墙,走近公众的良性互动过程,既让群众了解科学家、学者们的工作,又能获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
一些听众也纷纷在各自的讲坛网站上留言:“大讲堂请来的大部分嘉宾都是博导,一进去,就感觉享受到了博士待遇。”“几乎每一场讲座我都去听了,收获很大,我感到现在自己说话的底气都很足了!口才也好了!也结交了很多朋友。”
在一些地方,更把开设市民讲坛与追求城市人文形象联系起来。比如,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去年12月荣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通过大讲堂,探索出一种政府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式,开拓了一条高雅文化走向社会、走进市民生活的途径。”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说。
讲坛生命力,关键在于可持续
不过,随着各地论坛雨后春笋般兴起,一些讲演主题出现了同质化,“学术明星”成了“抢手货”,为了聚人气,吸眼球,甚至出现了故意“戏说”、“别解”、“新解”等现象,各种“大师”也鱼龙混杂。
作家王蒙认为,媒体、市场的介入,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也会带来庸俗化与哗众取宠。“我们不那么崇拜脱离实际的故作高深,也确实看不起哗众取宠的浅薄平庸的夸夸其谈。”
“一些组织策划的班子有时候不了解学术界的情况,请来的专家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所做的讲演缺乏针对性,甚至个别地方请去了具有严重思想立场问题的学者,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学者孔庆东表示,还有一些地方,拉来很多媒体进行夸张报道,华而不实,这对专家学者其实是一种不尊重。
针对这些情况,王蒙表示,“生活之树长青,讲座讲坛的质量是不能忽视的,多数情况下,常常是与实践相联系的学问,才是深刻的、精彩的又是通俗的与易于接受的。”他主张积极地发展各种讲座、讲坛,同时开展应有的评议与比较,提倡学问家面向大众,但“同时不能降低对大众讲坛的要求与期待。”
北京科协副主席周立军认为,讲坛兴盛是好事情,公众有需求,专家有热情,政府也很重视。但不需要一窝蜂。
“许多讲坛的经费,都是政府拨款。上级给钱就办,不给钱,就让它自生自灭。”他说,现在的关键,是要把“讲坛”当成事业来做,要有专业的团队来运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