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南澳Ⅰ号的打捞现场,颇费周折。先是从深圳坐四个半小时的高速大巴到汕头;在长山尾渡口摆渡40分钟到南澳岛后;又坐了40分钟的渔船,才终于抵达南澳Ⅰ号停泊的“三点金”海域。打捞船“南天顺”就静静地“栖”在碧波上。二十几名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队员,就常年住在“南天顺”上。
就在这里,大约400年前沉没的明代商船南澳Ⅰ号,自2007年5月渔民发现后,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个2010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号工程”,牵绊着无数人的心。
“今天是难得的好日子。风平浪静,能见度非常好,陆地可以看到10海里,水下可以看到3米。”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范伊然脸上一片阳光。“根据潮汐表,今天预计下水时间分别为上午7到9时和下午1到3时。其实水下考古不怕冷,也不怕下雨,就怕刮风,怕能见度不好。”
即将下水的王志杰笑吟吟地说:“今天会有8个人下水,每组两人。潜水很危险,每深10米,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所以必须两人一组互为潜伴,还得相对固定。因为在水下,大家只能靠手势沟通。考古更得互相配合,没有一个同伴会将另一个孤单地扔在那个黑漆漆的世界。”
王志杰来自汕头澄海博物馆,本地人。今天的主要任务是水下画图,标明将出水文物的水下平面图、器物位置,所以潜水时还得携带画板、笔、照明具、尺子等工具。
五期的人都在这条船上了
13时,负责水下摄像的李滨准备第一个下水。李滨在这个20人的考古队里算是老大哥。
198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合作举办了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被称为水下考古的“黄埔一期”,截至2009年10月,已办了五期,目的就是将潜水条件优越的考古学家训练成水下考古工作者。
在南澳Ⅰ号考古队里,“黄埔五期”,每期都有人,李滨是第一期的前辈,目前在水下摄影摄像方面都是顶尖的。考古队的两个队长——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孙键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崔勇,也都是一期的同学。1989年,全国只有11名水下考古队员。经过十几年,现在水下考古已有上百人的队伍。
每次下水前,都有两个队员帮助把负重背上。一对高氧双气瓶,重量可达30公斤。而记录员就在旁边认真记录下水人的名字、下水时间、出水时间,主要负责的作业,以及下水时的气压,出水时的气压。
27岁的金涛是今天的记录员,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1989年“南海一号”水下考古时,他还是小学生,但立刻就喜欢上了考古,如今梦想成真。他是“黄埔五期”的,不仅有水下考古的证书,还有出水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培训证书,是个多面手。
每一个碎片都是文物
13:47,第一批下水人员出水。潜水时间已达39分钟。此后,每隔1分钟就有人陆续出水。“眼前晃过的都是你们的大脚!”负责采集沉船表面文物的石俊会笑着对同伴说。他来自广东省博物馆,也是南澳Ⅰ号的“大管家”,所有出土文物,包括瓷器、铁器的清理、归类、登记都归他管。
许是有着收获,出水的人都很兴奋,仿佛一点都不累。孙键上午才下过水,下午一直负责指挥大家水下作业,这时也一身轻松地走过来与大家交流水下的状况。
14时左右,还来不及换下潜水服,大家就忙着查看打捞上来的新一批瓷器。虽然这几天出水的瓷器都来自同一船舱,可每次有新东西上来,大家还是很兴奋。文物用6个蓝色塑料储物箱盛着,被放在周转箱里吊上来,周转箱上蒙着网状的绳结,这样可防止文物晃动。
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陈华莎十分高兴,因为这次打捞居然发现了描画着“米芾拜石”典故的盘子和“岁寒三友”的碗,进一步证实了南澳Ⅰ号可能是前往汉文化圈国家。
由于在水下沉溺的时间太久,许多瓷器的釉面都损坏了,一些瓷器也破损了。石俊会说:“水下考古不是挖宝,这些瓷器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值多少钱。在我们眼里,每一个碎片都是文物。”
新发现
专家判断:
船只前往“汉文化圈”
南澳Ⅰ号古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工作今日有了新发现。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陈华莎在现场判断,从出水瓷器纹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上,更确定了南澳Ⅰ号瓷器的去向应是汉文化圈,如朝鲜、日本或者东南亚区域。
陈华莎说,这些天出土的瓷器呈现的汉文化特点非常明显,比如麒麟图案,与中国百姓吉祥富贵的愿望相吻合,这至少说明这艘船不是前往欧洲、非洲,而是前往受汉文化影响非常明显的区域。
从目前出水的瓷器来看,大部分都是青花瓷,而且窑口也非常明确,主要来自福建平和窑的民窑,平和窑就是明清年代外销瓷的加工场。
陈华莎认为这艘船应该是晚明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的。
小百科
水下考古与中国发展
水下考古学是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
中国水下考古有 “六大发现”:
1.福建连江定海 “白礁一号”沉船遗址;
2.西沙群岛华光礁、北礁沉船遗址;
3.广东 “南海一号”沉船遗址;
4.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
5.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沉船遗址;
6.福建莆田南日岛、湄洲湾海域沉船遗址的陶瓷器。
——据《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