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20日刊文说,薄熙来亲自策划《读点经典》丛书编辑出版。读经典是倡导走共同富裕的经典,重庆是希望在落实“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目标下,不断督促干部探索寻找共同富裕的路来。
文章摘编如下:
重庆编辑了一套《读点经典》的小丛书,将古往今来的经典语录、诗词佳作、散文精粹汇编成册,供重庆的干部阅读,以提高修养。“读经典”通俗的讲就是读好书,读好书中的精髓。中国历来有“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古训,读点经典自然有益,本是常理,现在需要大树特树,却有些“经典”了。
十五本一套的《读点经典》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唐诗宋词、孔孟之道,还有马恩列、毛泽东等革命者的精选语录等等。书记薄熙来亲自策划《读点经典》丛书的编辑出版,还为丛书写序。
在序言中薄熙来说,“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他还形象地把《读点经典》比作“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重庆是要为建设“五大重庆”构筑起一道“精神城墙”。《读点经典》重视的是文化和社会价值,但重要的不仅在“读”,重要的是“行”,通过读经典重拾这个社会的价值,重新倡导中国式经典。
令人关注的是,“小册子”造成了大工程,《读点经典》发行突破700万册,新闻稿已被全国100多家网站、手机报、电视台选用转载报道,成为全国的新闻热点。令人感叹的是,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营造,中国进入追逐财富为最大利益的效率时代,各地拼效率、比GDP、显示财富多寡,富裕的还要富裕,有钱的还想有钱,把共同富裕和为人民服务扔在脑后。这些年来强调精神建设、强调社会公平、强调为人民服务并大力推而广之被视为另类,被嘲讽为倒退、老土。如今,重庆“唱红打黑”、“读点经典”成为全国的新经典被媒体追逐。
事实上,值得关注的还不是“读点经典”这类全国性的“新经典”,自2009年2月,《亚洲周刊》报道“重庆模式”以整体统筹、协调、平衡为主轴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引起国内外新闻媒体关注。
这些年来,重庆高举红旗,薄熙来提出,要理直气壮地讲“为人民服务”,理直气壮的“唱红打黑”,要重拾共产党的红色价值,重庆不仅要为人民服务的号召,也要让老百姓得实惠。薄熙来曾说,老百姓生活困难,找共产党不需要任何理由。因此,重庆要求做到“两个50%”:领导干部的50%精力要放在解决民生上,政府财政支出的50%要用于民生,重庆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
重庆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去年20万干部大下访,又拨出财政48.8亿,协助基层解决积压的“上访”问题;让每个干部都与最穷的百姓结穷亲戚,并要求限时协助他们脱贫,“逼”着干部到山区,到农村,到重庆最贫穷的地方,去看望自己的穷亲戚;向低收入群体提供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让老百姓都有房住;强调经济发展与藏富于民并进,要让重庆最穷的“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等等。
这一系列的做法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有些另类,但重庆是希望在落实“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目标下,不断督促重庆干部:摸着石头过河,是要去寻找共同富裕的石头,去捡拾能让社会底层大部分老百姓富起来的石头,走出一条全民共富的路来。
重庆读经典是在倡导走共同富裕的经典,探索让老百姓都能富起来、体现公平的经典。不管白猫黑猫,可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老百姓走上共同富裕的才是“好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