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的灯光
叶 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
世博的灯光,铺展在黄浦江的两岸,辉煌灿烂,绚丽夺目。
卢浦大桥像一道彩虹,辉映着世博场馆所有的灯光。无论你站在浦西和浦东场馆的哪一个位置,都能看到这道色彩闪烁的彩虹。这个时候会发现,世博的灯光是立体的,是层层叠叠的,是五彩缤纷的。停下来,或者干脆就在随处可以休憩的位置上坐定,仰脸望去,世博炫目的灯光编织起来的,是一个透明而巨大的宫殿,各种肤色、各种服饰的游客们在这个宫殿的阶梯上、回廊里、拱道上、江岸边穿行着、移动着,似蹒跚散步,又恍如翩翩起舞。是灯光的缘故吧,从低处往高处望去,会感到楼廊上的男女都在悬空行走。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让人错觉自己也置身在五光十色的水晶宫里。这会儿,你在高处也好,你在低处也好,自然会由衷地感到,世博的灯光很美,灯光里的人影很美,灯光营造出的氛围很美。每一个人都在欣赏世博的夜景,每一个人也成了夜景中的一部分。
置身于世博的灯光里,我不由得会想到我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以及城市发展的足迹。正是带着这一念头,我走进了以“永远的新天地”为主题的上海馆,它风格简约,外观朴素,气氛却十分浓烈。想着该和同样是直辖市的天津做个比较,我又走进了灯光辉映的天津馆。这是以天津小洋楼造型为元素的,设计理念既表现了天津的魅力海滨,又展示了生态和谐的新区。我还走进了我的第二故乡贵州馆。哦,以“醉·美·贵州·避暑天堂”为主题的展馆,外形大气磅礴,又撷取了风雨桥、鼓楼、木楼等贵州特有的视觉元素,可谓风格独特。
置身在世博的灯光里,所有的游客都能感受到中国主题馆“东方之冠”无处不在的雄姿,无论你拿没拿到进入场馆的预约券,其实你都已经认识了它,贴近了它,真切地看到了它。和中国馆同样引人瞩目的,是不少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的世博轴,这一地上两层的半敞开式建筑,从园区的主入口一直延伸至黄浦江畔的庆典广场上。在夜晚,世博轴上6个巨型圆锥状的“阳光谷”,变幻着五彩的灯光,那张大的大喇叭口,从40米高的空中把新鲜空气“采集”后输送到地下两层的空间里,既缓解了地下空间的压抑感,又实现了节能,更是每天晚上亮丽的景观。到了白天,“阳光谷”还能充分地吸纳阳光哩。和世博轴、中国主题馆可以媲美的,还有世博文化中心、世博会博物馆和世博公园。
我还要特别提到,世博令人目不暇接的灯光,是有温度的。要想知道此时此刻世博园里是多少度吗?只要抬起头来,就能看到一个巨大无比的温度计,清晰地标出温度。原来这是根据世博园区百年老厂房的烟囱改造而成的,可谓匠心独运。
在东京的银座,我看到过灯红酒绿的夜景;在纽约的时报广场,我见过腾跃闪烁的霓虹灯;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上,我欣赏过街市中的彩灯……现在我要说,世博的灯光,要比这一切著名景点里的夜景更美丽、更璀璨、更具规模。
哦,世博的灯光,铺展在黄浦江畔。在开幕式之夜,世博的灯光又同夜空的10万发礼花一起,沸腾着、闪耀着,在欢呼声中展示在世界的面前。
后世博与百姓
程乃珊(上海著名作家)
坦白说,要不是8年来的申博办博,笔者对世博实在认识很浅。世博不同于世界杯或奥运会,甚至奥斯卡、戛纳电影节,是定期举行的,因此我们一直会漠视其存在。
回顾一下百多年来的世博,可说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百姓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后世博文化吧!从贝尔发明的电话,直至我们耳熟能详的《蓝色的多瑙河》的旋律及埃菲尔铁塔……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在享受着后世博文化。
纵观百多年来世博历史,其中夹着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冷战,及随后的多元融合,直到今天全球范围对工业化的反思及对环保的重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等,世博已从最初的“日不落”大英帝国为主导的西方列强间的争斗演化成今天各国的多元并存、和谐共处,我们欣喜地看到,世博史同时也是一部世界现代文明的进化史。
有意思的是紧接首届伦敦世博会的1855年巴黎世博会,拿破仑三世不甘逊于伦敦,为了推广法国葡萄酒,下令推出波尔多葡萄酒酒庄分级制,其影响深远延至今天。今天的红酒发烧友谁人不知1855年列级酒庄名单?其中拉菲红酒名列首位,至今仍为国人追捧而身价倍增。
2010年上海世博,葡萄酒大国法、意却不再打葡萄酒牌,他们发掘了比佳酿更精彩的表现本国文化的展品:意大利是名牌时装,法国则以巴黎奥赛博物馆的7件作品作为主打。倒是东欧小国格鲁吉亚,以葡萄树为场馆设计蓝本,以葡萄造型为灯具,好一片星光灿烂,大打葡萄酒牌。
资料显示,原来这个从前苏联解体出来的格鲁吉亚,可能是葡萄酒的最早发源地。有考古学家在格鲁吉亚境内找到8000年前装有葡萄种子的陶土酿酒罐。这是人类最早的酿酒证据,比法国、意大利等葡萄酒强国要早上5000年。
面对众多国力强盛的大国,这个年轻的东欧小国不慌不忙、从容淡定地向世界亮出自己。恰如159年之前,12包来自中国的生丝,在首届世博会上悄然亮相。直至今天,“东方之冠”雄踞浦江之畔,中国已成全球焦点,这个时刻将永远记载于中华史册。
何为历史?英语称为history——他的故事。故事不等于历史,但惟有你我他亲历其中,感受其中,再复述出的故事,那才叫历史。现今不是时兴口述历史吗?见证历史的感觉其实是很复杂的,所谓百感交集。申博以来,上海市民兴奋自豪之余,也饱受来自方方面面的不便和无奈,对笔者个人而言,对世博做出的最大贡献是,2009年笔者位于市中心钻石地段的独幢祖传三层花园洋房被拆除了。上海有句话“要致富等拆迁”,但世上万物都不可以一概而论,更何况,有很多东西不是钱财可以赔偿的,老宅轰隆倒下的那一天,我为它送终,我满眶热泪,但也心生自豪,我这也是在为世博做贡献吧。为世博,上海中心区大批里弄民宅,上世纪30年代上海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标志——老厂房也为世博让路了……好一派“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宽广胸怀。
欣喜的是政府越来越开始重视集体记忆和城市历史,而且越来越着重保存动态的历史纹理,拓展本土文化的范畴,活化城市的历史感:当年新天地的模式已成对老房子改造的样板,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觉得这种活化历史,犹如在建筑上贴上装饰板块,只是表面,也如只是把历史某个特定的空间,物化为相框内静止的镜头,物化不同活化。
近年来我居住的临近街区,有两个街区堪称活化历史的典范:一个是旧式里弄张园(张家花园),还有一个是静安别墅。政府不是简单地把房子哗哗拆光再原地造高楼,而是把原里弄的每一栋、每一家精心修缮,连外墙的墙砖都是用他处旧房拆下的旧砖,连钢窗都恢复原生的螺旋式把手,以保持其沧桑感。人都知道,织补所花比买新的还贵,我们之所以宁愿花高价织补就是为了不舍得丢弃旧的。此次政府花高价修缮这两条有八九十年历史的老式里弄,是为上海世博准备的一份厚礼。
上海里弄建筑独特,乱中有序,在有限的空间里街坊们不卑不亢、包容开放、机动变通,高度发挥了居住滋味及能耐,创造出独特的上海市民生活方式。眼下很多年轻人对此已十分陌生了,他们甚至带着一种同情怜悯的态度看待居住在这些老式里弄里的住户(他们大多是老年居民),殊不知不少住户乐在其中,行走在修缮过的张园和静安别墅中,犹如进入时光隧道重现那种家家敞开大门,邻里抱着孩子边聊天边晒太阳其乐融融的弄堂生活。与新天地挖空内脏只留个外壳的改造不同,这里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市民风俗画。难怪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外国人游荡其中,更有不少如笔者这样的老市民在其中漫步,难怪世博期间上海专门推出弄堂游。
世博真正意义不仅在这100多天的展览,更在其后深远的文化意义。
如果说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后世博留给巴黎的一份厚礼,那么“东方之冠”就是上海一个永久的标志和符号,此外还有如张园、静安别墅等浴火重生的老街区,也是上海世博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财产。
上海要借世博“跳”一次
顾晓鸣(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世博会代表一种精神,世博会的精神到底在哪里?下面从历史、文化两个方面思考。
第一,世博会自身的历史。世博会是世界的博览,不仅是工业品的展览,也是各种文化要素的展示。
第二,文化的概念,可以用“文”“交”“父”3个字概括。“文”古义就是一个人,人身上有花纹。“交”即交流、交配。“物相杂,故曰文”。上海世博做到“物相杂”。范围上,杂做到世界第一,甚至世博园内举行婚宴。“父”即文化的本质具有生产性。
世博会的历史是世界多元文化形成的历史。中国的上海也是杂的。外国人进来的前50年已经开始杂了,沿着苏州河,宁波人、广东人、苏北人、安徽人逐渐移居上海。上海是移民城市,正是有这种开放心态,才能在以后继续开放。
借助这次世博契机,外国人进来了,与中国文化杂交了,具有了生产性。上海世博会要生一个2010年的孩子。这个孩子究竟什么样子,值得深入探讨。要在全世界的大格局里面探讨上海定位。上海要抓住世博机遇,“跳”一次,如果世博会不“跳”,仍然讲老话,就浪费了“跳”的机会。
以上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讨论了上海世博,那么后世博、后金融危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综合经济、政治、地域等方面,得出结论:经济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下面从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分三个方面阐述:第一,城市和乡村问题。城市的优越生活是剥削农村达到的。一个好的城市要反哺乡村。乡村和城市应该是一体化的。第二,妇女问题。中国的传统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阴阳协调。奥巴马上台,任命3名女法官。近期联合国发布文件,旨在推动女性进入高端领导岗位。第三,民生问题。发展中的穷人问题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和谐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在发展和效率前提下,上海要发起均贫富、共同发展的世界宣言,要倡导少数人群和多数人群、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乡村和城市之间,维护发展的共同权利。
世博会与文化交流
葛剑雄(历史学教授、著名学者)
世博会开幕至今,参观者已超过500万。参观过世博会的人都感觉到,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的理念、经验和成就,也是各国、各种文化展示和交流的最佳场所。不少人欣喜地发现,陌生的异国文化居然与我们有相似之处,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选择的未来之路往往殊途同归。欧洲发达国家与非洲欠发达国家都重视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但没有一个国家不强调自己的文化特色。如果说在世博会开幕之前,一些人还在担心它会成为富国炫耀财富的聚会,那么今天已不会有人怀疑它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机会,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还是第一次。
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直到近代,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这样的条件,中国参加奥运会的代表团曾经因为筹措不到旅费而回不了国。接待外国的文化使者,展示外国文化也需要物质条件,即使是当今发达国家,能够举办大规模世博会的国家也屈指可数。但文化交流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条件,那就是承认多元文化,尊重不同的文化,学会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只有在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才具备了这些条件,能够搭起世博会这个大舞台。
就个人而言,这样的机会也是千载难逢的。个人游踪再广,经历再丰富,恐怕也不可能到那么多国家,并且能感受到这些国家代表性的文化。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很多国家是一辈子也到不了的,在世博会上看到的也是其他任何场合都看不到的,所以要珍惜这样的机会。
假如让布依八音传唱世博文明
王泠一(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博士)
笔者在观摩完世博会开幕式不久,就去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里是山的王国,也是布依八音的故乡。而当我们沐浴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中时,黔西南州的抗旱斗争正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
虽然是在珠江上游的大山深谷,手机、电视和电脑等信息手段,早就将世博概念和文艺演出精华传遍了村村寨寨。只是路途遥远,这里能歌善舞的人们大都未能亲临上海世博现场。
我本来对布依八音就有所耳闻,而在原产地欣赏原生态还是首次体验,果然不同凡响。在我看来,布依八音民族特点很鲜明又具有传播性,堪称布依民间艺术的经典。只是由于经费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当地剧场的舞美效果有待提高。
面对这样的剧场,我突然产生了一种灵感——为什么世博组委会不能邀请布依八音亮相上海呢?而办博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文化进程。毕竟,世博舞台不缺LED这样时尚的舞美效果,缺的是我国少数民族原生态的神来之笔。在我已经观摩的多场高规格的世博文艺汇演中,多的是所谓西方一流团队的节目,缺的是我国本土民族风情内容。何况,富有时代性和开放性文化品质的布依八音,也完全可以传唱无数的世博经典故事,并且通过跨时空的艺术融合,进一步放大世博文化效应,使之辐射到祖国西南的村村寨寨。
发展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
张晖明(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教授)
放眼世界,在全球化条件下软实力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区域和城市层面上,也可以借用软实力这个概念。对于城市软实力塑造而言,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个性和特色问题。
对上海而言,城市的规模和能级具备一种独特的能力,上海今天所具备的所谓“体量”(规模能力)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恐怕是需要思考的。具体到上海的城市软实力,我觉得区位很重要。上海具备了很好的区位条件,它应该很好地发挥龙头作用。其次是关注集聚效应。自觉地推进集聚就是设置园区。今天说到文化产业发展或者文化软实力塑造总喜欢搞园区,这种思维方式应该加以检讨。我们为什么总要搞有形的东西,没有注意到内在的成长规律和成长底蕴到底是什么?毫无疑问,背后还有很多规律可研究。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还有,领导者自己要懂得软实力成长规律,因此要关注城市经营当中的文化意识、文化元素形成的文化积累。这里有几个问题:一是关注文化内涵和概念提炼的能力。二是关注传播的能力。海南的博鳌只是一个海滩,没有什么东西,只不过搞了一个创意搞了博鳌论坛,从而集聚全球政界高端人物,从而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发表议论,以至于博鳌成为国际级的交往场所。世博会就是一个实践,我们今天都很关注世博会在经济层面、城市管理、人文精神塑造、老百姓修养方面产生的效应,今天世博成为了一个“金矿”。同样,对世博效应的研究也需要不断地深入下去。第三,关注可持续的能力。就是说一种文化软实力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的文化理念作为支撑,因此,它不是今天想起来了就做一做,明天忘了就搁置起来的事情。换句话说,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决策思维、工作思维和对工作评价思维当中都应该引入文化的意识。
海派文化——永远的新天地
朱易安(教授、博士生导师)
世博会的上海馆,主题是“永远的新天地”。以石库门造型为主要元素的上海馆从远处看起来气质雅致温婉,外观朴素但格调现代。“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这也是上海世博会要做的一件大事情。既然要“秀上海”,那当然要秀秀海派文化。“石库门文化”可以算是海派文化的代表作。许多年来,相对京派文化,海派文化总会让人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所以,在关注世博会和世博会以后的文化发展时,我们应当先为海派文化正名。应当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上海如果作为一个区域的话,海派文化究竟有什么优势;第二,传统文化与海派文化之间有什么传承和发展的关系;第三,海派文化传统中的元素,如何发掘和开发,为我们当今社会服务。
如果我们从后世博的立场出发,来审视海派文化的属性或特质,就会发现,海派文化的表现形态是大众化的生活文化。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来表现文化精神,而这些日常生活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所谓的石库门,是上海都市形成以后,普通老百姓住的房子,所以,海派文化是大众的、市民的文化,而不是贵族的文化。“石库门文化”光有石库门不行,如果只看石库门就觉得这是空荡荡的,还要有人,有人才能活起来。所以,现在看到“石库门文化”演绎过程中会出现海派旗袍,当女性穿着旗袍,出现在石库门里,生活的场景就活起来,海派文化是一种追求新生活的文化。
上海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城市化、工业化、市民化的特性,求新求变,成了海派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派文化能够孕育出时尚的生活文化,例如上海城市居民的穿着打扮,曾经一度是其他城市非常向往的穿着打扮。海派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力在于它的时尚性和开放性,与吴文化有渊源关系的海派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敢地走出了中国文化传统局限,更具有国际化的前景。海派文化这种巨大的生命力,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应当好好研究,海派文化是如何让上海成为“永远的新天地”。
海派文化形成于市民大众对生活的憧憬,所以,以微观生活层面为重的海派文化,关注、尊重生活的本质。这一点与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脉相承的。许多年来,海派文化所追求的,正是希望都市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