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影视惠民工程推进快成效大

来源: 经济日报

近年来,为了解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难的问题,我国陆续启动了一系列广播影视惠民工程。经过几年的运作,这些惠民工程不断深入推进,已取得显著成果。我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一线传真

    “我们这里已经是户户通了!”

    “以前没有电视看,每到晚饭后或农闲时节,我们惟一的乐趣就是打麻将、喝酒、串门聊天。‘户户通’以后,我们的生活变样了,有空就看看电视、学学科技。”

    5月的一天,为采访“村村通”工程的落实情况,我们来到了宁夏中宁县红梧幸福村回民老人周能太的家。灰砖墙,蓝屋脊,3间瓦房百十见方的院落很显宽敞。院子里除了一台拖拉机、两辆摩托车外,还有政府配套的几件新家当:左墙角儿是去年新安装使用的自来水管,右墙角儿是宽高1.5米的铁制储水箱,窗根儿底下的一台卫星地面接收器格外扎眼。记者手指接收器问,“‘村村通’工程啥时到你老家的,能收看多少频道哇?”“何止‘村村通’,我们这里已经是户户通了!”周能太告诉记者,如今忙完了一天的农活,晚上最惬意的事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电视节目。

    提起自己家的卫星接收天线和新电视机,周能太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这些年国家政策好,我们西海固地区的日子也一天好过一天,可由于山大沟深,大人孩子看电视几乎成为一种奢望。自从咱们搬迁移民到红梧幸福村,政府不但为我们盖了新房,分了土地,去年还给我们装上了卫星地面接收器,送来了崭新的电视机,广电局的领导还亲自教我们怎样使用,现在我们能同时收看50多套电视节目,感觉就是离外面越来越近了。”

    村民马自强乐呵呵地说:“以前没有电视看,每到晚饭后或农闲时节,我们惟一的乐趣就是打麻将、喝酒、串门聊天。‘户户通’以后,我们的生活变样了,有空就看看电视、学学科技。”村委会负责人杨宝翟告诉记者,“‘户户通’不仅开阔了村民的眼界,而且还使我们基层干部的工作也变得好做了,过去费上许多口舌需要说明白的事,现在给大家一讲就明,一说就懂。今年我们村号召村民栽植核桃、枣树,发展经果林产业,几乎是一呼百应,应该说这都是‘户户通’带来的好处。”

    业界之声

    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让“村村通”全部成为“户户通”。切实担负起教育农民、引导农民共同迈向文明、富裕道路的桥梁纽带作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局长马洪真:国家广电总局全面启动“村村通”工程,为广大农村困难群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外面的新鲜空气也滋润着农民的心田,文明、科学开始逐渐走进农村,走进农民的生活。根据自治区特殊的区情,我们决定从今年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即用3年时间,解决16万户约60万人收看电视节目套数少、收视质量差的突出问题,争取2012年实现广播电视全区覆盖,完成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广播电视“户户通”的目标任务,其中今年要完成5万户约20万人。目前,我们已顺利完成了2万套直播卫星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通过整体验收,总体效果不错,达到了工程预期。概括起来,主要有3个特点。第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了使贫困地区农民能及时收听收看上广播电视节目,根据国家、自治区广电部门的统一安排,把推进“户户通”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民心工程来抓,切实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第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要求各地广电、财政等部门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农村实际,认真制定了工作规划和技术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盲点”覆盖问题,使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第三,强化培训,确保质量。要求各县广播电视部门狠抓广播电视专业服务队伍建设,层层举办了直播卫星技术骨干培训班,落实了设备安装任务,确保设备安装的合格率。工程实施后,负责安装的技术人员,克服住宿无着、交通不便、经费紧张等困难,精心做好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深入各户宣传动员,严格确定设备的发放范围,逐户登记造册、安装调试、颁发许可证、做好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保证了设备安装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的技术要求。为了防止设备丢失,他们还与农户签订了目标管理协议书,并开通了24小时维修电话,配备了专业维修人员和车辆,建立和落实了长效管理机制,以保证“户户通”能时时通、长期通。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局长季耀斌:中宁县为解决西海固山区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于2008年投资1.2亿元新建了移民搬迁村————红梧幸福村,共搬迁移民2008户15000多人。根据规定,这些搬迁移民每家只花5000元安置费,就可以分得一套价值35000多元、300平方米的崭新砖瓦房和每人1.5亩耕地。在此之前,这些移民大多因家庭贫困,建不起新房看不上电视。为了把自治区广电部门“户户通”工程落到实处,我们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从保证移民搬迁安置优先的角度出发,整合各方面优势,通过向上面争取一部分、县财政拿一点的办法,共筹得资金200多万元,不但为红梧幸福村的2008户居民每家装上了一套卫星接收设施,还为每家每户配送了一台21英寸彩色电视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

    专家评说

    对农节目增加实用性和服务性

    优秀的对农宣传节目一定要脚踏“实地”,能够关注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即具有实用性和服务性。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对农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中央一再强调,“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人口居住区来看,7亿多农民仍住在农村。让人备感欣慰的是,截至2009年底,省级电台专业对农广播已增至18家,对农电视频道约有5家,但这还不够。中国广播电视是社会公共财产,公益性应是它的主标志色。应明确对农宣传是公益事业,“由政府主导,增加投入”。事实上,对农广播电视如果经营得好,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是完全可能的。陕西人民广播电台2003年3月创办全国首家专业对农广播,尽管只覆盖了关中地区,但当年就创收300万元,2004年达到700万元。

    究竟怎样改进广播电视对农宣传?我认为,优秀的对农节目一定要脚踏“实地”,能够关注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即具有实用性和服务性。同时,对农节目还要关注包括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局、大势,特别是有关“三农”的大局、大势,帮助农民了解和掌握中央的政策,特别是有关“三农”的大政方针;此外,还包括培养作为一个现代农民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现代意识与观念。

    权威访谈

    广播影视惠民工程硕果累累

    ——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

    为了解决边远“盲区”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国家从1998年开始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了解决广大农牧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为了解决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弱的问题,国家从2000年开始实施西新工程。记者从国家广电总局获悉,这3大广播影视惠民工程现已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今年底将完成全部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任务。

    记者: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进展如何?

    张海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到2008年底,全国广电系统共完成了11.7万个已通电行政村“盲村”、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解决了近1亿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完成了3032座大中功率无线发射台站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和中央第一套、第七套电视的6072部发射机(其中新增更新4758部发射机)的更新改造和运行维护任务,使中央第一套广播和中央第一套电视的人口无线覆盖率从2005年底的61%、38%分别提高到了84%、82%,无线覆盖人口分别达到11亿、10.7亿;使原来依靠卫星覆盖的中央第七套农业电视节目增加了无线覆盖方式,无线覆盖人口8.9亿,人口无线覆盖率达68%。我国基本建立了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体系,使广大农村群众能够免费接收到4套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节目。2009年又完成了554部发射机的更新改造任务,完成了19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的369.8万套村村通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开通任务,完成了865万套村村通卫星接收设备的集中招标工作。“盲村”群众通过直播卫星,可以收看到40多套电视节目,深受“村村通”用户的欢迎。今年底将完成全部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任务,将解决4000多万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

    公益电影放映完成覆盖全国三分之二行政村的任务。2009年为农村居民放映电影750万场,观众超18亿人次。

    记者: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进展如何?

    张海涛:“十五”期间,全国农村共放映电影近1500万场,有14个省区实现年放映场次10万场,新建农村电影16毫米放映队达8400支。“十一五”期间,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18条,成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28000支,财政采购农村公益电影1300余万场,公益电影放映已覆盖全国43万个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67%,完成覆盖全国三分之二行政村的任务。2009年为广大农村居民放映电影750万场,观众超过18亿人次。

    西新工程完成前三期工程建设,第四期计划2011年底完成。

    记者:西新工程已进行到什么阶段,效果如何?

    张海涛:西新工程已完成前三期工程建设,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等自治区和甘肃、四川、云南、青海等4省藏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当地群众能够收听到10套左右短波广播节目,各地市县所在地能够接收到3套以上中波或调频广播节目、3至4套中央和当地电视节目,基本实现了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的目标。在“3·14”事件、“7·5”事件处置过程中,西新工程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正在进行第四期工程建设,计划2011年底完成,届时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译制能力、节目套数、播出时间和覆盖效果都将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推动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进一步解决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

    记者:这3大惠民工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张海涛:这3大惠民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但是与新时期中央的新要求、与广大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我国还有4%左右的人口(大约4000多万)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还有30%左右的行政村每月看不到一场电影,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和节目较少等。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解决这些人口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推动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巩固现有成果,同时加强农村题材的节目内容建设。

    二是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覆盖“盲区”,存在听不懂广播、看不懂电视的问题。西新工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和有效覆盖,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译制制作力量,增加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套数和播出时间,使边疆少数民族同胞不仅能听到看到,还能听懂看懂广播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