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希望在治理网络文化上有所作为的官员,都应该仔细端详网络文化的真实面孔
网络论坛上人身攻击频现,网络游戏令许多青少年沉迷其中,空洞无物的“贾君鹏”莫名地流行,层出不穷的“艳照”和低俗视频……不知从何时起,互联网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形象不再是那么可亲,反而带有几分“洪水猛兽”的模样。人们不由得惊呼:网络文化病了!也有人随之高喊:网络文化该狠狠治一治了!
且慢,作为一种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位置的文化形式,对网络文化的规范、引导和治理并不简单。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网络文化都是一种新生事物。面对出现在新事物上的新问题,一方面需要积极应对,寻求规范,另一方面,一些官员在管理手段上的路径依赖亦需警惕。从网络自身的发展特点来看,套用“严管”的旧手段来处理恐怕并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即使问题在短时期内有所改观,但过不了多久便会反弹,甚至愈演愈烈。
那么,新手段何处寻?笔者认为,在“慢”下来之后,至少还需要经过“看”和“反思”两个阶段。
所谓“看”,即实地考察,认真观察。简单来说,就是好好上一上网,以一个普通网民的视角切切实实体验真实的网络文化。现在有一些官员,自己并不怎么上网,仅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或通过口口相传了解一些发生在网络上的事件,如此形成的感觉和判断难免偏颇。
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之前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更何况是大家都不熟悉、都在摸索之中的网络文化问题呢?二手材料终究不如一手材料来得准确、鲜活,每一位希望在治理网络文化上有所作为的官员都应该仔细端详网络文化的真实面孔。
所谓“反思”,主要指的是由网络文化之“怪现状”反思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困境。需要认识到,出现在网络文化中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某些现实问题在互联网中的投射:“贾君鹏”的走红折射的是现实精神生活的贫瘠,网络论坛的激烈言语反映的是现实表达渠道的不畅,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也不能不说与现实生活中的感情疏离有关……
对于政府来说,“治疗”网络文化之“病”,最重要的切入角度就是把脉现实,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实中的问题解决了、理顺了,网络文化中的许多不正常现状才能随之消失。
当然,需要结合现实进行反思的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参与网络文化构建的商业力量,以及每一个为网络文化添砖加瓦的网民。商人们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将企业责任实实在在地体现到商业网站的经营当中去。网民们则应该意识到:网络并非无规则之地,它的基本原则与网下是相同的——自由和责任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一对概念,只有成为负责任的网民,才有可能享受越来越完备的网络自由空间。
“一慢二看三反思”——依循这样的步骤,我们才能为出现在网络文化中的种种“症状”做出准确的“诊断”,更有能力开出具有针对性、起效快、不反弹的“药方”,助网络文化更好地健康发展。
“智愿者”的网络“锐词”
网络“锐词”或“热词”具有浓郁的网络“微文化”的特征,也成为正在勃兴的网络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截至5月底,“互动百科”已打造了461万个词条、500多万张图片
从“躲猫猫”到“欺实马”、“犀利哥”,从“被就业”到“柜族”,以及“杯具”、“独二代”……回忆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事件,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这样一些新词。
这些源于网络、颇为流行的关于热点事件的关键词,被网友们统称为“热词”或“锐词”。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锐词”“热词”走进我们的生活。
造词“智愿者”
无论是源自时政热点,还是生活交流,绝大多数网络“锐词”“热词”来自于网民的自发创造。“互联网时代公众的造词能力非常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
四川攀钢集团的员工迟剑峰2008年开始网络造词生涯,至今已创建和编辑了4000多个词条。他甚至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看到好玩的事,就编写一个词条。看到什么热门新闻,也写成一个词条。
如今,义务编写“锐词”、传播“锐词”已成为诸多网友热衷的活动之一,他们也由此获得了一个新的称谓——“智愿者”。
在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中,这样的“智愿者”已聚集了224万。截至5月底,他们已共同打造了461万个词条、500多万张图片,成绩斐然。
这些“智愿者”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呢?在互动百科首席执行官潘海东的描述中,他们是“受教育高、收入高的人群,生活在大中城市”,他们在互动百科上创建、协作、“围观”的内容,是互动百科每月锐词榜的基础。
“网络热词锐词的第一大特点是全民协作,第二具有知识性,富有学习精神。”潘海东表示,从互动百科一年多来的“锐词”盘点,可以看到社会热点、科学新知是锐词榜上的主要内容。这些热词凝练着事件的关键信息,也蕴含网友的观点和立场。在他看来,网络“锐词”“热词”已具备了“媒体”属性,他将其称之为“词媒体”。
在资深网友宋石男看来,热词往往是对社会热点的一种回声,而这回声又往往“带着优雅的微笑”。它体现了网络时代的解构精神、叛逆精神,颇有后现代的“无厘头”。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对网络文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在他看来,“不懂词,在互联网里就没法活”。
网络文化是个哈哈镜
词媒体也好,词时代也罢,网络“锐词”或“热词”具有浓郁的网络“微文化”的特征,也成为正在勃兴的网络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张颐武看来,网络使得每个个体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在网络文化中,每个人既是接受者,又是创造者和传播者。“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网络文化具有吸引力——对普通公众而言,它有很强的参与感”。
传统媒体也开始对“锐词”“热词”投以关注。不少传统媒体都开辟了以“词”为基础的资讯播报节目或栏目。日前,互动百科与500家媒体达成内容合作协议,开始为这些媒体提供词媒体输出服务。“传统媒体要学会使用网络热词,接触网络文化,否则无法吸引这些在互联网全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读者。”《南都周刊》主编陈朝华如是表示。
在宋石男看来,“网络文化的吸引力,是真、小、实”。“所谓真,在于网络文化常能剥掉‘皇帝的新衣’。所谓小,在于网络文化常拒绝宏大叙事,而从此时此刻、此人此事说开去。所谓实,在于网络文化虽然活在虚拟空间,却对应无比真实的现实。网络文化也许是个哈哈镜,但镜子中的,毕竟是一个真实的肉体的镜像折射。”
而张颐武认为,词文化、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中国文化边界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中文就是通过词的拓展在拓展。通过提升‘词实力’,也可以提升中国‘软实力’。”
“词汇爆炸”=“文化泡沫”?
不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快餐文化等,都使其颇受指责。
文化批评家解玺璋在谈及网络“锐词”“热词”时就曾指出:“许多热词虽然看上去很时髦,但并不能用于真正的交流。”在他看来,“现在社会处于词汇爆炸期,每天都在产生并淘汰很多词汇,楼市有泡沫,文化泡沫更厉害”。
有专家则表示,全民造词在产生大量“文化垃圾”和“文化快餐”的同时,还暴露出了国人的浮躁及文化的倒退。热词的泛滥不仅让国人越来越习惯“浅阅读”,而且还影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带来文化的退步。
不过,在张颐武看来,网络的情绪化表达虽然不利于人们理性的持续的思考,需要引起重视,但也没必要对此过于担忧。
对于文化泡沫之说,张颐武认为,“网络文化发展太快,介入的人太多,当然会有泡沫。关键看泡沫是否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互联网上有很多无聊甚至低俗的内容,但是在互动百科的平台上,你也能够看到全民参与协作的模式让网络文化拥有了自我修正机制。”潘海东说,“网络文化的积极面多于消极面,我们也应该更积极地看待网络文化的发展”。
毋庸讳言,网络文化现在影响的主流人群还是青少年,不过在宋石男的观察中,其影响已在不断向中老年人群延伸。“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网民平均年龄不断增高,网民中高收入群体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高。社会的中坚力量,越来越融入网络之中,而网络文化的影响,也因之越发大众化。”他说。
张颐武指出,与其它文化形态一样,网络文化总是有利有弊,当下需要做的,是怎样在网络文化的建设中趋利避害。他建议应软硬结合,一是要探索建立其有效的网络伦理,加强网民自律;二是寻求有效的网络监管方式。
“如何在避免限制网络活力和创造力的同时避免其害处,各国都在摸索这个路径。中国有最多的网民且非常活跃,应该给世界贡献一些新经验。”张颐武说。
天涯社区、凯迪网总编谈网络文化建设——主流网民正在趋向理性
网络文化的建设者是亿万中国网民。他们以热情、执着和智慧,演绎了网络世界的精彩与博大
互联网的管理者首先要将细节体现在人文关怀上,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网站的把关人在当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5月28日,天涯社区总编辑胡彬、凯迪网络董事长兼总编辑肖增建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对当前网络文化建设的看法?
胡彬:总体上看,中国网络文化是开放、融合、多样,充满创造力、凝聚力、道义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文化。网络文化的建设者不是别人,而是亿万中国网民,他们以热情、执着和智慧,演绎了网络世界的精彩与博大。
当然,鱼龙混杂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如散布虚假、恶毒、对立、仇恨乃至暴力信息,侵害他人和社会,但这并不是主流。
肖增建:互联网的管理者首先要将细节体现在人文关怀上,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互联网上客观存在的暴戾现象和丑恶是很难避免的,因为这也是现实生活的网络镜像,但我们要敢于面对。
记者:网络社区的把关人和传统编辑有什么不同?对版主、管理员有哪些要求?
胡彬:区别一目了然:传统媒体的编辑决定什么能上,网络媒体恰好相反,决定什么东西不能上,但二者的责任同样重大。
天涯社区从版主、义务管理员到网站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基本任务,这就是处理好自由与自律的关系。自由意味着真诚的表达,自律则是依据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它们之间是可以调和甚至可以相辅相成的。
肖增建:一个成熟的互动管理平台,跟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是,当群情激昂、戾气涌动的时候,管理者要敢于冷静地站出来,团结沉默的大多数、发动理性声音、呼唤友爱关怀、开掘现实的疏导路径。
对以“互动”为鲜明特点的网络而言,构建具有亲和力的、能体现多元内涵、多样化表现形式的信息平台,是网络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以此引领网络上真相的客观显示和大众理性的表达。
记者:天涯和凯迪网在引导网民、构建网络文化的过程中有哪些探索?
肖增建: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又恰逢史无前例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了主流网民的深刻变化,他们对现状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善意理解,这也让我们为互联网的科学管理找到了一条现实的探索路径,就是把自己放在平视的位置上。
胡彬:爱国主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些都是天涯最擅长的主题。天涯社区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做法,一是氛围引导,二是秩序管理。氛围是指优良的人文环境,秩序则体现对法律和他人权益的敬畏。我们还发现了Web2.0特有的自我净化功能,并加以积极运用。当个别网络流氓跳出来捣乱时,网友就会群起攻之,形成共同维护网络家园的良好风气。
由于天涯网友特立独行的群体性格,无论多严肃的主题,往往都被表现得别开生面乃至比较另类。对此,我们也给予应有的尊重,不必强求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