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悟本引发了养生书的信任危机。
自“中国食疗第一人”张悟本确定身份造假,湖南卫视电视节目《百科全说》停播后,一夜之间,健康养生类图书遭遇了信任危机。昨日,一位自称是从事了4年养生、健康图书策划的图书编辑在天涯网上曝料,揭秘健康养生类图书的出炉过程。
第1步:找卖点
谁的知名度高就做谁
该图书编辑表示,在做一本书之前,图书公司要先准备选题调研,通过观察图书市场的销量等情况,确定读者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简单点说,就是你做什么样的书读者才会买,“如果绝大多数人对癌症图书没什么购买愿望,即使你找出世界上最牛的癌症专家,写出的书也没人买,也只有赔钱的份。相反,如现在读者对中医按摩很有兴趣,此类书都卖得很好,就可以操作一下。如张悟本,因为连续上湖南卫视,知名度已经很好了,于是出他的书100%好卖”。
第2步:找写手
专家亲自写成本太高
该帖子称,找到卖点后,就要专家动笔了,但市面上95%的养生书都不是专家所写。因为专家在专业领域很牛,可是他写的东西,普通人不一定看得懂,就算看得懂也不一定有人感兴趣,而且让专家自己来写书,成本也很高,所以,策划编辑就开始寻找写手,当专家的枪手。
第3步:整理文字
抄一抄改一改
图书编辑透露,在整理文字时也颇有考量。负责一点的出版社,会让专家提供资料,由编辑或作者根据这些资料,转变成读者喜欢的文字形式,最终通过专家审核确定最终稿。稍差一点,策划编辑做好目录后,直接找专业作者写,写完以后,请某专家审核一下,最后署该专家的名字。这里面,作者可能有一定的医学专业背景,也可能没有。负责的专家会仔细看一看,不负责的专家为了挣稿费,也就走马观花看一眼。最差的一类,则是图书编辑直接从网站上或者其他图书上抄下来,修改一下,随便杜撰一个专家的名字,就出版。
-支招
图书编辑教大家
分辨养生书优劣
除了曝料养生书如何炼成,该图书编辑还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粗浅地分辨养生书优劣的小技巧。如果书上写的是“XX著”,就说明这本书是本人写的。如果是 “XX编著”,就说明这本书是用了XX的资料,编辑作者加工的。如果是“XX主编”,则说明这本书是别人写的,经XX审核,最后署他的名字借他的名气出的。如果是“XXX委员会编著”,就更加不可信了,说明出版机构连专家都懒得找。
-回应
出版方:养生书到该洗牌的时候了
养生书的制作真的大都有枪手?出版界人士如何看待和挽回养生书的信任危机?昨日,记者采访了多家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编辑肖志明是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吴大真的养生书《花养女人幸福一生》的图书编辑。对于图书编辑的曝料,肖志明坦言,健康养生类图书的基本操作确实是如此,但95%都是枪手的比例似乎太大,“一般正规的图书公司不会不负责任,比如,我们就有对专家进行的审核。首先看专家的资历证书,然后再上门拜访,通过自己的判断再下决定做不做”。至于如何判定资历证书的真伪?肖志明坦言,只能凭借个人感觉。肖志明表示,养生健康类图书大部分都还是负责任的,只是现在太急功近利了,比如有电视台就要求专家在讲课时要讲实例,但实际上中医讲究的是辨证和整体。
和肖志明对养生书整体上的乐观判断,曾出版过曲黎敏等一系列养生专家图书的魔铁图书公司的宣传章小姐则忧心忡忡。“现在的图书公司都是以利润为主要目标,比如,张悟本因为名气大,大家都想找他出书,也没有想过他的资质问题,甚至还有专家希望通过著书提高知名度,会主动抱钱到出版社出书,通过媒体运作进行宣传。”章小姐表示,自从张悟本事件后,现在出版社各界都对养生书多了一个心眼,“我觉得养生书是有市场的,大家也不必谈之色变,现在只是到了一个该洗牌的时候了”。
-意见
大坪三院中医科主任:
书可以看但别轻易试
健康养生类图书还该不该看?昨日,记者采访到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医科主任杨国汉。杨主任认为,这些书都可以看,但千万别急于实施,最好还是找医生对症下药。
杨主任说,他也看过《求医不如求己》、《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等养生书,也看过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大部分的内容都只能当成信息,治病是万万不可的。“我就遇到过患者,看到书里写冬瓜降火,就使劲吃冬瓜,最后闹到拉肚子的,吃龟苓膏吃出牙龈出血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跟我的患者说,中医是当下作业,必须根据患者当下的情况而下药。”杨主任表示,这些书写得太绝对,对读者,特别是生病的读者肯定有误导。至于张悟本事件,杨主任则表示:“社会太浮躁,这些书在出版过程中,难道写作者不知道有些是虚假的?图书编辑看不出来有问题?还有读者,难道不会自己分辨吃绿豆治百病这种话太愚昧?我觉得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影响
重庆新华书店:
养生书销量下滑近四成
张悟本事件后,养生类图书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昨日,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连锁经营公司相关负责人张炯告诉记者,在今年年初,养生类图书就像一匹黑马杀出图书市场,4月以前,该类图书的销售量占到了整个图书市场的5%左右,但在张悟本事件后,养生类图书的销售量迅速下滑厉害,按照5月总销售量5247册计算,周销售量应该在 1311册左右,可上周仅销售了802册,足足少卖了500册,甚至还有读者前往书店,要求退还此前购买的养生类书籍。张炯表示,对于前来退货的读者,书店会根据相关程序操作:“作为书店,其责任只是确定出版物是否属于正规出版物,至于图书内容的把关,应该是出版社。因此,目前,健康类图书还没有下架,书店对养生类图书的进货计划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华西都市报:张悟本“乱象”背后的见利忘义
农业部官员称张悟本拉动绿豆需求猛增,这个说法并没有数据支持。张在其走红的尖峰时刻,书籍卖出几百万本,碟子炙手可热,天天上去电视台指导大家吃绿豆…… 这个北京第三针织厂工人,变身“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和“中医世家传人”,成为了大众偶像。从普利策时代以来,经营广告和新闻分开就像新闻和评论必须割裂一样,一度是媒体行道之圭臬,而张悟本的包装过程,透露出媒体和其背后推手的见利忘义。
自赵本山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卖拐”,“忽悠 ”一词就红遍了大江南北,而今天,当找张悟本“诊断”的排号已经排到了2012年,我们大致可以确定:这场盛大的“忽悠”几乎到了天荒地老的程度。客观上,张悟本不该这么“红”,配合忽悠芸芸众生的,除了他的营销团队,恐怕还有媒体吧?他们一起导演了这场荒诞剧,对张悟本五体投地的受众则像接过赵本山拐杖的范伟,还忙不迭地说感谢……
在中国,任何时代都不缺乏有良知的媒体,但同样可以成为“定律”的是——并非每一家媒体都真正值得信赖(或只能“阶段性信赖”?),这是事实。
我原来以为,随着信息手段的丰富,大众已经懂得如何选择,不会盲从专家。而实际上,当部分媒体的宣传攻势铺天盖地而来,普通人的选择是困难的。部分媒体先被张悟本误导,他们继而又误导了更多的“养生粉丝”,末了,揭露张悟本的还是媒体,这是一道非常可笑的轨迹。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的“养生”本来并无过错,甚至蕴含着不少科技含量,但张悟本们无疑“妖魔化”了这种传统,而人们盲从又吃了亏之后,传统养生去伪存真的演进
过程可能会因此再次歧路徘徊。这其中的痛楚,医疗、食品的大环境固然有责,张悟本及其幕后推手们,显然又添了不少芒刺上去。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都在经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一位专家、一家医院被推上神坛,然后他们盛极而衰,被揭露,最终声名狼藉地倒闭。释然了吗?不,其实受害者和旁观者都会想:那些曾经推波助澜的媒体,仅仅只接受道义上的遣责?而且由于他们势必加入最后的声讨者行列,就显得正义,功大于过?有时候,我们有可能连一则简单的“致歉”都不会看到。
此前,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12部委出台了《2010年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意见》,迫使媒体对待广告商、特别是电视购物的态度严肃起来。这对民众来说,是福音,而对媒体而言,或将是持久响在耳边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