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目前,婚恋节目在全国各地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出,一些婚恋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不惜为一些“拜金女”、“拜金男”提供发表“金钱至上”言论的平台,任由这种不健康的价值观念流布于社会,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那么,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当树立一种怎样的婚恋观?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神圣纯美的爱情和婚姻?且听专家们的智言——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乐国安:
提倡婚恋价值观“门当户对”
家庭婚恋问题一直是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乐国安的研究方向。对于目前电视婚恋节目的层出不穷,乐国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倡婚恋价值观上的“门当户对”。
乐国安对于目前电视上一些婚恋节目暴露出来的拜金享乐倾向表示担忧。他说,如今的社会氛围宽松,人们在选择配偶的时候,标准也不尽相同——有人看重对方的才华,有人看重对方的相貌,有人看重对方的发展潜力。但在婚恋方面,应提倡“门当户对”——不是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的“门当户对”,而是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匹配。
乐国安注意到一些电视征婚节目里的年轻人以单纯的经济条件作为择偶标准,在乐国安看来,这是很不明智的,因为有了钱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幸福,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悲剧例子。
乐国安通过深层的分析指出,一些年轻人的拜金主义倾向也和目前社会上某些鼓吹“金钱至上”的现象有关联,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年轻一代价值观念的养成,使其出现了偏差。因此,我们在批评某些青少年一味崇拜金钱的同时,也应该从整个社会价值取向上做一些反思。而我们目前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积极向上的,是一个社会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大力弘扬。
浙江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建华:
媒体应做健康价值观引导者
浙江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媒体应做健康社会价值观的引导者。
杨建华对目前各档电视征婚节目中频现的“雷人雷语”以及某些“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说,这些节目所表现的某些爱情观是和人类对爱情的渴盼、期待、珍视背道而驰的。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情感,但在这些电视节目中,物质成了爱情的主导,这是把爱情恶俗化了。
杨建华分析认为,其实不难看出这些节目的背后,是收视率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些电视台利用黄金时间推出征婚类节目,并且在节目中安排一些“雷人雷语”,无非是想赚人眼球,提高广告收入。但这些节目以牺牲正确的婚恋观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如果年轻人以这样的价值取向来指引自己的婚恋观,那么必定会产生我们不想看到的后果。
杨建华强调,无论是媒体管理者还是媒体自身,都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媒体应该更多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明了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价值引导责任。尤其是在目前征婚节目成风的当下,媒体更应审慎思考自己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如何更好地兼顾,担当起健康社会价值观引导者的职责。
文化产品应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
最近一段时间,电视“相亲热”以及随之而来的“拜金”、“炫富”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批评、谴责此类低俗现象的同时,也开始反思:我们的电视节目以至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产品,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原则?为了获得经济效益,是不是可以满足某些低级趣味?为了赢得市场竞争,是不是可以毫无顾忌地炮制某些挑战社会道德的卖点?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上述这些问题不是局限在某个节目或某类文化产品中,而是突出地反映了在生产文化产品过程中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的一个普遍症结。一些文化单位在体制改革中,还没有很好地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没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的过分看重经济利益。一些文化产品样式追求新奇刺激,价值内涵流于庸俗,甚至明显背离道德底线,但由于可能获得颇为可观的市场效益,便呈现泛滥的趋势。无论是曾风行一时的某些“选秀”,还是当下炙手可热的“相亲”,一波接一波的热潮过后,残留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失衡。这个失衡问题,正是我们在清理低俗文化产品中需要着重解决的要害所在。
新世纪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方兴未艾,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从2003年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两个规定的印发到2006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再到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管齐下,激活了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原则。任何文化产品,不论形式如何出新,内容如何丰富,最终都要有益于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有益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如果一个文化产品缺乏应有的社会效益,那么它的经济效益就失去存在的依据,就会沦为不折不扣的文化糟粕。这样的糟粕即使能赢得一时的“青睐”,最终也会为人所唾弃。事实证明,任何文化产品只有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着意创新,才能获得真正的活力,也才能赢得长久的经济效益。
当前,在文化产业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很多文化企业和机构都积极行动起来,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极大地繁荣了文化市场。但在不断出新品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出精品。真正的文化精品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体现。这一点,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