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23时57分,国画大师吴冠中在北京病逝。大师与世长辞,却留下了用彩色水墨点染的中国情怀,留下了他对艺术之美贯穿一生的苦苦追求。大师吴冠中,给当代画坛、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怎样的财富?
2008年,年近九旬的吴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紧迫。他将87幅画作捐赠给上海美术馆,并且对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说:“我有两件事必须完成。”
吴冠中的两件事
吴冠中的两件必须完成的事,一件是讲真话,一件是安置自己的毕生画作。2009年,160件吴冠中给国内外美术馆的捐赠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涵盖了吴冠中各个重要创作阶段,对他的艺术人生作了一个总结。
耄耋之年的吴冠中来到上海,看见自己的作品陈列在上海美术馆,并且将永久地得到妥善的保存与展示,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晚年的吴冠中,作为当时中国健在画家中身价最高者,曾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吴冠中的画作不断创出天价。今年6月,北京翰海举行的春拍会上,吴冠中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拍出了5712万元的最高价。曾有人统计,吴冠中作品的总成交额达到17.8亿元。
如此巨大的一笔艺术财富和物质财富该归属何处?吴冠中用一次比一次大手笔的捐赠,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也引起了激烈争议。
对于上海美术馆的那次捐赠,上海文广局美术处副处长、画家肖谷曾在吴冠中北京的家中亲睹见证。他记得,签署捐赠书的那一刻,吴冠中因为情绪激动而双手微微颤抖,但是他最终的笔迹却很坚定。他感觉到,吴老对于这些画作如同女儿般珍爱,希望给女儿们找到最好的归宿。
显然,在吴冠中看来,最好的归宿就是让作品回归人民。“这些画是我一直留在身边的东西,舍不得拿出来。许多人要买,我不卖,我要把它们留给国家。我90岁了,作品接受了市场和时间的考验,也知道拍卖的价格很高,但那些与我毫无关系。我的作品是属于人民的。而艺术也只能在纯洁无私的心灵中诞生。”身处名利巅峰上,却始终坚持“艺术无价”的吴冠中,大师之风范令人高山仰止。
在生活方面,面对自己作品的屡创天价,吴冠中也丝毫不改本色,坚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就是在被友人戏称为“蜗居”的陋室里,耄耋之年的吴冠中挥毫泼墨,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之美。
美的使者
“我负丹青”,这正是大师吴冠中自传的书名。一个“负”字意味深长,道出了大师在艺术上的永不满足。1936年,17岁的吴冠中从杭州艺专走上了绘画之路,从此喷发出近乎疯狂的激情,将自己的一生交付丹青水墨。
在自传中,吴冠中写道,他的艺术之路起源于对美的追求。“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17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
爱美的吴冠中,年少时亦有惊世骇俗之举。在杭州艺专求学时,他向富裕的女同学借钱,做了一件“大红袍”穿在身上,只因为觉得红色分外亮丽,非常美。
1979年,《美术》杂志发表吴冠中的《绘画的形式美》一文,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一样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了中国美术界的大讨论,影响延续至今。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会长、知名画家周长江说,上世纪80年代,吴冠中的“美论”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作为美的使者,吴冠中先生当之无愧。”
以抽象油画在中国画坛崭露头角的周长江,曾与吴冠中同时为某油画大赛担任评委。评奖过程中,吴冠中“对艺术的执著、对自己鲜明的艺术理念的坚持”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充满灵气的作品非常喜欢,尤其欣赏画家的笔意新奇、有表现力,欣赏画家的风格之美,而对于画得很细‘磨出来的作品’却不屑一顾,认为没有才气。这种艺术风格和理念上的鲜明性在画坛前辈中是非常突出的。”
大师的遗产
继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等之后,吴冠中成为中国当代画坛的又一位大师。2002年,他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吴冠中的艺术影响力已超越了东西方的界限。
李磊认为:“吴老秉持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加以创新,他是中国近现代中,把西方艺术表现手法和中国文化意蕴结合得最好的艺术家。”
吴冠中的作品融贯东西方绘画之美,给中国当代绘画留下了一笔财富。尤其是他的设色水墨,清丽脱俗、灵气横溢。“吴冠中是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副院长包林说。
而他对绘画的勤奋、对艺术的虔诚,终其一生保持灵魂的纯洁,甘作艺术“苦行僧”,在当代画坛也属于绝无仅有。
在肖谷看来,大师遗留给中国画坛的财富,还在于他对于国家和自己文化传统的热爱,笔墨随时代而变,但不变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传扬。“吴冠中的绘画美,是因为他始终用水墨和油画展示着中国的形象,根脉始终扎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汲取养分。后辈画家也应该努力继承大师这种精神,不懈地对中国文化、中国气派进行艺术探索。”
相关链接
吴冠中先生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慷慨地将作品无偿捐赠给海内外的博物馆。吴冠中2005年和2008年分两次捐赠给上海美术馆油画、水墨画和素描写生作品共87幅,涵盖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他各个创作阶段的重要作品。2009年,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捐赠36幅作品,涵盖了他从1954年到2008年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结晶。2009年底,他将56件近年力作和16件珍贵名师收藏捐给浙江和中国美术学院。这些作品连续数月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感动万千观众。吴冠中曾四度捐赠画作予香港,连同最新的5幅水墨画作品,他多年来总共捐出了52幅画作予香港艺术馆收藏。
南方日报:吴冠中誓言做“有脊梁的文人” 将鲁迅当精神父亲
晚年的吴冠中,羸瘦、形销骨立,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孤僻怪异的老头。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回忆,吴老的脸上总带着一种忧伤的情绪,两颊凹陷,唯有双眸如炬。很多人特别记得他有一双这样沾满颜料的手:黝黑的骨节突出,粗糙得带着长长的裂口。
他写得一手好散文,画出市场价格最高的画,言论和行为都不容效仿,可以这样说,吴冠中是当今艺术界最特立独行的画家之一。在当今画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苟安于市场世俗标准的时代,吴冠中其言其行其艺,是另类,是孤品,留下一具值得人们回味的剪影。
昨天,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央美院的著名艺术评论家邵大箴、殷双喜、王璜生等人,追忆这位特立独行者。
从艺
三次主动变革轨迹
吴冠中生于1919年,刚巧是在“五四”运动发祥之年。早年的吴冠中曾三次主动变革自己的人生轨迹,如今的人们可以这样解读,他主动选择接受了那些“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教育。
第一次变革发生在吴冠中17岁时,他在科技和艺术之间选择了艺术。他先学习于浙江大学代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了一年后,他与杭州艺专预科的朱德群相识,头一次窥见西湖艺苑,不听父亲的竭力劝阻,转考入杭州艺专预科从头学起。
第二次变革是在吴冠中30岁时。他是旧中国最后一批赴法国留学的画家,也是新中国第一批从西方回国报效祖国的画家。他说过,“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
第三次变革是回国后,他坚决不跟从当时一窝蜂的现实主义创作洪流,不画工农兵绘画。他选择了“群众点头,专家鼓掌”的自我审视标准。在近30年的漫长光阴里,他一次次被打入美术界“另册”,被斥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堡垒”,备受主流美术界的打击和排挤。
著名艺术评论家邵大箴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让吴冠中变得“无可替代”的是,他对于内心感受的描摹。“描绘时代生活是客观的,这一点比较容易,很多画家都可以做到,但吴冠中擅长描绘内心感受,这一点他走在前面。”
然而,作为20世纪争议最大的艺术家之一,吴冠中收获的不仅是赞美,也有无情的批判。对此,《美术研究》杂志执行主编殷双喜反驳:“衡量一个艺术家,不要只看他的作品是否完美,而是看他是否有开拓性和创造性,无疑,吴冠中是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转折。”
立言
誓言做“有脊梁的文人”
文革时期,吴冠中和学生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没有画具材料,他买了一元多钱一块的农村简易黑板,刷上胶,便在上面作油画。借房东的粪筐作画架。吴冠中有一组农村庄稼风景画,就都是在粪筐上画出来的。同学们戏称他为粪筐画家,以后不少师生效仿他,也就形成了“粪筐画派”。
“笔墨等于零”、美术界“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到了晚年,吴冠中每出一语,必会引起轩然大波,当然也会招致很多非议。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称吴冠中是一个“敏感的艺术家”。
批判的种子在吴冠中身上其实一直存在,吴冠中非常崇拜鲁迅,甚至把鲁迅当成自己精神上的父亲,誓要做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
吴冠中在艺术上最大的争议是,他晚年提出了国画的“笔墨等于零”,招来无数指责和非议。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认为,不少人仅仅是断章取义理解了“笔墨等于零”,吴冠中主要是想传递这样一种观点:艺术最重要的是传递思想和感情。就像一个人学了再华丽的唱腔,如果歌声不能感动人,依旧是徒劳无益。
殷双喜为,吴冠中或许不是一个思想家,但他是一个有思想的现代公民,他认真坦率地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
人格
从不为金钱作画
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吴冠中各类作品总成交额17.8亿元,被誉为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奇迹。但这样的身价,却似乎与吴冠中无关。
殷双喜曾问过吴冠中:“您对市场拍卖您作品的高价怎么看?”吴冠中只淡淡地回了一句:“拍多高都与我无关。”晚年的吴冠中,生活中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非常简朴。理发就在马路边的摊子上。
晚年,他一直“蜗居”在狭窄的“袖珍书房”里,除了靠墙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临窗一张比课桌略大的书桌和一张椅子。“这是真的。”王璜生在担任广东美术馆馆长期间,曾多次拜访吴冠中。
吴冠中曾有这样的言论:“生命末日之前,还将大量创作,大量毁灭,愿创作多于毁灭!”他曾惊世骇俗地在画室里撕画、烧画。但是晚年,他又为伪作“毛泽东肖像中国画《我的一张大字报》”打官司打白了头发,可见他多么珍惜自己的画名。
对待作品的态度里,吴冠中有这样的人格: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从不拿出去,好画更舍不得卖,也不为金钱画画或接受任务作画。最后的几年里,他将毕生的创作散尽,曾向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捐赠作品。
深圳晚报:晚年一边创作一边毁画
1
高票获选异域殊荣
中国画家为使中国画走向世界,奋斗了近百年。吴冠中是旧中国最后一批去法国留学的画家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批从西方回国报效祖国的画家之一。艺术家个人的命运和成果,系于祖国的命运。过去、现在和未来,吴冠中永远苦苦地寻找着视觉艺术天堂。
他不能造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间天堂,却想用自己的笔造出一个虚幻的、视觉的、水中的、墨中的、色中的人间天堂。
“生前落寞,死后也未见哀荣”的古今中外大画家真是太多了。活着就能看到自己身后成就的画家是幸运的。吴冠中说自己是幸运的。2002年3月中旬,正当吴冠中在香港举办60年回顾的《无涯惟美——吴冠中艺术里程展》之际,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贺礼,他被高票通过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通讯院士,吴冠中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
2
作品卖出17.8亿元
吴冠中的画作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奇迹。
早在1987年,由香港艺术中心主办的“吴冠中回顾展”在香港包兆龙画廊举行,展出的100余幅作品40分钟内即售罄。
吴冠中画作《交河故城》被学术界认定为其一生艺术造诣的里程碑,曾拍卖出407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中国在世艺术家全球最高成交纪录。
近年来,吴冠中画作在市场上广受追捧。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吴冠中各类作品总成交1417件,均价高达125万元。17.8亿元的总成交额,在中国古今所有画家中,仅以0.4亿元之差逊于齐白石。
据接近他的人士的印象,吴冠中晚年一直住在北京方庄芳城园两居室的家中,生活起居十分简朴,平易近人,完全没有“大师”的架子。
3
晚年一边创作一边毁画
进入晚年的吴冠中下决心要做好两件事:第一,撇开那些满意之作;第二,毁掉那些不满意之作。近年来他几乎是一边作画,一边把他不满意的旧作毁掉,尽管他的画在市场上寸纸寸金,在拍卖行里打破了在世画家中的作品最高价,却有好几百幅浸染着自己血汗的画在他的眼皮底下化为灰烬。。
吴冠中晚年在家里常常抽空做这样的功课:一次次把不满意的作品张挂起来,一次次用挑剔的眼光审判着,一次次定案,一批批忍痛毁灭。画在纸上的墨彩、水彩、水粉可撕得粉碎,绘在布上的油画只能用剪刀剪成碎片,绘在三合板上的需用油画颜料涂盖。儿媳和孙子怕老人太累,常常帮他整理。他们帮着展开六尺以上的巨幅一同撕裂时,也满怀惋惜之情。画室里废纸成堆了,儿媳和阿姨就捧下楼去用火烧。
有一次一位新加坡著名摄影师来访,正碰上吴冠中和家人焚烧一批托裱过的水墨画,足足有二百多幅,堆得像座小山。他按动快门把这个焚烧场面抢拍了下来,并将照片在国外发表了,引起国际上的震撼。
语录
“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
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临终赠港五幅作品
唐英年哀悼吴冠中离世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26日对著名画家吴冠中离世深表哀悼,并对吴先生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唐英年表示,吴冠中先生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慷慨将作品无偿捐赠给海内外的博物馆。
25日,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宣布,吴冠中再赠5幅水墨作品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作品将于7月23日在香港艺术馆举行的“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中亮相。吴冠中曾四度捐赠画作予香港,连同最新的5幅水墨画作品,他多年来总共捐出了52幅画作予香港艺术馆收藏。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林风眠之后
他是一代旗手
惊闻吴冠中先生仙逝,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心中格外难过。
许江说,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吴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无法弥补的损失。
“吴先生的思想会通艺理,展现了一代大师的广阔视野。他是一个杰出的艺术的思者。他将这些艺术思想一方面化作出色的文字,广为推广;另一方面不断以诗性的意象为中介,在艺术上表达和验证这些思想。这使得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罕见的思想隼锐、艺术迭新的一代旗手。”
得意门生赵士英:
他强调创新
关心宋庄、798
惊悉老师吴冠中去世的消息,画家赵士英悲痛万分。
赵士英是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班1960届毕业生,也是吴冠中的得意门生。从1993年到2008年,15年间两人同为全国政协委员,赵士英曾多次陪同吴冠中参加委员视察活动,谈艺论画,挥毫泼墨。就在今年3月份,吴冠中还到赵士英家中选画。
作为一代绘画大师,吴冠中称自己的艺术实践是“寄养于东西两家”——既吃过东方的茶饭,又喝过西方的咖啡——他同时学习了林风眠的油画和潘天寿的国画。但吴冠中并未停留在原地,他特别强调创新,甚至鼓励叛逆。1995年,香港为吴冠中举办个人画展,冠名为“叛逆的师承”,吴冠中对此欣然接受。赵士英说:“吴先生很关心非主流艺术家。有一年冬天,他跟我提议去看看北京的宋庄画家村,我当时劝他等等再说,先别去。但吴先生后来披着大棉袄就去看了,798艺术区他也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