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演讲摘要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编者按: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日前在苏州举行。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位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并就当前城市化进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上海世博会参展方代表、国内各省区市代表、文化名人以及中外记者近800人参加论坛。本版特刊发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在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全体大会上发表的主题演讲以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在论坛上的总结发言,以飨读者。

    探索多元化城市文化的融合和共生

    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

    上海世博会正在吸引全球的关注,在这次世博会上,博大精深、美丽独特的中华文化得到了传播,同时,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得到了展示。在苏州论坛上,我们的主题是“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重要又适时。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目前正经历着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向主要的工业大国的转变。而且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全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重要经济体。可以看到,中国城市的变化非常明显,我们不断地看到更多新的住宅、摩天大楼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以非常惊人的速度被建设着。我们也看到大量的人口正在从农村流向城市,他们都希望能够寻找到更好的生活。

    苏州城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地处中国最发达地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是这一地区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苏州如何成功迎接挑战,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丰富的文化遗产呢?这个答案将影响到苏州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而眼下,快速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挑战是无数国家和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为世界各地的城市提供了机遇,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变得更加集中,但是许多城市却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既然变化和影响如此巨大,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研究我们面临的城市情况。我们所看到的变化,是否都能产生很好的结果呢?如何让一座城市既成为经济增长引擎,又可以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城市既需要发展,也迫切地需要保护其文化遗产,我们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我们是不是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呢?当城市都在关注于扩展今天的空间时,是否能够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推动居民社交往来和建设精神文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多街区,人与人保持着密切的社会联系,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准的同时,还可以保护这些文化特性?城市居民现代化程度高,如何促进和谐的关系?如何认识城市现状、如何认识和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当前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在探索多元化城市文化融合和共生的同时,寻找能够使城市与居民受益的方法。

    城市化与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

    哈佛大学教授  杜维明

    城市的特点是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高度集中,各种健康和不健康的因素互相碰撞、激荡,释放出极大的能量,造成社会分层、职业分工越来越细的状况,为知识人提供了各种发展的空间。只有在这种浓郁的人文氛围中,文学家和哲学家才能创造出多元、多样的价值。城市化不仅是同质化的过程,也是差别和矛盾同时涌现的过程,大都会要比一般城市及乡村复杂得多,作为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城市化可以说是复杂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趋同的,但文化全球化却和区域化及地方化难分难解。因为族群、性别、年龄、阶层及信仰,各种原初的联系就使每个具体的人必须掌握的资源和接受控制的条件,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凸显了它的价值。因此文化因素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关注的重点课题,这也最能体现一个大都会的特殊性格。

    在这个背景中,城市化成为现代化乐观突出的表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市民社会也是现代化的标志。19世纪,欧美的大都会就是例证。伦敦、巴黎和纽约,都是现代精神的体现。只有大都会才能拥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博物馆、歌剧院和音乐厅。也只有大都会才能构建大型的娱乐、运动设施。马克思·韦伯说现代化的特色是理性化和合理化,高度理性化的建筑、教堂、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交通系统、银行和课程制度,都是坐落在大城市之中。

    自古以来中国的情况大大不同,城乡的景观比比皆是,城镇只是政治中心,不少的庄园、寺庙和图书馆在城镇之外。现代化以来大都会林立,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说北京之外就没有可观的大都会。也许这就是一种有机的整合。这才能够说明中国都市化的特殊情况。苏、杭名满天下,就是很重要的例子。

    哈佛大学的格芮瑟教授(Nathan Glazer),应邀参加2008年北京论坛,他回到美国不久,在美国极有影响力的杂志《新共和》上发表了题旨为“纽约并非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大都会”的文章。这位在美国知识界非常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宣称上海超过了纽约。但是他实际要传达的是希望上海不要走纽约的老路。后来居上者不能吸取历史的教训,一味模仿不良后果比比皆是,而无法避免的发展模式,是人类的一大遗憾。当然更是后来者的悲剧。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直译后成为: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前面是一种期待,后面是一种判断。这个判断有很深刻的根源,来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他所说的是当时的雅典,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特殊例子。如果完全从负面来了解,今天当市场经济渗透到社会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领域,不仅是企业,包括政府、媒体、学术乃至宗教,社会就成为一个市场的社会。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联合国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多的分析,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动力、创造财富不可或缺的机制。但是如果市场经济沦落为市场社会,这是值得我们担忧的。

    我们应该了解到,世界上各种大都会,因为物欲的充分释放,造成了大家熟悉的环境破坏、交通堵塞、贫富不均,乃至在农村里经过长期积累的诚实、朴质的农村价值这种理念也有被解构的危险。

    我们应该从全面来认识和理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至少在积累经济资本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积累社会资本。除了发展、培养科技资本以外,还需要培养发展文化的能力。如果没有文化的价值,一个大都会要成为举世闻名而且有影响的大都会是有困难的。

    除了注重智商以外,我们也要注重情商和伦理智慧。大都会创造了很多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的价值不仅要维持,如何使它发扬光大,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苏州成为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古城保护的典范。这是经过长期努力,把苏州的河、街、巷、桥、景、房,每一个地方都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维修的具体成果,成为城市更新的例证。小而有机的联系,和大、高、快可以配合起来。

    毫无疑问,上海世博会为各显灵通的新世界提供了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这种对话是通向人类和平相处的必经之途。“五四”以来中国的精英,以西化为民族复兴的唯一道路,也就是所谓的启蒙心态。他们所体现的不仅是强烈的爱国主义,也是一种面向全球的宏观视野。每一位要求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学者,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先驱开始,就进行着持续的努力。这些人的努力不仅是为了创造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也是为了人类的前途和人类的文明。

    正在举办的世博会和奥运会一样,都从正面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坚信中国传统不仅是孕育中华心灵的源头活水,而且也是促进世界和平的精神资源,可以为世界各种不同的民族作参照。

    费孝通先生晚年访问日本期间提出了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用这四句话概括今天的上海世博会,也是贴切的。各美其美是100多个国家和50个国际组织,把他们认为最优美、最能代表他们核心价值的展品与建筑展现在世人面前。每个馆,各有各的自豪。这就是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是指大家除了对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凝聚的智慧和发扬的精神引以为自豪,也以观察者和欣赏者的心情分享其他在同一空间所展现出来的知识智慧和精神性。这意思就是互相学习,互相参照。

    东亚社会,特别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所谓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都是非常突出的以学习闻名。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先向荷兰学习,然后向英国、法国、德国学习,近来向美国学习。中国从曾国藩以来,所有重要的儒家学者面对西方的冲击,都是向西方的文化做虔诚的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核心价值。所以他们不仅是一个观察者和欣赏者,也是在充分地体验各种不同文明的价值,这不仅是各美其美,也是美人之美。

    中国和美国最近的对话多半是企业的对话乃至人权的对话。但真正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现在还没有开始。我们的核心价值,有仁爱、正义、智慧、礼让、信念、诚信。但是我们也能够赞同甚至认同美国的一些核心价值,比如说自由、理性、法制、人权和个人的尊严。它们有全球的意义,因此也应该为我们所接受。同样我们的核心价值绝对不只是亚洲价值,而是扎根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具有全球意义的普世价值。

    美美与共,是指整体而言,上海世博会是21世纪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是展现众美的空间,如果大家都以开放谦和的学习心态,主动、自觉地参加这个举世瞩目而且时机难得的文明对话,那么追求卓越就不只是理想,而是引导城市人为自己也为社会提高日常生活的借鉴。

    天下大同的观念是深入中华民族人心的传统观念。所以中华民族体现的价值不仅是本民族的价值,不仅是东亚的价值,不仅是亚洲的价值,也是世界的价值。这是我们对上海世博会的期待。

    文化生态培养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  周汉民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在一天半的时间里,通过一个全体大会、六个平行分论坛,就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诸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思想成果,也形成了一些兼具现实性、可操作性的政策主张。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主题,旨在表达城市作为人类文明载体所表现出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表达全世界人民通过城市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需要物质基础,同样也离不开精神体验。而精神体验的外在表现便是文化。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言,文化者,人类最有价值的共业。正是这种共业,才使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和理解个人、集体乃至人类的共同目标、理想和正义事业的实现,从而获得人格上的满足。城市是以空间和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在空间地域的迅速集中为外在表现,是个体、集体和人类目标的展示地,理想和正义的实现地,同时也是文化创造和繁荣的迸发地。

    2008年,地球上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突出表明全球性城市社会的到来,城市也纷纷把体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和快速城市更新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对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体验、人格满足,则有所淡漠。更有甚者,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过程中,还出现了城市记忆消失,富有特色的区域和传统表现不断被格式化,居民越来越生活在被规划的世界里。诸多现象值得深思。

    面对城市更新对文化传承所造成的困境,面对城市更新对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冲击,面对城市更新对文化繁荣、文化产业提出的新要求,此次论坛经过深刻而充分的讨论,得出了一些对未来城市具有重大启示意义的结论。

    结论一是在城市迅速发展的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汇集全球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提炼出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南,这考验着当代人类的智慧。文化遗产保护,既包括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政策措施和手段。虽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具体行动和保护方法上存在相当差异,建筑和人文景区等物质文化遗产更多依赖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而像京剧、歌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依赖特定文化生态的滋养,不过这两者归根到底都必须返璞归真,从提升民众日常生活化的嗜好和审美情趣入手,否则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失去其遗产的活态性和生存基础。

    文化遗产保护要取得良好成效,就必须对其存在前提——文化生态,进行深入修复和架构。有人提出文化遗产,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应当成为一种经济资源,要将其与市场结合,并以此作为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但我们同时应当看到,过度强调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也可能给遗产本身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如何平衡遗产保护与未来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次论坛结论之二,是文化多样性是城市内外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样态,是人类生存状态的本来面貌。从跨文化交流与城市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中,我们认识到保证和繁荣文化的多样性,对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居民心灵境界和幸福指数极为重要。正如世界充满着风情活跃的民主一样,城市中也存在信仰多种价值、崇尚多种文化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默默融合成城市文化创造的源头活水。

    一座城市既有横向文化,也有纵向文化。从横向来看,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本土与外来之间,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彼此尊重、相互包容。纵向来看,现代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旧养新、新旧交融,迸发出新的活力。城市文化在纵横交错中不断演进,并显示出多样的繁荣。城市多元文化繁荣,显然不局限于自身,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也异常重要。

    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指出,文化和文明可能成为冲突的主要形态。通过本次论坛,我们却以为文化确实可以汇聚成国际政治新的力量,某种程度上推动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进程,但文化本身不是也不应成为冲突根源,因为文化的本质在于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应当看到,目前更令人担忧的并不是文化多元、多样造成的冲突,而是日渐明显的全球文化趋同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推动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实行什么样的文化政策,考验着城市文化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智慧。

    本次论坛结论之三,是无论保护文化遗产还是繁荣多样文化,都需要文化的继承、演进与创新。需要在适宜的文化生态中推动文化产业成长。通过创意产业积极创造历史城市的文化身份,已经不仅仅是文化命题,更已经成为经济命题。

    城市的生长、繁荣,需要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历史,而城市也承担着一系列相互交错的功能,它们既是社会包容与融合的载体,也是经济发展驱动力、知识和革新中心。文化产业承担着满足人的精神体验和推动经济成长的双重功能,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进程中,作用日益凸显。

    我们深知怀旧是人类的天性。只有历史记忆才能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因此,建筑和城市的其他遗产,成为城市社会中最珍贵、最重大的文化生态组成。威尼斯市市长代表就威尼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随着时代变迁、东西方交汇、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变迁,城市更新,也成为城市历史中永久的现象。因而,怀旧与更新会产生紧张和冲突,处理这种紧张和冲突需要源自城市居民本身的创意。创意和创意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本质内容。

    然而创意社会离不开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也离不开创意经济,而要发展创意经济,更离不开文化、风格、语言等方面的多样性所构成的生态要素,也离不开高度的变化、学习的机会以及适应回报等基本制度框架。

    我们认为,未来政策重点在于,资源配置应当更加关注城市文化发展的创意要素,及时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鲜要素、新鲜现象归纳出来,实施创造性的创意计划,并从更广阔的领域加以推广。无论是国家还是城市,都应当把创意产业列入创意计划,加强人才培养,最终使文化产业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力的支柱之一。

    在全球城市文化发展热潮中,以上海和苏州等城市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上海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痛苦与文化光明的交汇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乃至新中国精神传承上,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而苏州作为文化名城,以园林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光辉灿烂。围绕这些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城市文化的多元多样,以及创意产业成长,上海和苏州都制定了高屋建瓴的文化发展纲要和实施细节。在物质上更是加大了投入,取得了文化设施建设分层并进、文化公益服务活跃多彩、文化创作硕果累累、文化产业迈上了新起点的巨大业绩,更重要的是市民的开放心态,相关的文化生态已经或正在形成。

    上海世博会是一个跨文化交流和讨论的伟大平台,在整个5.28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可以相互支持,共同分享我们的愿景和目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不仅仅是一个展览的主题,它应该是我们整个人类高尚的主题。

    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财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  汉斯·道维勒

    目前,城市人口已经占了世界人口的整整一半,而过去我们经常忽视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讨论气候变化、全球化以及经济的发展,其实在这一切过程中,旅游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它们能够推进城市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跟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同国家在城市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合作。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会议上,我们讨论到如何保持文化的发展,在联合国的文件中也包括了文化对城市化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内容。

    苏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城市。这里的建筑包含了美和多样性的特征,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园林文化,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苏州颁发了相关的奖项。苏州的园林同时还承载了其他的丰富信息,可以说这是一项宝贵的财富。

    纵然历史流逝,我们看到园林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继续留存下来。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城市更新是一个流程,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法国有这样一句话:很多时候,文化就是人类的中心。可以说文化是人类的创造、革新以及人类认同感的寄托和基础,它也凝聚了人类世代之间的延续性。一个阿根廷作家说过,看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城市的过去就知道它的未来。一座城市的传承不仅仅是在街道中,还蕴含在构成这座城市的各个元素中。城市的每个部分都对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中的无形资产很重要,它可以体现人类的尊严。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堪称现代经济创新的领导者,在新文化发展和其他相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文化相关产业的工程、项目的价值高达1300亿美元,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对此有相关的描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样在千年发展目标中立下了针对不同的文化发展的目标,其中包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972年,联合国颁布了关于文化保护的国际公约。2003年联合国会议上通过了对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案。2010年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大会讨论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世界各地进行着对文化的保护,在城市的各个方面,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纹理和不同质地。因此我们将文化传承的问题理解为,它是社会平等,是对话与和平,它是一座桥梁、一条道路。联合国愿意与各相关方面进行合作,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可持续发展,更加充满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