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推动深入生活、促进创作繁荣,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从今年3月开始,先后组织25批作家艺术家赴井冈山、延安、韶山、西柏坡、遵义等革命纪念地进行采访采风,收到良好成效,产生热烈反响。6月23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召开“倡导深入生活、推动文艺繁荣”座谈会。参加座谈的作家艺术家畅谈自己走进革命老区、走进红色岁月受到的精神洗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发来贺信。他强调,要积极倡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良作风,把深入生活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文艺创作繁荣。这里摘发部分作家、艺术家发言。
投身第一线拿出真感情
阎肃
这次活动,颇有感悟和心得。
第一,投身第一线,唱响最强音。最强音就是那个时代振奋民族魂魄,凝聚大众心声的声音。那个时代产生了《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还有《八路军进行曲》《太行山上》,这些都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这些歌曲有引领性和前瞻性,需要投身第一线,和第一线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最强音。我们现在也在努力这样做,所以我们创作出了《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爱我中华》《亚洲雄风》《同一首歌》《天路》《从头再来》。但是我们也有差距,那个时代的人比我们更能投身时代,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全身心投入,而有点游离;同呼吸共命运不够,而有点“赶浪头”,“浪头”来了,就迎着赶上,最后创作出来的作品没有最强音的感觉。我觉得,繁荣文艺创作最关键的就是“投身”。
第二,注重艺术性,拿出真感情。主旋律、最强音绝不等于“假大空”,流传至今的是真正高端的艺术品,是经过历史老人检验过而留下来的。除了刚才提到的,那个时代还给我们留下了《游击队歌》《游击军》《二月里来》《生产大合唱》《白毛女》,这些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到现在还在传唱,甚至有些宣传口号谱就的音乐,《团结就是力量》我们现在还唱。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做的呢?是的,我们也是这样努力的。我们有《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你是这样的人》《好日子》,我们还有《复兴之路》里的一些歌曲,这些歌都是注重艺术性的。有没有差距呢?仍然有差距。我们有些歌是直奔主题,直接喊口号的,是为了赶临时性的任务。这样的创作最不省力,但效果并不乐观。差距在哪里?差距就在于是真情还是假意。真实的情感,就要与心灵息息相通,坐在宾馆里喊口号和挑着担子喊口号,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创作,就要拿出真情感来。
第三,坚持多样化,拓展新视野。那个时代的主调是黄钟大吕、铁板铜琶、山呼海啸,但一样有涓涓细流、春风化雨、润物入心的歌曲。我年轻读书时,听到的最令我震撼的一首歌是《兄妹开荒》,当时我在重庆,周围要么是国外的歌曲,要么是靡靡之音,忽然有一天听到“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闻所未闻。《夫妻识字》《南泥湾》《垦春泥》《晋察冀小姑娘》《二小放牛郎》,创作多样化,绝不仅仅是一种风格。各个层面上的民众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我们是不是也在努力呢?我们也在努力。我们有《乡音乡情》《常回家看看》《北京欢迎你》《山路十八弯》《为了谁》《吉祥三宝》等等。但是我们有些时候,强调了一头就忘掉了另一头。特别是近一两年来,有些等而下的歌曲,让自己的孩子唱着都脸红的东西。为什么不从五彩斑斓的生活里面撷取新的视角、新的浪花呢?
第四,因势善利导,推波好助澜。那个年代的《讲话》到现在还在指导我们的创作。毛主席在看了《逼上梁山》之后,号召推向全国,才有了后来的《三打祝家庄》。过去我们也搞过“十首歌”、“十五首歌”向社会推荐,部队也有九十年代战士最喜爱的歌推荐,都是顺水推舟。有些歌在社会上生根发芽了,一推就有效果,而不是生硬地去想创作要流传下去的歌曲,往往是事倍功半。
为作家提供无穷创作源泉
何建明
我们的采风按照河北西柏坡、江西井冈山和瑞金、湖南韶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六个活动地点组成六个采风团,参加采风的作家涵盖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影视等多种文学门类,是近年来中国作协组织的规模最大、文学创作门类最全的一次采风活动。
在采风过程中,作家们怀着朝圣的虔诚,不顾劳顿,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一路前行,虚心向老区人民学习求教,了解老区的新变化、新进步,认真积累创作素材,酝酿创作构思。有的作家还是带病参加采风,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作家们普遍认为,此次“走进红色岁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一次宝贵的党史、国情知识“充电”,是一次体验之旅、心灵之旅、升华之旅。他们真切地感到,只有深入到这些曾经有过光荣历史的革命纪念地,与当地群众进行零距离地交流,才能真正触摸到那些“红色岁月”,感受昨天的历史。这与以前通过文字、影像来了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到延安采风的中国作协副主席李存葆说,历史是探求过去、感知未来的最明亮的灯火,延安的红色岁月是精神的宝库、历史的宝库、生活的宝库,这片圣土将会为作家提供无穷的创作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进红色岁月”既是一次文学采风活动,更是作家通过“三贴近”向延安大众学习的心灵之旅。
采风活动也使作家们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了新的认识。作家们认为,这类题材创作惟有在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结合上达到新的高度,才具有感染力。要以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对待过去的革命历史,让产生于不同年代的革命精神,通过自己的创作不断发扬光大。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所说,“走进红色岁月”之后的创作题材,应当毫不含糊是属于主旋律作品,而主旋律作品应该是有让人信服的人物形象,要有血有肉,有丰富的情感,才会让受众者有亲切感和亲近感,应该有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并在其中充分展示人物性格,还应该有真实且体现艺术特征的细节。作家黄亚洲说,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要把握好“度”,让充满人情的“人”贴近我们灵魂中温暖的一面,真实的一面,让我们在欣赏中有一种温暖和亲近的感动,而不是“猎奇”。我们认为这些见解都非常宝贵。
多数参加采风的作家一边采风,一边进入了创作状态。如《潜伏》的作者龙一以前曾写过三篇有关长征的小说,去年8月份曾自己跑到瑞金采访。这次龙一到遵义采访,获得了更多当年红军战士的故事,热泪盈眶地表示他还要重新努力地去进行长征题材的创作。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在延安采风时特别认真,他说:“我们之所以要‘走进红色岁月’,是为了让红色文化更真实更鲜活地融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今天的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文化的竞争,红色文化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我们这个时代仍有深刻的意义。”因此蒋子龙表示自己一定会写一部表现形式有独创性的延安题材的作品。女作家刘静、素素、马娜、温燕霞等在采风中接触当年的红军女战士的事迹后更是被强烈地感染了,她们纷纷表示一定要从女性角度来准确地创作反映一代女红军、女赤卫队员和红军女家属的英雄故事。雷抒雁等著名诗人更是激情澎拜,已经写出一批好诗。
许多作家是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到这些地方,而对作家来说,第一感觉总是最新鲜和直接的,对题材的判断也十分准确与可贵,正是这种新鲜的、直接的、可贵的感受,其创作上的冲动自然而然也就特别高涨。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和看重这份真切与热情,因为它有可能在红色题材的创作上有重大突破。
用镜头记录光辉历程
李前光
今年5月21日到6月11日,近80位摄影家组成的五支摄影小分队分批来到革命圣地。小分队先后瞻仰革命遗迹,聆听革命战斗史,重温革命精神,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再教育。当地的一草一木都激励着摄影家们按动快门。
每支小分队都力图用新的视角理解、体会和反映革命圣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气质。在延安,摄影家们深入到蔬菜基地、工业园区、村民家中、女村官办公场所、医疗下乡诊治点、果园等地进行了采访、拍摄。在西柏坡,小分队拍摄采访了多位普通老百姓的新风貌,拍摄了农家乐、新企业、新农村等的蓬勃生机。在韶山,“90后”新党员入党宣誓的情景、韶山建设的新成就、乡村“歌舞团”的精彩表演,还有毛主席塑像的收藏者、“毛家饭店”的创始人、用山歌申请“非遗”的老人,都被摄影家永久在镜头中定格。在遵义,小分队沿着红军当年进入遵义的路线,重温红色经典。在井冈山,小分队更多的将镜头对准了风景如画的“红色资源”,为井冈山的宣传推广留存下不少珍贵的影像资料。
“每到一处地方,就是一次心灵的震动,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是摄影家们的共同心声。通过革命遗迹和老区现状的对比,能强烈感受到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民发奋图强的精神。
70多岁的闫青海老人曾经被董必武所救。如今,他在西柏坡开办了农家乐,还买了游船,家里一直珍藏着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照片和画像。谈到今天的美好生活,老人眼中充满了幸福。宝塔山上,有着“圣地歌手”称号的刘和如老人几年如一日在宝塔山上为人们演唱自编自演的新陕北民歌。在革命烈士王佐故居,摄影家们采访了王佐曾孙王华生,并特地把拍摄的照片现场打印后,签名赠送给王华生,表达对烈士的敬重和对烈士后代的祝福。
创作归来,摄影家们不仅透过镜头看到了当地的“红色资源”,而且也发现了当地多姿多彩的自然资源。他们还进行了进村入户式的采风创作,分别拍摄了当地工业、农业、旅游、文化、交通、教育等的巨大变化,用相机记录、展示、宣传、推广这些资源,发挥了摄影形象化的传播特征,势必会对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此次采风活动使摄影艺术在记录和见证历史方面彰显了价值和意义。我们期待,到建党100周年、200周年时,人们仍可看到这一段影像史料和历史记录。我们也期待,这些作品不仅宣传了党的光辉业绩,还能推动红色旅游文化,为经济发展尽绵薄之力。
寻找红色精神资源
关仁山
4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作家走进“红色圣地”西柏坡的采风活动。这次采风的主旨很明确,弘扬我党优良革命传统,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资源,以文学的形式展示革命纪念地的历史与今天。
黑龙江作家阿成对纪念馆中陈列的一封信很感兴趣,那是哈尔滨靠山屯全体农民写给毛主席的信,他们感谢毛主席和党的土改政策给了他们土地和吃的穿的,最后还因为没见过毛主席而索要一张近照。信写得亲切、朴实、生动。阿成是哈尔滨人,他对这个历史细节尤为关注。他说:“新中国就是从这个被称为‘天下第一坡’的小山村走来的。作为一个作家就是要用手中的笔,将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鲜活现实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挖掘出来,传递下去。”河北作家周力军已经完成了长篇纪实文学《西柏坡》,这次采风是对作品的印证、还原,回来后精心修改。军旅作家顾保孜,在城南庄展馆看到了战地记者沙飞的摄影照片,非常兴奋,照片拍摄的是八路军与敌人拼刺刀的真实场面,可见摄影者的危险。她决定写一部关于沙飞的长篇纪实文学。活动结束后,她自己又要求回到那里重新采访。
我自己也有很大收获。文学圈里有个共识,红色正面的东西不好写,有一个症结就是,我们心中不相信、怀疑崇高。现在有的作品以审丑为美,丑化现实;或以恶俗为乐,躲避崇高。经过到红色圣地体验生活,经过思考之后,我对自己说,要相信这个伟大时代,要相信我们的党,相信我们人民。有内心的这种相信,我们写起来才不心虚,才有底气。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抒写红色精神。去年,我写了一个长篇,塑造了一个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年轻共产党人形象。作品一直没有拿出手。因为他的精神资源很有限,人物有点不硬气,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好像很难施展,一旦资源枯竭的时候,就像汽车没有了燃料。怎样点燃激情?怎样在我们深渊般的内心,有一种灵魂的飞升?这是我困惑的地方。采风让我解除了这种困惑,我在西柏坡给这个年轻的共产党人精神之树找到了根,回来后开始了40万字长篇小说《信任——西柏坡纪事》的创作。通过走访、座谈,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之所以能在危亡和艰难困苦中绝处逢生,靠的就是一种献身精神和坚定的信仰。那一代革命家身上的宝贵精神,我们写得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我们有责任让后代了解历史、认知历史,给今天的生活提供精神资源。
有人说,我们的小说最缺乏的是直面人生的勇气,缺少悲悯情怀,缺少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等等。其实,这一切都要有精神资源做支撑的。我们找到了西柏坡精神,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我们感受到西柏坡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赶考精神,团结进取的大无畏精神等。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我们的创作,就是将精神转化成血肉和形象。
在创作中我感受到,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雄心,写红色历史,不能降低艺术标杆。红色文化中一样能够找到艺术的质感,生命的质感,灵魂的质感,这种质感就是美。从文学的艺术质感出发,随朴素的文学情感上路,写出永恒的、美好的人性和精神,不仅记录了红色历史,还会温暖年轻一代人的心灵。
“红”字在今天依然闪烁
张保和
今年上半年,我随中国曲艺家协会采风团,分别两次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和延安。回顾两次采风活动,我把它归纳了四句话,从被动参加到主动体验;从跟着转转到心灵震撼;从随便看看到泪流满面;从走马观花到都想看遍。越体验越觉得机会难得,越深入越觉得要创作就必须走进生活。
想起来很惭愧,我是怀着下去转上几天就赶紧回来的心情出发的。可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的心渐渐地平静了下来,我的思绪慢慢地沉重了起来。我发现,原来自以为熟悉的历史自己并不是十分清楚,原来自以为懂得的道理自己的理解竟是那么肤浅。掩卷反思,我深深体会到,人是很容易健忘的,人是很容易浮躁的,人是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和被别人提醒的。小时候常听一首歌叫《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后来又常听一句话叫“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长大以后,尤其是近些年,很少听到这首歌,也几乎忘了这句话。经常被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顺所困扰,经常为工作中受到的委屈而抱怨,而这一切在采访中都让我感到是那么的渺小。
当我从“小平小道”上走过,在这位力挽狂澜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当年工作过的车间,拿起他用过的锉刀端详时,当我肃立在他曾经住过的屋前凝望时,我感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当我在井冈山烈士陵园了解到,在这片红土地上献出生命的5万多先烈中,只有15744人留下姓名时,崇敬的泪水夺眶而出。我们的先烈为我们献出了生命而我们却不知道他们是谁。当我手捧从山间采来的小花,站在刻着“曾志同志安息吧”的石头前,面对这位没有墓、没有碑、把骨灰都撒给井冈山的革命先驱,让我更加懂得了“无私”的含义,人格的伟大。
这次采风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位叫江满凤的人。她是一个红军后代,在井冈山龙潭景区当清洁工,每月工资只有七百多元,眼睛患有严重的结膜炎和角膜炎,生活很拮据,但精神很乐观。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她给自己又额外增加了一项任务,那就是给全国各地到井冈山来旅游的客人们唱“红歌”。其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首歌叫《红军阿哥你慢慢地走》,歌词是她的爷爷,一位留下多首“红歌”的老红军——江治华创作的,曲子是由江满凤用真情哼唱出来的。朴实的词句,动人的旋律,让多少游人在听到她的歌声后深受感动。后来,电视连续剧《井冈山》选中这首歌作为该片的主题歌,同时也选中江满凤来演唱这首歌,当剧组再三问她版权费和演唱费怎么给付她时,江满凤说:这个钱我不能拿,大家都在宣传井冈山,我是井冈山的后代,这是我应尽的职责!
井冈山的红色故事永远都说不完,先烈垂范,后人增色,井冈山的后代让这个“红”字在今天依然闪烁。
重温井冈山精神
朱理存
这次是我第二次来到革命摇篮井冈山。第一次是1975年春天,我和爱人马振声为创作“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搜集创作素材而来。那时山上的小油松在阳光下闪烁,美丽的杜鹃花正在盛开,我们背着行装和画具,沿着崎岖的山路到黄洋县写生,每人手中拿着竹竿一路走一路“打草惊蛇”,学习着井冈山的革命历史,体验着红军艰苦斗争的精神。
时隔35年我们再次来到这里,井冈山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的油松已长成参天大树,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苍松、翠竹、云海、飞瀑,到处都装点着绿色植物和簇簇鲜花,令人目不暇接。便利的交通、通讯,整洁美丽的街道,一个个漂亮的博物馆、宾馆、饭店、商店,好一座花园般的城市!
从南昌到井冈山的短短几天,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三湾、茨坪、红军医院等革命遗址及黄洋界、朱砂冲等景点,观看声、光、电一体的大型实景画,听井冈山后代讲座的互动课堂,人物采访,到农村乡镇的墟场采风等活动,我们重温了党的历史,非常生动、真实、具体,一点也不枯燥。我们每天都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战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故事深深的感动和震撼!
在采风期间,我们接触了几个老红军的后代,他们是新一代井冈山人。平凡的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血液中依然流淌着祖辈传承的井冈山精神。如革命烈士袁文才的孙子袁建芳、王佐的孙子王生茂。袁文才和王佐都是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功臣,但后来被错杀了。但他们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着。特别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对于过去发生的悲剧,他们没有任何的怨恨,表现出顾大局、识大体、大海一样的宽阔胸怀。
老红军曾志,当年为长征毅然把出生不久的孩子留在了井冈山,是井冈山人用奶水和温情把他养育成人,解放后曾志找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儿子还是选择留在养育他的井冈山生活。“文革”后孙子石金龙到北京去看望奶奶,临走时希望能解决个城市户口。曾志很爱自己的孙子,但想到那些长眠在井冈山的战友,她感到自己不能那么做,婉言拒绝了他的要求。石金龙开始还想不通,后来逐渐理解了这位伟大的奶奶。
井冈山的斗争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最可贵的财富——井冈山精神!现代的井冈山人没有忘记过去,他们高举井冈山的旗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努力传承着井冈山精神的火炬,令人感动和钦佩!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创作环境和条件,做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我们应该满腔热情地去体验和感受时代的脉搏,把自己和自己的艺术融入这个伟大的时代。艺术上勇于探索,不甘平庸,努力创作出健康向上,有艺术表现力,有时代感的好作品奉献给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