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留意的话,消费者会发现买回来的商品上有各种各样的质检标志,这代表着它们在被摆上货架前,接受过有关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可是,进行文化消费的消费者,却从未有这些标志“保驾护航”。于是,越来越雷人的电视剧、唱歌跑调却依然能发片和开演唱会的所谓“歌手”、在贺岁档公然“骗钱”的大片、错字连篇的伪书越来越多。这让同样是花了冤枉钱的消费者不禁要问,谁能为文化产品做质检呢?
答案是没有人能够,特别是能够在文化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前为它做质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该自认倒霉。事实上,一个成熟有效、反馈合理的市场体系,以及一个完备的生产体系足以保证文化产品的质量。只可惜,国内的文化产业离做到这两点似乎还很远。
文化产品也需要质检
“这玩意儿怎么检验呀,不可能吧。”听到笔者提及文化产品有没有质检的可能性,几位朋友的第一反应都很类似。尽管如此,这几位却都有在文化消费中吃亏上当的经历,或是看了“骗钱”的大片,或是听了“假唱”的演唱会,或者买过伪书,最差的也看过几部让人有砸了电视机想法的烂剧。因此,当笔者再问起如果可能,是否有必要对文化产品进行质检时,几位又斩钉截铁地表示真应该检查一下。
其实相比于已经成为社会热点的食品安全等质量问题,文化消费中的质量问题也是俯拾皆是,而且常有“有苦说不出”的痛楚。比如,今年贺岁档期间,一部名导拍摄的大片成功卷走了两个多亿的票房,其中就包括笔者一位朋友贡献的几百元。虽然从事后的反馈来看,大多数消费者形容看此大片为“花冤枉钱”,但这不比买了假货、次货,除了告诫自己以后选片要谨慎外,往哪里投诉都是无门。
再比如,两年前,某位国际级明星在北京现场开唱,有专业记者质疑其有假唱的嫌疑,但几经扯皮的结果也只是查无实证,而且并不妨碍这位明星接下来在国内多地连开数场演唱会,并卷走为数甚巨的票房。买票去看演唱会的消费者自然也有质疑者,只是这笔票款肯定是无处追寻了。
而论到近年来最让消费者有“退货”之心的文化产品,莫过于各种各样的“雷剧”。这其中最新的“佼佼者”就是新版《红楼梦》,这部宣称耗资巨大的经典翻拍作品,历时4年,直到前不久才呈现在观众面前。然而,整部片子无论是演员的选用、表演,还是剧本的结构、导演的手法,乃至服装、场景、道具等无一不受到观众大范围的质疑。而在经历了秦可卿的老鸨造型、贾琏的“出火”桥段,以及黛玉的“裸死”等雷人情节之后,忍无可忍的网友不但在网上发帖呼吁在该剧上星时罢看,并且旗帜鲜明地要求有关部门解释一下为何一部质量如此的电视剧能够得以公映。这当然是观众对“雷剧”的忍耐已经到达极限的一个信号,但这样的呼吁有多么苍白无力也是显然的,一个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新版《红楼梦》在上星后依然取得高收视,而且没有人需要为观众每个月支付的有线电视费负任何责任。
以上几例可以充分说明,为文化产品做质检尽管听起来有些矫情,但也不无道理。虽说文化产品的优劣由于涉及审美等诸多复杂问题,很难用清晰的标准去界定,但是如果任由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流通于世,则不仅对消费者是个伤害,对整个产业也是致命的打击。
依靠口碑何如依靠制度
尽管有其必要性,但是对文化产品进行质检的难度仍然很大,特别是在一件文化产品推出之前进行质检的难度就更大了。毕竟文化消费大多具有体验的性质,很难用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对其进行检验。更何况,对于文化产品而言,常常是有多少人喜欢就有多少人反感,难以用一个标准去衡量。
这种特性决定了对文化产品唯一的质量控制来自于生产者自身,即一定程度上的行业自律。在接受笔者询问时,一位北京的小剧场话剧制作人表示,对剧目的质量他们自己会有一个把握,因为他们也怕剧目上演后口碑不好,这样下次就不会有观众来看了。
但是,这样的“自律——口碑”的质量控制模式只有在市场机制健全、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因为它借助的是完全、有效的市场反馈信息。而在我国文化消费中出现的很多质量问题却说明这一模式在国内的应用还远远不能达到目的。比如说,作为电视剧市场反馈的重要指数——收视率对于一部电视剧的评价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国内的现状却是,越雷的电视剧收视率越高,而最近被媒体曝光的收视率造假丑闻则充分说明了这一数据并不足以“威慑”生产者,使他们对质量进行自律。
而当我们观察国外的情况时,可以发现,尽管对文化产品进行先期的质检几乎不可能,但是在一个成熟有效的市场体系和合理完备的生产体系之下,对文化产品的质量控制完全可以实现。以美国的电影产业为例,在好莱坞,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开始建立的完备的制片人制度使得一部电影成为烂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不论是编剧还是导演,在好莱坞都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分工细致到了有人专门负责剧本中的噱头部分。在这个集中了很多人智慧的过程中,影片的质量也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控制。另一方面,影片上映后的真实市场反馈又使得与烂片同类的题材或演职人员很难再次获得机会。这些都使得尽管好莱坞商业大片常常被批评为泯灭了个性,但是其质量大多可以得到保证。
实际上,质量检验的精髓在于设立一个门槛,让粗制滥造的产品无法进入。尽管对于文化产品来说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近年来有关部门为此做出的努力,比如文化部最近再次发文打击假唱行为等。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而对消费者来说,冀望文化产品生产者的自律和重视口碑,还不如冀望一个能够真实反馈信息的完备市场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