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文化已融入城乡百姓生活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乐队准备。预备,走!”随着74岁的袁大爷快板一响,一曲东北二人转《小拜年》在排练活动室欢快唱起。台上,两名女演员一位40多岁,一位50多岁;台下,由74岁的袁大爷领衔的乐队中,4人的平均年龄近50岁。台上台下的一唱一演,把4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营造得一派祥和……

    这是7月20日记者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向阳乡文化站采访时见到的一幕。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说,台上台下的演职员均是附近的农民。即使农忙时节,这里也是人来人往。

    在文化站的书画室、图书馆等活动场所,记者还见到了不少年轻人和小学生。“虽然场所不大,但功能很多。”一位在书画室练习书法的年轻人对记者说,“能在农村拥有一处这样的场所,我们很高兴。”

    据记者了解,这个始建于2007年7月、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200万元的文化站,自开放以来,每年举办文艺演出20余场、各类培训30余次,年观众人次超万人。

    向阳乡所在的香坊区,如今已是乡乡都有文化站。

    馆站建设:村里有了活动室

    近年来,在文化部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政策、资金支持下,哈尔滨市乡镇文化站建设快速推进,2007年以来,各级政府投资1600多万元新建、改造了6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

    哈尔滨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文化处处长吴琨介绍说,为充实和完善这些公益性文化馆站的整体功能,2009年,市财政再次拨付资金480万元,为7个区文化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村综合文化室增添了图书、音响、乐器、服装等;国家和省、市投资1200多万元新建了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1000多万元为全市1883个村配置了1137台微机、1674台投影仪。

    在哈尔滨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大规模开展的文化站建设工程带动下,各乡镇政府部门也加大了投资建设力度。香坊区向阳乡党委书记邱孟君告诉记者:“起初建乡文化站,还只是为了服务乡里招商引资、节日慰问等活动。没想到,文化站大大地丰富了附近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改掉了过去农村的不少不良习气。更没想到的是,乡文化站还带动周边村庄建起了综合文化广场。”

    据邱孟君介绍,向阳乡已有5个村建起了综合文化广场,到今年9月20日,所辖8个村将全部拥有村级的文化活动中心。

    而今,哈尔滨全市已有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279个,社区文化中心104个,村文化活动室189个,村文化大院185个,村文化中心户436家,文化馆(站、室、大院)的城乡全覆盖网络已基本形成。

    文化共享工程:深入到最基层

   “过去借一本书,至少要坐四五站的公交车,而今,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借阅。”这是一位哈尔滨读者对该市图书馆实施“总分馆制”后的真切感受。

    哈尔滨市图书馆馆长孙威告诉记者,2006年6月,哈尔滨市图书馆斯大林社区分馆开馆,拉开了哈尔滨市图书馆分馆建设的序幕。截至2010年6月,已经整合3个区、县(市)级中心分馆,建成44个社区分馆。目前,哈尔滨市图书馆的总分馆已实行通借、通阅、通还。

    孙威说,如今,每个社区分馆每年有3万元购书费,365天向社区居民免费提供借阅服务。截至2010年6月,已累计接待读者近40万人次,流通图书77万余册次。

    除了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哈尔滨市图书馆的总分馆制还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送到了百姓身边。各分馆内设有2台电脑,为读者提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浏览。不仅如此,哈尔滨市图书馆还开展了共享工程流动服务,深入到社区、监狱、敬老院、部队、农村,播放共享工程下发的视频资源。截至今年,下基层活动次数累计101次,观看人数达3万多人次。

    群众文化:“哈夏”是最大品牌

    “唱响时代主旋律,彰显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是哈尔滨群文工作的目标要求。“有场所、有设施,重要的是要有活动。”吴琨说。

    为办好即将到来的“哈夏”音乐会,哈尔滨市群艺馆馆长崔明河最近忙得不亦乐乎。群众文化活动是哈尔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核,也是“哈夏”音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崔明河说,今年音乐会的群文活动将历时1个月,8区10县(市)将组织开展13项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好歌大家唱”、农民文艺会演、创新秧歌比赛、百姓大舞台等九大品牌活动预计将演出近千场,参演人员上万人,观众将达百万余人次。

    “其实,‘哈夏’音乐会就是一个最大的群文活动品牌。”吴琨说,1996年以前的“哈夏”侧重于以群众文化为主,到了1996年第23届“哈夏”音乐会,文化部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更名为“第23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每两年举办一届。从此,“哈夏”音乐会与“上海之春”“羊城音乐会”统称为国家三大音乐盛会,并走向世界舞台。

    据了解,在1958年初,由哈尔滨市文化局、“哈夏”指导委员会联合下发的一份名为《哈尔滨之夏活动方案(草案)》的文件中,对这一荟萃群众品牌文化活动的音乐会,有这样一些记载:“1958年入夏以来,以社会主义歌咏运动和活报剧活动为中心的群众文艺普及运动以排山倒海之势在哈尔滨市展开,为了掀起一个以创作和演出活动为主的文化建设大高潮,决定8月在哈尔滨市举办一次规模宏大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化艺术工作大检阅的哈尔滨之夏……”

    “这足以说明群文活动在哈尔滨的源远流长和深得人心。”吴琨说,“我们将采取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保证让广大群众唱主角,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