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最近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不可否认会有一些人心存疑惑: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础是什么?论据支撑点在哪里?现实依据是什么?就此话题笔者想谈谈个人见解,中心围绕这一个“强”字。
笔者认为,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三个“深刻把握”。一是深刻把握了中央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方针,认识到广东经济的强,必须伴以文化的强;二是深刻把握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脉搏,洞悉到文化影响力在国家和区域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的事实;三是深刻把握了广东改革开放30年后面临的重要转折节点,充分意识到,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必须要有精神文化的强大支持。文化强省的文化含义,主要是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与广东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崇文风气、人文精神。
“强”的论据支撑在哪里
回答这个问题,无法绕开人们对广东文化的认知和评判。可以说,尽管那种认为广东是“文化沙漠”的偏见现在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认为广东文化底蕴不深,传统不彰、氛围不浓的见解似乎还在左右人们对广东文化的主体看法。笔者认为,这种认知和评判不精确。
广东当然有自己的悠久历史,只不过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中国文化生成的发展主线看,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古代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算不上是广东的强项。广东文化自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有着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强处。关于此,笔者主要说两点:
第一点,即广东地处中国大陆南部,濒临南海,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使得广东人传统因袭、背负较少,形成了外向开放、易于吸收的性格特征,也给予了广东面向世界的客观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了广东人的商业传统、商业眼光和商业文化。
远在唐代,广州就已是世界性的都会城市,更不用说清代一口通商。广东的海岸线长3368公里,有几千万祖籍广东的华人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较之其他省份,广东人和世界的联系最普遍也最紧密。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上世纪70年代后期,有一对退休夫妇把在美国工作的儿子寄来的厚厚一叠书信拿给笔者看,信中说,他们已经买了洋房汽车,而且这在美国是很平常的事,跟中国人拥有自行车一样,在美国,喝牛奶跟喝水一样普通。这些家书对笔者产生了磁石般的吸引力,一口气读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信中描绘的那些情景,是当时的中国人想都不敢想的。多少年来,国人的理想,也不过是苏式的“土豆加牛肉”!应该说,在国内“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大批判年代,很多广东人心里自有其亮堂的一面,所谓“心知肚明”,因为他们有外部信息渠道,有亲属的言之凿凿。有识之士关于广东要重视华侨文化的议论,笔者认为很有道理。华侨文化,就是广东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碰撞、沟通、交融。
可能很多人没有想过,当年邓小平在广东“画了一个圈”,为什么这个圈就画成功了?难道仅仅因为广东毗邻港澳吗?笔者认为,如果不回避当时改革开放遇到巨大阻力这一历史真实,就会知道这块试验田的成功,很重要的因素是得益于广东文化开放吸收的特性,得益于广东人先天就有的商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这根敏锐神经。因此,广东改革开放,来自自己内部的压力和阻力并不大。笔者深深觉得,在当时那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如果不选择在广东或南方沿海,而是选择在其他地方,其探索过程可能会更长,更复杂曲折!
这也是广东在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时候,为什么要把时代文化精神概括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道理所在。笔者想补充的是,这个时代文化精神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广东文化源远流长的兼容并蓄、开放吸收因子在时代发展潮流中闪耀出来的熠熠光辉。为什么中国近现代历史,会和广东这块土地有着深切特殊的联系呢,不就因为广东和广东人,正屹立在中国历史发展到遥望世界海岸的历史关头的要冲之上吗?从鸦片战争,到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影响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的主要事件,几乎都和广东有关。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新民说》,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再到孙中山的民主共和主张,无不浸润着世界文化对中华古国或暗旋曲折、或直截了当的影响。求新、求变、图强,从来是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孜孜追求。所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不仅是广东时代文化精神的写照,还是广东传统文化精神的折射。
第二点,一讲文化强,似乎就指传统文化厚重、古迹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笔者认为这个认识并不全面。如果仅这样认识文化的强,世界上很多历史文化悠久、古迹丰富的国家,就理所当然该是文化强国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一些国家如伊拉克,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有享誉世界的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但其灿烂的古代文明并没有很好地延续下来,如今也谈不上是文化强国。相反,美国是移民国家,建国历史不过两百多年,但谁又能否认美国是文化强国呢?
所以,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不仅因为有光明的目标指引,还因为有坚实的论据支撑,完全可以理直气壮。
“强”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什么才是强大的文化影响力?笔者认为,那就是约瑟夫·奈所说的那种一个国家或区域,既不是被强迫,又不是被蒙骗,而是自愿接受来自他方影响的所谓软实力。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软实力就必须伴随经济的运行力。具体到文化领域来说,就是文化观念伴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而对别人产生影响。毫无疑问,只有在市场上顺风顺水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对别人产生强大的影响。美国文化,形象地说,就是在麦当劳遍布各国、好莱坞掠走大部分世界票房的显见事实上,强势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渗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强否,与市场扩张力、占有率有直接而现实的联系。
进一步说,文化的强否,与文化是否有产业的张力相关。而假如这一观点确立的话,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无论从文化目前发展的情况看,还是从未来发展的取向看,就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先从目前情况看。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及市场环境因素,广东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已经在全国显出了初步优势。如果说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强特别取决于市场传播力的强,那么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就是已经有了一定现实基础的发展战略,而非空中楼阁(尽管文化的强,不单纯取决于文化产业的强)。又如果说,广东文化的强,意味着广东不管在文化的哪个具体领域,起码要已经具备一支有足够影响力的文化力量,那么文化产业领域的“粤军”突起,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
再从发展取向看。所谓取向,就是指“强”将最主要体现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努力的主方向。这个主方向显然在文化的现代化领域。这里说的文化现代化领域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它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与现代精神文化追求及人们追求方式的适应性,而不论它原来的状况如何。比如现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实,并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形态都需要保留,也不是想保留就保留得住的。第二层意思,是被现代科学技术和创意理念赋予了新内涵、新形式的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事实证明,这样的文化产业将最强。举一个3D电影的例子。2007年,笔者到广东东莞考察,有个影城的3D电影放映厅银幕居然有7层楼高,要用机械手才能操作。当时此商业区的人气很淡,影响了影城经营。笔者告诉他们,这个3D电影厅可能成为带旅游意义的电影院,不但会带旺其余6间影厅,还将带旺整个商业区。2010年电影《阿凡达》上映后,由于广东全省就这一家IMAX-3D电影放映厅,全省的人都跑到这里看,还有从外省坐飞机来的,每天人山人海,一票难求。这个影城和这个商业区,真的红火了。高科技带来的文化产品新品种,魅力巨大。美国文化产业的强,原因也正在这里。它不一定拥有自己的文化资源,但它能用现代科技消化、改造、利用别人的文化资源。《花木兰》、《功夫熊猫》就是例子。所以,广东文化产业的强,并不在于比拼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这不是广东的优势。广东要走的路,可能会是类似美国文化产业这样的路,事实上也已经在走这样的路了。比如早期深圳的“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就是把广东没有的故宫、长城搬过来让人们参观,不照样非常成功吗?这样说,不意味着广东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不重视传统的东西,只是说未来的主攻方向,必须瞄准现代文化产业。很多传统的东西,只有当现代元素介入后,其资源利用与产业价值才会得到更好的提升,广东凉茶和香云纱就是例子。
说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是广东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取向,体现最明显的莫过于科学技术发展在文化领域形成的新业态。比如互联网文化。广东网民目前人数是4860万,凭借互联网和移动领域的技术、运营和服务,广东一家音乐公司的年经营收入超过7个亿。而一家公司两首歌的彩铃下载量有4000万。两家计算机公司的网游收入接近100亿元。在这方面,就更不要说美国微软公司的文化力了。所以笔者认为,很多人在为文化强省目标兴奋,却并不知道这个“强”字的真正内涵和达到这个“强”的方向路径,也就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了解文化强省战略的意义,这反而是笔者有所担忧的。
如果真要说什么是影响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最大问题,笔者就要不客气地指出,是人才问题。尽管规划纲要已经将这个问题写进去了,仍存忧虑。因为人才问题并不是如今提出文化强省战略才有的,几年前提文化大省战略时就有了,它甚至是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就在谈的话题。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非把它放到跟文化强省建设并驾齐驱的战略地位不可。人才战略不彰,强省战略也将最终不彰。所以,在我们将所有问题大致厘清之后,人才问题确是需要一再认真研究的主要问题。龚自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就又回到了广东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文化精神。
建设文化强省,广东,你准备好了吗?